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陳羣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陳羣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羣(?-237年2月7日),字長文。潁川郡許昌縣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東漢太丘長陳寔之孫、大鴻臚陳紀之子。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陳羣出身名門望族潁川陳氏,早年被劉備闢爲豫州別駕。曹操入主徐州時,被闢爲司空西曹掾屬,後轉任參丞相軍事。曹操封魏公時,任魏國的御史中丞。封昌武亭侯。曹魏建立後,歷任尚書令、鎮軍大將軍、中護軍、錄尚書事。曹丕駕崩後,陳羣受詔輔政。曹叡即位,任司空、錄尚書事,累封潁陰侯。青龍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病逝,諡號“靖”。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廟庭。陳羣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爲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陳羣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失。其餘見於《全三國文》。

個人作品

《隋書·經籍志》載述《論語》源變時,稱:“魏司空陳羣、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爲義說。”又《經籍志·別傳》載司空陳羣有五卷個人文集,經已佚失。(《舊唐書·經籍志·楚詞類》輯有“陳羣集三卷”。)

陳羣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清史稿·藝文志·經部·四書類》尚輯有“魏陳羣《論語義說》一卷”。

另《全三國文》整合收錄了陳羣的許多言論,有《明帝蒞政上疏》、《諫諡皇女淑平原公主疏》、《諫營治宮室疏》、《又疏諫治宮室》、《諫追封太后父母》、《薦管寧》、《奏請魏王受禪》、《奏定歷》、《復肉刑議》、《追尊始祖太王爲高皇議》、《諸王國相不應爲國王服斬縗議》、《與諸葛亮書問劉巴消息》、《汝穎人物論》。

軼事典故

陳羣常非議郭嘉爲人不治行檢,故曾數次於廷上投訴郭嘉,但郭嘉其意自若,毫不在意。曹操認爲陳羣能秉持公正,爲之歡悅。陳羣的性格正直通雅,多結友人,與同郡辛毗、杜襲、趙儼並皆知名,號爲“辛、陳、杜、趙。”又與“直道推誠於人”的李義爲友。陳羣亦與華歆交深,常嘆華歆爲“可謂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曹丕在東宮,對陳羣深表敬器,待以交友之禮,常嘆道:“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和我的關係便更加親密了。”

在曹丕受禪時,朝臣三公以下皆受封爵位;獨華歆因爲以神色不合觸忤曹丕,所以只是官徙司徒,而並無進爵。曹丕久不能釋懷,便問陳羣道:“我應天受禪,諸侯羣后,無不人人喜悅,其形盡現於聲色,惟獨相國(指華歆)和你臉有不豫,這是爲了甚麼呢?”陳羣便離席長跪道:“臣與相國曾爲漢朝之臣,內心雖爲陛下感到喜悅,但在義理上,臣等的神色實應畏懼、甚至憎恨陛下才對。”曹丕聽後大悅,方知其意。

陳羣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第2張

當年,蜀漢司徒許靖曾執兄禮以事陳羣之父陳紀,又與陳郡人袁渙、平原人華歆、東海人王朗等親善;所以陳羣在魏初爲公輔大臣時,常與許靖有書信往來,重結舊好,情義款至。

人物評價

總評

陳羣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爲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前後數次,密陳朝廷得失,每次上奏都封隱其事,輒毀草擬文件,時人及其子弟均不能知其所奏。有人譏議陳羣居位拱默。正始年間詔撰羣臣上書,以爲名臣奏議,朝士乃見陳羣諫事,皆甚嘆息。

歷代評價

陳寔:此兒必興吾宗!

曹植:容中下士,則衆心不攜;進吐善謀,則衆議不格。至德純粹者,陳司空也。

吳質:陳羣從容之士,非國相之才,處重任而不親事。

曹叡:陳公可謂善變矣。

陳壽:①陳羣動仗名義,有清流雅望;泰弘濟簡至,允克堂構矣。魏世事統臺閣,重內輕外,故八座尚書,即古六卿之任也。陳、徐、衛、盧,久居斯位,矯、宣剛斷骨鯁,臻、毓規鑑清理,鹹不忝厥職雲。②追觀陳羣之議,棧潛之論,適足以爲百王之規典,垂憲範乎後葉矣。

陳羣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第3張

袁宏:長文通雅,義格終始。思戴元首,擬伊同恥。人未知德,懼若在己。嘉謀肆庭,讜言盈耳。玉生雖麗,光不逾把。德積雖微,道映天下。

江逌:昔漢起德陽,鍾離抗言;魏營宮殿,陳羣正辭。

裴松之:委質魏氏,展其器能,誠非陳長文、司馬仲達所能頡頏,而況於餘哉!

袁淮:故司空陳羣則不然,其談論終日,未嘗言人主之非;書數十上而外人不知。君子謂羣於是乎長者矣。

《博物記》:太丘長陳寔、實子鴻臚紀、紀子司空羣、羣子泰四世,於漢、魏二朝並有重名,而其德漸漸小減。

《彧別傳》:前後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鍾繇、陳羣。

房玄齡:亮(庾亮)美姿容,善談論,性好莊老,風格峻整,動由禮節,閨門之內不肅而成,時人或以爲夏侯太初、陳長文之倫也。

洪邁:夫曹氏篡漢,忠臣義士之所宜痛心疾首,縱力不能討,忍復仕其朝爲公卿乎?歆、羣爲一世之賢,所立不過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