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晁錯最後的結局是怎麼造成的?

晁錯最後的結局是怎麼造成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晁錯,漢景帝時期的傑出政治家。發動《削藩策》的政策。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漢景帝派中尉召御史大夫晁錯議事,但在半途卻將其押往東市腰斬。晁錯是漢景帝的老師,深受其信任與重用,那爲何漢景帝要處死他呢

晁錯最後的結局是怎麼造成的?

一,少有才學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錯出生於潁川郡的一個大戶人家。當時漢朝建立不久,漢高祖劉邦擔心異姓王不夠忠誠,會威脅自己的統治而發起了消滅異姓王風潮。隨後劉邦大封兄弟子侄爲王,希望同姓王之間會顧及自身與皇帝的共同血脈來維護漢朝統治。但劉邦沒想到的是,同姓王會在數十年後威脅漢朝統治,而晁錯就是以後那個會幫助皇帝削藩的人。

晁錯喜愛學習,因此少時跟隨張恢學習申不害與商鞅的法家學說,而法家的治國思想是從君主的角度出發,一切手段都是爲了維護君主的利益,所以晁錯深受忠君的思想,對以後的漢景帝自然是十分忠誠。但法家的手段有時過於偏激,強調嚴刑峻法,必然會得罪不少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導致法家的人物下場悲慘,這也註定了晁錯以後的悲慘命運。

晁錯在老師那裏刻苦學習,因此文采斐然,足智多謀,還性格剛直,爲其以後深受漢景帝重用與信任打下了良好基礎。但同時晁錯也養成了嚴峻而苛刻的性格,導致其以後與同僚關係較差,更加註定了其未來悲慘的結局。

二,侍奉太子

晁錯學成後參加射策考試,憑着博學的文章而當了太常掌故。當時漢文帝努力拯救因秦末戰火而損毀的古籍,找到一名精通《尚書》的伏生。由於伏生已經年過九十,無法長途旅行,所以漢文帝派晁錯前去拜師,跟隨伏生學習《尚書》。

晁錯學成後便向漢文帝上書,提出了許多治國理政的建議及教導皇太子的道理,還引用《尚書》中的語句來做佐證。漢文帝看了很高興,於是任命晁錯爲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讓他教導皇太子劉啓。因爲晁錯能言善辯,所以很得劉啓信任,還被其稱讚爲“智囊”。

晁錯最後的結局是怎麼造成的? 第2張

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材,遷爲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史記·卷一零一)

當時匈奴屢次入侵漢朝邊境,晁錯於是上書漢文帝,提出任用良將、移民實邊等防備匈奴之策。漢文帝看了很高興,予以採納。隨後漢文帝下詔求賢,晁錯於是因上書對策優異而晉升中大夫。接着晁錯又向漢文帝提出削藩、變更法令等建議。漢文帝雖然欣賞晁錯的才華,但對他的建議則大都沒有采納。可晁錯卻更加得到劉啓的賞識,卻引起了袁盎等許多功臣的不滿。

三,力主削藩

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漢文帝病逝,子漢景帝劉啓即位。漢景帝少時就對晁錯十分欣賞與信任,即位後自然更加重用晁錯,任命他爲內史。隨後晁錯多次與漢景帝單獨議事,提出了許多政策與建議,漢景帝自然是言聽計從。

丞相申屠嘉見漢景帝對晁錯過於重用,信任遠超三公九卿,自然是十分不滿,便決定找機會除掉他。不久晁錯因爲內史府出行不便而鑿開了漢高祖廟宇的外牆,修建了大門。申屠嘉便決定趁機除掉晁錯,幸好有人向晁錯告密,使他得以提前入宮向漢景帝說明情況而獲得原諒。最後申屠嘉因爲不滿漢景帝偏袒晁錯而氣死,可見漢景帝對晁錯的倚重。

四,慘遭殺害

遷爲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卻。(史記·卷一零一)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升任御史大夫,向漢景帝建議削藩。漢景帝於是命百官、列侯、宗室商議此事,衆人都對削藩很不滿,可知道晁錯得寵,所以不敢出言反對。只有竇太后的堂侄孫竇嬰不滿晁錯此舉,於是出言反對,二人由此交惡。接着晁錯又大力修改法令,以促進削藩。諸侯們得知更加不滿,對晁錯愈加痛恨。

晁錯最後的結局是怎麼造成的? 第3張

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爲名。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漢書·卷四十九)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七個諸侯王不滿漢景帝削藩,於是以“誅晁錯,清君側”爲名起兵叛亂。漢景帝於是急召晁錯商議對策,但晁錯對七國之亂預計不足,拿不出有效的方案,只得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由自己坐鎮後方。

上卒問盎,對曰:“……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於是上默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謝天下。”(漢書·卷四十九)

漢景帝對晁錯十分失望,只得召竇嬰、袁盎商議對策。二人素來怨恨晁錯,便決定趁機除掉他,然後便向漢景帝提議只要誅殺晁錯,赦免吳楚等七王之罪,歸還所削諸侯封地,那他們自然會罷兵。漢景帝聽了,只得表示同意。隨後丞相、廷尉等人就上書彈劾晁錯,要求將其處死。漢景帝同意,於是派人將晁錯腰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