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倓是什麼出身?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李倓是什麼出身?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倓,唐朝宗室,肅宗李亨第三子,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肅宗李亨賜死了自己的第三個兒子,建寧王李倓,這是唐朝皇室鬥爭中,著名的冤案之一。

歷史記載看,李倓的死似乎是受到李亨寵愛的妃子張良娣(後被李亨冊封爲皇后)的陷害,《新唐書·肅宗廢后庶人張氏傳》中記載:

初,建寧王倓數短後於帝,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在蜀,以七寶鞍賜後,而李泌請分以賞戰士,倓助泌請,故後怨,卒被譖死。

張良娣當時已經爲李亨生下一個兒子,所以,爲了給兒子爭位,她是找準各種機會想搞掉李亨其餘的兒子。

但張良娣的陷害只是一個引子,實際上,李倓的死恐怕是受到了父親李亨深深的忌憚。

李倓是因爲顯露出了超過父親李亨和兄長李豫(李亨默認的繼承人,後來的唐代宗)的才華,而被李亨忌憚。

爲什麼這麼說?本文就聊聊這個事。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時任皇太子的李亨跟着父親李隆基逃出長安,途中策劃了“馬嵬坡兵變”。

其後,李隆基想前往蜀中避難,李亨試圖擺脫李隆基,去他處自立,但又猶豫未決。

當時,是李倓站出來用一番話說服了李亨及其追隨者,使得李亨堅定了離開李隆基,前往北方重振旗鼓,率衆平定“安史之亂”的信心,《新唐書·李倓傳》中記載:

度渭,百姓遮道留太子,太子使喻曰:“至尊播遷,吾可以違左右乎?”倓進說曰:“逆胡亂常,四海崩分,不因人情圖興復,雖欲從上入蜀,而散關以東非國家有。夫大孝莫若安社稷,殿下當募豪桀,趣河西,收牧馬。今防邊屯士不下十萬,而光弼、子儀全軍在河朔,與謀興復,策之上者。”廣平王亦贊之,於是議定。

這是李倓首次展露出他的政治眼光和才華,若非“安史之亂”,連李亨的政治才華和野心都長期被李隆基壓制着,更何況李亨的兒子們。

李倓是什麼出身?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在李亨北上的途中,也是李倓率部浴血奮戰,一路護衛着李亨前進,《新唐書·李倓傳》中記載:

太子北過渭,兵仗鹽惡,士氣崩沮,日數十戰。倓以驍騎數百從,每接戰,常身先,血殷袂,不告也。

由此,李亨得以順利到達靈武,並登基稱帝,成爲唐肅宗,不但走上了人生巔峯,也有了領導唐朝軍民抵抗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合法身份。

毫無疑問,在李亨擺脫李隆基,並前往靈武登基的過程中,李倓功莫大焉,他的表現超過了李亨的長子,未來的唐代宗李豫。

這或許會讓李亨想起來一個人,他的祖宗之一,唐太宗李世民。

李倓從跟着祖父李隆基、父親李亨一起逃出長安後,一路上的表現,像極了唐高祖李淵從太原起兵反隋時的李世民。

同樣是挺身而出勸說父親進行某種政治投機,同樣身先士卒護着父親走向成功。

最重要的是,李倓也不是長子,李亨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是長子李豫。

李倓這麼賣力的表現,李亨也難免心中犯嘀咕,如果他從李倓身上看到了李世民的影子,難道自己是李淵?

於是,李亨開始了一次對李倓的試探,他向羣臣表示,要讓文武全才的李倓當天下兵馬大元帥,領導唐軍征討叛軍。

按照當時默認的規則,天下兵馬大元帥應該是由皇儲兼任,誰坐上這個位置,誰就有可能是李亨之後的皇位繼承人。

李亨當然不是真想讓李倓當上這個天下兵馬大元帥,他想冊封的皇儲是長子李豫。

備註:李亨因政治鬥爭的原因,跟原配韋妃離婚,所以,李亨登基時,暫時沒有冊封皇后,所有的兒子無嫡庶之分,地位是一樣的,生母地位不高的長子李豫就佔據了某種優勢,如果李亨沒有離過婚的話,韋妃就是當然的皇后,皇儲應該是從韋妃生的兒子,六子李僴、七子李佺中挑選,他們因爲李亨的離婚,失去了嫡子的身份和皇位繼承優勢。

李亨提出讓李倓當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建議,只不過是想試探下身邊親信的態度,看看李倓是否在結黨謀奪皇儲之位。

不過,羣臣的態度還比較明確,並不支持李倓坐上天下兵馬大元帥的位置,《新唐書·李倓傳》中記載:

至靈武,太子即帝位,議以倓爲天下兵馬元帥,左右固請廣平王(李豫)。帝曰:“廣平既冢嗣,安用元帥?”答曰:“太子從曰撫軍,守曰監國。元帥,撫軍也,莫宜於廣平王。”帝從之......

我想,這並非是羣臣一定要支持長子李豫,而是李倓崛起的時間太短,突然就冒出來了,根本沒有機會去交接屬於自己的勢力。

身邊親信臣子的態度,讓李亨暫時放下了心,他雖然沒有堅持讓李倓當天下兵馬大元帥,但還是給了他“典親軍”的職位,讓他護衛在自己身邊。

但暫時的放心還是抵不過心中的忌憚,李亨不想做李淵,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做李世民。

於是,有了看李倓不爽的張良娣的趁虛而入,她聯手同樣深受李亨信任的宦官李輔國,誣陷李倓,“倓恨不總兵,鬱郁有異志”。

這是在提醒李亨,李倓因爲沒能當上天下兵馬大元帥,所以,心懷不滿。

李亨本來就有疑心,唐朝之前的各種宮廷鬥爭,特別是李世民以子欺父的先例,也讓李亨特別警惕。

更何況,李亨親自授予李倓的“典親軍”的職責,讓李倓的威脅性大增,如果他想搞個“玄武門之變”之類的政變,那可方便多了。

所以,當張良娣誣陷李倓時,李亨連審判的念頭都沒有,直接就下旨賜死了可能無辜的李倓。

李倓是什麼出身?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史書記載李亨在李倓被賜死後,短暫的有過悔過之意,“俄悔悟”。

但李亨後來在跟親信臣子李泌後來的一番對話中,還是表露出了真實的想法,李亨纔是殺害兒子的主謀。

他殺李倓,就是擔心李倓威脅到長子李豫的地位,《新唐書·李倓傳》中記載:

泌與帝雅素,從容語倓事,帝改容曰:“倓於艱難時實自有力,爲細人間鬩,欲害其兄,我計社稷,割愛而爲之所。”......

由此可見,李亨對於殺掉兒子李倓根本沒有任何心理波動。

他表露出的悔悟也是刻意裝出來的,直到他死,也沒有給李倓平反。

李倓被賜死後的第二年,皇長子李豫被冊封爲皇太子。

李亨死後,李豫登基成爲唐代宗,他在位時給李倓平了反,甚至還追諡李倓爲皇帝,《新唐書·李倓傳》中記載:

及即位,追贈倓齊王。大曆三年,有詔以倓當艱難時,首定大謀,排衆議,於中興有功,乃進諡承天皇帝,以興信公主季女張爲恭順皇后,冥配焉,葬順陵,祔主奉天皇帝廟,同殿異室雲。

這或許讓才華橫溢,生不逢時,爲李亨當上皇帝立下大功卻慘遭陷害而死的李倓,在死後得到了該有的尊重和安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