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恂:元代數學家,曾跟劉秉忠學習數學、天文

王恂:元代數學家,曾跟劉秉忠學習數學、天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恂(1235年—1281年),字敬甫,中山唐縣(今河北唐縣)人,元代數學家。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王恂跟劉秉忠學習數學、天文、後與郭守敬一道從劉秉忠學習數學和天文曆法,精通曆算之學,王恂任太史令期間,分掌天文觀測和推算方面的工作,遍考曆書四十餘家。 他在《授時歷》的編制工作中,其貢獻與郭守敬齊名。王恂死後,他創造的歷律計算法,由郭守敬等人整理成《推步》七卷、《立成》二卷、《歷議擬稿》三卷、《轉神選擇》二卷、《上中下注釋》十二卷留傳後世。

王恂:元代數學家,曾跟劉秉忠學習數學、天文

人物生平

王恂是元代數學家。字敬甫。中山唐縣(今河北唐縣)人。生於元太宗七年,卒於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王恂的父親叫王良,是金代末年中山府中的幕僚,曾救出離亂後無辜入獄的百姓數百人。不久辭職,廣泛研究佛學、理學和天文律歷,活了九十二歲。王恂六歲上學,十三歲開始學習算術,鑽研精深。十四歲時,學者劉秉忠北上經過中山,十分欣賞他,回來時收他爲弟子。十八歲,劉秉忠把他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讓他輔導太子裕宗,爲太子伴讀。中統二年(1261年),升爲太子贊善(太子的老師)。中統三年,裕宗被封爲燕王,中書令,兼管樞密院的事務,對王恂極爲倚重,對兩府的官員說:“凡有事諮稟,都必須讓王恂聽奏”。

起初,王恂給元世祖講釋堯舜的善政,世祖讓裕宗一塊聽講。後來,就叫王恂管理裕宗的起居飲食。王恂兢兢業業,竭力輔佐,使不應該接觸太子裕宗的人,都不得靠近左右。還常常給太子講治國理政的道理。他精通算術,曾經循循善誘說:“算術,六藝之一;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元史·王恂傳》)又把裕宗耳聞目睹的遼金興亡的事實編成故事,幫助裕宗區分善惡,使他牢記在心。說:“許衡講過,人心如印板,板本不差,再摹印千萬張也不差。板本差了,印出來就沒有不差的。”很得裕宗的贊成。裕宗認爲王恂學識淵博,難得一位良師,就詔令大臣的子弟都隨王恂學習,收到很好的效果。以後許衡接任了一段時間,告老回家後,就再由王恂教授,拜爲主管學校等事的國子祭酒。

王恂:元代數學家,曾跟劉秉忠學習數學、天文 第2張

當初,劉秉忠在世,根據天文學的發展,認爲《大明曆》承用了二百多年,漸漸暴露出它的不周密性,企圖加以修正。劉秉忠死後,皇帝根據他的設想,知道王恂精通曆算之學,就命他創制新曆。於是王恂舉薦了已經告老的許衡,同楊恭懿、郭守敬等遍考四十多家曆書,從西漢的《三統曆》到唐代的《紀元歷》,總結了一千多年間歷經七十改、創法者十三家的普遍規律,大膽創新,進行了中國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王恂等人通考前代四十部曆法,從漢代的《三統曆》,到宋代的《大明曆》,他們晝夜測驗,參考古制,創立新法,推算極爲精密準確,研究總結了1280年以前、七十次改歷經驗,考察了十三家歷律推算方法,前後三年派專人分赴全國四方,定點做日晷實地測量,精心計算,大膽創新,計算出一年爲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五天,一月爲二十九點五三0五九三天,一年的二十四分之一作爲一個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爲閏月。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歷成功,以古語“敬授人時”之意賜名《授時歷》,是年頒行天下。明朝實行的《大統歷》基本上就是《授時歷》。如果把這兩部曆法看成一部,《授時歷》是中國歷史上實行年代最久的歷法,歷時長達三百六十四年。王恂在《授時歷》中,提出了招差法(即三次內插公式),並運用招差法推算太陽、月球和行星的運行度數;又創造了“弧矢割圓術”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來處理黃經和赤經、赤緯之間的換算,準確率大大提高。至元十六年(1279年),王恂升爲嘉議大夫、太史令,主管太史院,負責推算曆法,觀測天象。十七年新曆法完成,根據古語“敬授人時”的說法,賜名《授時歷》,當年冬天就頒行天下。

至元十八年(1281年),王恂喪父,去官守孝。守孝期間,因悲傷過度,不思飲食,飢餒染病而亡,享年四十六歲。王恂爲國操勞一生,家無積蓄。他患病期間,朝廷曾派專人探望,死後撥錢二千貫辦理喪事,又念其改歷有功,撥帑銀五千貫賜補家用。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賜王恂“推忠守正功臣”、“光祿大夫”(從一品)、“司徒上柱國”,諡號“文肅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