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昭在赤壁之戰前選擇投降曹操,到底是因爲什麼?

張昭在赤壁之戰前選擇投降曹操,到底是因爲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公元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劉表病死,劉琮舉州投降。在當陽擊潰劉備後,曹操準備乘勢進攻江東,江東羣臣面對曹操大軍絕大多數都主張投降。其中以威望、地位最高的張昭爲首,自此投降成爲了張昭的人生污點,他也因此被戲稱爲“帶投大哥”。

小說《三國演義》中說孫策臨終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因此網友們更是調侃,孫權是不是聽錯了,對曹操是戰是和這種事應該問周瑜,不應該問張昭啊!調侃歸調侃,今天我們來說說,如何看待張昭主張投降這件事?

觀點一:各顧妻子,挾持思慮

權撫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江表傳》

以上這段記載出自《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當時以張昭、秦鬆爲代表的羣臣都主張投降曹操,只有魯肅沒有發言。於是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馬上跟了出去,表達了自己主戰的意見,同時建議孫權召回帶兵在外的周瑜。

周瑜回來後表達了堅決抵抗的決心,並且爲孫權詳細分析了曹操方面的四個劣勢(北土不安、不善水戰、馬無藁草、不習水土必生疾病)。孫權聽後大爲激動,撫摸着周瑜的後背說出了上面的一番話,孫權認爲張昭等人主張投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各顧妻子、挾持思慮。

其實魯肅勸孫權的一段話也基本是這個意思,魯肅對孫權說:“我魯肅是可以投降曹操的,憑藉我的家世名聲,投降後不會影響我在曹操那裏做官,但如果將軍您投降曹操,結果如何就未可知了!”的確,以張昭天下名士的影響,投降後待遇不會比現在低。

張昭在赤壁之戰前選擇投降曹操,到底是因爲什麼?

觀點二:遵守孫策遺命,緩步西歸

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吳歷》

這段記載說的是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臨終之前遺命由張昭輔佐孫權。我們先不討論“君便自取之”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來看後一句話“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如何解釋“緩步西歸”呢?有不同的說法,一是易中天先生的說法,指江東集團撤出江東,回到江西,或者說淮南地區。江東集團中有很多淮南地區的人,包括孫策也是從袁術那裏渡江進入江東的,說回到淮南地區是“西歸”也說得通。

但是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如果孫權等人連江東都待不下去了,那麼回到淮南地區會更加難受,將會受到曹操以及江東新勢力的兩面夾擊,這恐怕不符合孫策的預期。所以小編還是傾向於黎東方先生的說法,“緩步西歸”的意思應指歸附於江北的曹操。

因此有觀點就認爲,張昭主張迎接曹操,歸附於曹操實際控制的東漢朝廷,本來就是守不住江東的退路。所以張昭主張投降並沒什麼大問題,他是在按照孫策的遺命行事!

我的看法

《資治通鑑》記載張昭是這樣說的:“曹操挾持天子以征討四方,動輒以朝廷的名義來發布命令。我們如果進行抗拒,就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我們所依仗的是長江天險。現在曹操佔有荊州的土地,劉表所訓練的水軍,包括數以千計的蒙衝戰船,已由曹操接管,再加上步兵,水陸並進。這樣長江天險已由曹操與我們共有,而雙方勢力又非常懸殊。因此,最好是迎接曹操,歸附朝廷。”

張昭的意思非常明確,分爲三個層面: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有大義,抵抗沒有依據;第二,從現實來說,本來我們所依仗的是長江天險和水軍,現在荊州爲曹操所有,長江天險不復存在,曹操也有了荊州水軍;第三,雙方實力懸殊,曹操本身兵力就多再加上劉表的水軍,我們抵抗不可能取勝。

張昭在赤壁之戰前選擇投降曹操,到底是因爲什麼? 第2張

張昭的分析是非常實際的分析,當時的實際情況也確實那樣,而且並不是張昭一個人,幾乎所有人都認爲應當投降。而認爲應當抵抗的其實只有兩個人——魯肅和周瑜(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而且張昭他們投降的是東漢朝廷,不是向曹操投降,所以張昭其實沒有什麼大錯。

但不可否認的是,張昭也是有不足之處的,那就是他的戰略眼光不足。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人都看出了曹操的弱點,並且認爲如果孫劉聯合起來,擊敗曹操是可能的。而張昭則直接放棄抵抗,準備迎接曹操大軍,這的確是他犯得一個錯誤。

史書記載,張昭是一個容貌謹嚴,性格剛強的忠正之士,自他受孫策遺命之後,盡心竭力的輔佐稚嫩的孫權,爲東吳兢兢業業立下許多功勞。如果說他是爲了一己私利選擇投降曹操,那我是不認可的,我更傾向於由於眼光的侷限性,導致張昭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所以選擇按照當年孫策的遺命,歸附於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