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學術、教育方面,石介有哪些貢獻?

在學術、教育方面,石介有哪些貢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兗州奉符縣人,北宋學者、思想家、理學先驅,“泰山學派”創始人,號稱徂徠先生,與孫復、胡瑗並稱“宋初三先生”,太常博士石丙的兒子。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天聖八年進士,出任鄆州觀察推官,歷任調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舉應天府書院、御史臺主簿,出曾國子監直講、太子中允、濮州通判。慶曆五年,去世,時年四十一歲。

石介一生善於教育,“從之者甚衆,太學之盛,自先生始。強調“民爲天下國家之根本”,主張“息民之困”。從儒家立場反對佛教、道教、標榜王權,主張文章必須爲儒家的道統服務,爲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論據。創建泰山書院、徂徠書院,以《易經》、《春秋》教授諸生,“重義理,不由註疏之說”,開宋明理學之先聲,關於“理”、“氣”、“道統”、“文道”等論對“二程”、朱熹等影響甚大。曾作《怪說》等文,抨擊宋初浮華文風。著有《徂徠集》二十卷。

在學術、教育方面,石介有哪些貢獻?

主要貢獻

學術

宋初百年儒學復興的歷程是從重建道統譜系開始的,石介於儒道久喪之後力挽狂瀾,將北宋儒學的承襲脈絡直追繫到韓愈、孟子,其開拓創新的膽識和功績尤值得後世肯定。石介以道統譜系的方式開始了“拯五代之橫流,扶百世之大教,續韓孟而助孔周”的自覺努力,爲北宋儒學的復興導夫先路。

石介是北宋慶曆之際爲儒家爭“正統”、排斥佛、道二教和抨擊四六時文的思想家。關於“理”,“氣”,“道統”,“文道”等論對後來理學的形成起了篳路藍縷之功。所以宋代的理學家對石介的評價一向很高,如“二程”就十分尊崇石介(《朱子語類》)“不敢忘此數公,依舊尊他。”朱熹更稱讚石介“發明一平政底道理”,是超過韓愈僅次於“關、洛諸公”的“第一等人”。是一個“剛介”的有“不動心”的人等等。

教育

石介的一生大多數時間是從事教育活動,開辦書院,主持地方學官,終其一生不遺餘力。

景祐元年(1034),石介調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舉應天府書院。

景祐二年(1035)石介在東嶽廟(今泰安岱廟)東南隅的柏林地興建學館,孫複名其爲“信道堂”。其舊址今在泰安城內岱廟漢柏院的南部。後來由於岱廟擴建,信道堂址併入岱廟院內,於是又到泰山中麓凌漢峯下重整院落,修葺房舍,構築廳室,聚徒講學,這就是“泰山書院”,又稱“泰山上書院”。

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徂徠山居喪期間,於徂徠山長春嶺創建“徂徠書院”以《易》教授諸生。

在學術、教育方面,石介有哪些貢獻? 第2張

慶曆二年(1042)以後,石介、孫復相繼入國子監直講,太學興盛,弟子們也相繼出山爲官,泰山書院主持乏人,漸趨衰落。明朝弘治年間,曾在其舊址重建書院,嘉靖間,爲祭祀孫復、石介二人建有二賢祠,隆慶間,增祀胡璦,稱三賢祠。1995年泰安市政府把泰山書院修葺一新,重現古老風貌,與大興書院講壇有積極的意義。

泰山書院侍立石泰山書院、徂徠書院的學風開宋明理學之先聲。尊師重道,不計較職務高下。當時孫復是一個累舉四次不第的秀才,落魄不得志。而當時石介卻早已進士及第,並且歷任鄆州、南京推官。二人功名及職務、地位諸方面都有高下之分。石介卻不以爲高,卻推尊孫復的學問和道德,拜孫復爲師。

石介基於“明道致用”這一根本思想,釋儒弘儒爲己任。其思想雖不夠系統圓熟,但於傳統經學營壘中啓“好議論”之風,實開有宋理學風氣之先。他對後世理學發展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其思想學說“一出於孔氏”,擡升了儒學的地位.二是提出了一些供後世理學家繼續探討乃至借鑑的命題和思想萌芽。

泰山書院在講論儒家經典時已拋棄了漢唐儒者所孜孜的章句訓詁之學,而以闡發大義爲主,並對經典傳注的不合理成分展開了批判和否定。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