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多爾袞和鰲拜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清朝初期的權臣,他們有什麼相似之處?

縱觀歷史,多爾袞和鰲拜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這二人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對於權力的野心極大,而且多爾袞和鰲拜也都爲了自己的野心付出了代價。

這二人幾乎就是同一時代的人,只不過這二人走到巔峯的時期不同,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多爾袞和鰲拜同時爲其效力,多爾袞畢竟是先帝努爾哈赤的兒子,雖然最後因爲種種原因沒能繼承皇位,但是皇太極在位時,多爾袞憑藉自身的實力開始嶄露頭角。

當時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畢竟是大妃身份,是努爾哈赤十分寵愛的妃子之一,所以多爾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他以後會掌管兵權,多爾袞在青年時期就和努爾哈赤一起上陣廝殺,也是一路刀尖上舔血過來的。

多爾袞十七歲的時候,就開始跟隨皇太極出征,那時皇太極依靠着努爾哈赤打下來的基礎,開始不斷地擴張,漢兒莊和通州一帶,也是多爾袞跟隨皇太極一起打下來的,在多爾袞二十四歲的時候,就被皇太極封爲碩睿親王。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這意味着皇太極正式開始重用多爾袞,在此之前多爾袞之所以一直跟在皇太極身邊,主要是當時清朝要拿下明朝的首都,多爾袞是不可多得的將才,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把多爾袞放在身邊,以便於皇太極對其觀察。

怎麼說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也是皇太極密謀處死的,現在多爾袞以經長大成人,當年的是多爾袞肯定也一清二楚,面對皇太極這個殺母仇人,多爾袞內心到底作何感想,對於皇太極來說非常重要。

如果不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就盲目因爲多爾袞的才能而重用他的話,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在皇太極率兵攻打得明朝首都的這一路上,多爾袞有過多少次“起死回生”,可能連多爾袞自己也記不清了。

皇太極之所以重用多爾袞,很大原因在於他的政治眼光和軍事策略,畢竟多爾袞憑藉一己之力,在軍中獲得的威望真是一時無二,皇太極不可能找一個讓將士都不信服的人坐上那個位置,所以放眼望去,多爾袞是當時最合適封爲親王掌管一方兵權的人。

其次通過數次生死大戰和危機時刻來看,每次多爾袞都沒有謀反之心,在最危機的時刻也沒有選擇投敵,或者棄皇太極於不顧,畢竟越是關乎生死存亡的時候,越能看清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多爾袞每次都會堅定的選擇跟隨皇太極。

可能多爾袞對皇太極真的有恨,但在江山社稷面前,一切兒女情長或許對多爾袞來說都微不足道了,在多爾袞被封爲親王之後,可謂是平步青雲,在皇太極設立六部之後,更是將最重要的吏部交給多爾袞管理。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第2張

自此以後所有關於重要官員升遷的,都要有多爾袞同意纔可以,多爾袞也因此掌握了當時清朝半壁江山的勢力,這也是多爾袞靠着努力換來的,畢竟當初皇太極之所以能進入關內,多爾袞絕對是第一大功臣。

相比之下,當時的鰲拜就要差了很多,首先就是出身方面,鰲拜並沒有多爾袞這樣顯赫地出身,據史料記載,鰲拜是當時努爾哈赤手下開國開國元勳的侄子,這樣的身份就註定起點要比多爾袞低上許多。

年輕時也是跟在皇太極身邊四處征戰,雖然當時無論身份還是地位都遜色於多爾袞,但武藝方面絕對比多爾袞只高不低,鰲拜憑藉他精湛的武藝,在軍中也是獲得了一席之地,想隨皇太極參加了一些大戰役,例如鬆緊之戰等等。

後來鰲拜又平定了農民起義,成爲了皇太極十分信任的將領,後來又賜給他“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明朝在遼東地區淪陷之後,就退到了朝鮮一帶,而明軍的這一退,也讓皇太極十分頭疼。

因爲在關外的錦寧一帶,也有一股明軍不小的勢力,與退到朝鮮的明軍找相呼應,這樣皇太極的軍隊就時刻有被兩面夾擊的危險,當時皇太極的部下也都爲此事爭論不休,當時的皇太極的處境無疑是很尷尬的,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如果皇太極率軍繼續長驅直入的話,那大概率會落到一個背腹受敵的處境,如果要是直接讓大軍後退的話,那麼遼東地區可能就白打了,到時候皇太極撤退的話,明軍肯定會第一時間佔領失地。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第3張

如果要是遼東地區再回到明朝手裏,那皇太極之前的將領就白犧牲了,最重要的是明朝雖然在後期就沒落了,但畢竟明朝存在了幾百年,論底蘊的話當時的後金肯定比不過明朝,所以明朝耗得起,皇太極這邊耗不起。

所以在皇太極和衆大臣進行商議之後,決定兵分兩路去討伐明軍,鰲拜就在其中,一邊走海路,用大型船隻開路,讓明軍誤以爲後金是要從海上進攻,另一邊用小船快速進攻,像把匕首一樣直插敵軍要害。

據說當時這場戰役原本沒有鰲拜,是鰲拜主動請求出戰,還說如若不攻下敵軍,就絕不班師回朝這類的話,但出乎意料的是,明軍好像從一開始就直到皇太極這邊的戰術,早早就在那裏嚴陣以待,所以聲東擊西的戰術根本就沒起到作用。

明軍通過大炮成功阻止了後金進攻的步伐,但這時候鰲拜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愣是打到了明軍的眼前,與明軍展開近身肉搏,雖然這時候後金的軍隊已是損傷慘重,但在鰲拜的帶領下,還是成功打敗了明軍。

皇太極得知鰲拜成功大敗明軍後,非常高興,當即就賜鰲拜爲“巴圖魯”,並且親自寫文告慰努爾哈赤的在天之靈,這場勝利的意義十分重大,對攻下明朝首都來說有着重大意義。

在後來鬆錦大戰的時候,皇太極幾乎傾盡所有家底,只爲和明朝殊死一搏,在那場戰役中,幾乎所有的八旗男兒全部參戰,剛開始的時候,雙方一直僵持不下,後來清軍的右翼被明軍撕開了漏洞,處於劣勢狀態。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第4張

皇太極得知後趕忙讓手下去叫增援,在增援的途中鰲拜遇到了明軍的阻攔,鰲拜並沒有選擇退縮,而是直接迎難而上與明軍展開了廝殺,經過一番大戰後明軍大敗而逃,這時的鰲拜並沒有選擇去找皇太極,而是直接下令乘勝追擊。

眼看追着追着馬上就要到地方步兵營地了,鰲拜下令下馬作戰,鰲拜的這一決策成功打亂了明軍回防反擊的策略,鰲拜又一次大敗明軍,之後鰲拜繼續衝鋒所向睥睨,接連五場大戰都大獲全勝。

皇太極得知後大喜過望,直接給鰲拜封爵,當時皇太極率領的清軍獲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後來又親自帥軍前去支援,明軍當時因爲被打得節節敗退,士氣極其低迷,所以再得知皇太極親自率軍趕來時,第一時間選擇撤退。

而當時鰲拜等將領就要去截殺撤退的明軍,在遇到撤退的明軍之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遭遇戰,最後明軍不敵,被鰲拜率領的軍隊打的沒脾氣,自此鬆緊大戰清軍大獲全勝。

鬆緊大戰過後,明朝所剩無幾的家底也被掏空,這場戰役也爲清朝能順利入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鰲拜也憑藉在鬆緊戰役上的大展拳腳,成功升遷爲護軍統領,在當時的八旗子弟中,地位絕對不算低。

當時第一個攻佔明朝首都的,並不是皇太極率領的清軍,而是當時明朝農民起義的李自成,可以說明朝在鬆緊大戰戰敗後,跟滅亡就沒什麼區別,李自成看準時機一舉攻下明朝首都,所以清朝在入關以後,最大的阻礙並不是苟延殘喘的明朝,而是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第5張

當時吳三桂陰差陽錯之下投靠清軍,導致起義軍士氣大傷,鰲拜帶領軍隊直奔西安,去攻打李自成,李自成自知不敵一退再退,後來直接退到了湖廣,鰲拜肯定不能放過這大好機會,直接水陸並用開始乘勝追擊,經過大大小小十三場大戰,徹底粉碎了李自成的大順軍。

之後就是清軍舉兵南下,但還有一些大順軍的餘孽在南邊繼續抗擊清軍,鰲拜率兵一路南下,直接繼續攻打剩下的餘孽,總的來說在這次剿滅起義軍的戰役中,鰲拜肯定是頭功了。

正是鰲拜憑藉這一路的功績,在清朝徹底在關內站穩腳跟之後,鰲拜的官職那也是一升再升,地位直逼多爾袞,當然了多爾袞在這些戰役中,絕對起到了只管重要的作用,要只靠鰲拜一人的話,很難憑一己之力讓數場大戰取得勝利,就因爲有一些像多爾袞這樣不輸於他的“隊友”,才讓鰲拜能有發揮的空間。

雖然表面看着鰲拜的功績和多爾袞平起平坐,但其實本質上還有很大差別,從各個方面來看多爾袞都要壓上鰲拜一頭,雖然鰲拜功績不小,但是有多爾袞在的地方,鰲拜明顯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在清朝入關一段時間之後,皇太極的年齡也越來越大了,正所謂江山不可一日無主,所以皇太極也漸漸開始思考繼承人的事了,當時大家一致看好的有兩人,第一個肯定就是多爾袞了,第二個則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其實多爾袞心裏還是很憤懣的,畢竟在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也有機會繼承大統的,但是被皇太極擺了一道之後,差點連命都丟了,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也成爲了政治的犧牲品。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第6張

雖然沒競爭過皇太極,但皇太極之後的繼承人,總該輪到他了吧,畢竟都是一個爹生的,而且皇太極在位期間,多爾袞還是一心只爲江山社稷,對整個大清也可以說是忠心不二,也沒找皇太極報當年的殺母之仇,在多爾袞看來他已經很夠意思了。

現在你皇太極歲數大了,還不讓我繼位,多爾袞心裏肯定是不服的,豪格自然是皇太極衆多皇子中最出類拔萃的,但跟多爾袞比還是沒法看,豪格能有繼位的資格,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太極的長子,當時按照慣例,儲君一般都是由長子優先繼承。

豪格在鬆錦之戰中,也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戰役,雖然功績要比鰲拜和多爾袞差很多,但至少也是在同輩中最優秀的,從小跟隨其父親皇太極也是精通騎射,但要是細數下來就會發現,雖然豪格資歷尚淺,但是支持他的人比多爾袞那是隻多不少。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第7張

鰲拜就是當時豪格有力的支持者,這也是爲什麼皇太極看重看重豪格的原因,畢竟想要最後繼承大統,只看重出身和自身實力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還要看你能拉攏多少人,如果自身實力不錯,但人緣太差支持者寥寥無幾的話,那即使是把這江山交給你來管理,那也是孤掌難鳴,“孤家寡人”一個。

當時鰲拜雖然做不到像多爾袞一樣的一人之下,但論綜合實力也能穩居前三,所以在皇太極看來,自己這個兒子能得到鰲拜的支持,也是證明他是繼承王位的那塊料,當時鰲拜絕算是鼎力支持了。

當時在朝堂上,因爲立儲君這個事衆大臣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鰲拜就當着所有人的面持劍表示,自己鼎力支持豪格繼位,甚至做好了大打出手的準備,在鰲拜等人看來,豪格就是唯一合乎規矩的繼承人,如果讓多爾袞繼承王位,跟忤逆沒什麼區別。

多爾袞肯定也不甘示弱,大不了就打一場唄,多爾袞手握將近清朝當時一半的兵權,怎麼會怕鰲拜,但在當時皇太極掌權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允許內亂的,畢竟這要不容易打下的江上,還沒捂熱乎呢,就讓手下給“作”沒了,那怎麼能行。

所以皇太極一看,要讓這二人其中一人繼位,免不了一場大戰,那自己這一生不就白折騰了嘛。所以爲了避免這種事發生,眼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再找第三個人出來,但皇太極放眼望去,自己其他的皇子都年齡尚小,也看不出個什麼來。

所以導致立儲君這個事一直都僵持不下,豪格和多爾袞雙方也都因爲這個事而劍拔弩張,鰲拜更是每天都增加人手,怕多爾袞搞個突然襲擊,在雙方都劍拔弩張之際,多爾袞率先出來打破了這種僵局。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第8張

當時多爾袞極力推薦讓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登基,畢竟福臨的母親孝莊皇后不是一般女子,而且據說,多爾袞和孝莊皇后的關係也不清不白的,當時福臨還十分年幼,所以主張讓福臨繼位,然後孝莊皇后輔佐他。

皇太極覺得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不錯,但皇太極還沒來得及立下遺詔就突然駕崩了,當時朝廷內一衆老臣,雖然支持者不同,但也不願意開戰,畢竟和平年代來之不易,所以就專門開個會討論這個事。

最後都一致決定,讓福臨繼位,多爾袞也順利成爲了攝政王,雖然沒有開戰,但也並不意味着多爾袞不把豪格當作敵人,因爲畢竟政治立場不同,所以多爾袞開始着手清除豪格的黨羽。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第9張

鰲拜肯定在多爾袞的“死亡名單”裏,畢竟當時就鰲拜鬧得最歡,所以多爾袞和鰲拜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正式打響。

在鰲拜開始南下繼續清理當年李自成留下的餘孽時,福臨的叔父因爲行事魯莽囂張,謊報戰功被多爾袞看準時機一舉揭發,導致事情逐漸發酵,鰲拜因爲庇護大臣索尼也受到了不小的牽連,差點就被革職了。

後來在豪格帶領大軍回京之後,多爾袞又在運作,開始“翻舊賬”指責當年鰲拜自作主張,不聽皇太極的命令,最後被多爾袞彈劾,差點就連命都丟了,後來在多爾袞老的時候,讓人把順治帝叫到身邊,說鰲拜包庇豪格的多種罪行,必須處死,後來經過大臣的勸阻,和鰲拜的拼死掙扎,最後改爲罰錢和降爵。

在鰲拜和多爾袞這段時間的“鬥法”中,鰲拜可以說是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堪堪自保,但隨着順治帝的長大,也漸漸明白多爾袞就是在利用他,所以後期順治帝幾乎無時無刻都想報復多爾袞。

據史料記載,多爾袞在一次外出打獵的時候意外死亡,後來順治帝還把多爾袞的屍體擡出來,一頓鞭屍,其實多爾袞的死亡是值得深思的,大半輩子都在沙場度過的多爾袞,在打獵的時候意外死亡,這個理由怎麼看都有點牽強。

有些專家懷疑,很可能是順治帝和鰲拜的手筆,多爾袞死後鰲拜無疑是一家獨大,順治帝也十分信賴鰲拜,順治在位期間,鰲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不說一人之下也差不太多,因爲順治帝的早早離世,導致有一段時間清朝內部十分混亂。

多爾袞和鰲拜都是權臣 兩人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第10張

畢竟順治帝的那些皇子,年齡也是一個比一個小,這個時候鰲拜展現出了和多爾袞當年一樣的野心,也是在年幼的康熙皇帝繼位之後,把他當作傀儡一樣對待,在朝中獨攬大權,康熙就只能在旁邊看着。

但跟順治不同的是,康熙在有生之年就憑自己的實力,剷除了鰲拜及其一衆黨羽,不像順治那時候,只有多爾袞死後纔敢報復多爾袞,這也是鰲拜和多爾袞的相似之處,都是想利用年幼的傀儡皇帝獨攬大權,最後也都爲了他們自己的膨脹的野心買單。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