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王安石與蘇軾之間的關係怎麼樣?

歷史上王安石與蘇軾之間的關係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北宋中期,涌現出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同爲“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蘇軾,兩人都是才華橫溢的人中龍鳳,年輕有爲的國家棟梁,但兩人在變法上針鋒相對,蘇軾還被陷入“烏臺詩案”,差點兒丟掉性命。不少人認爲兩人是不共戴天的仇敵。本文專門聊聊這兩個歷史人物的關係到底如何。

(一)兩人各具鮮明的性格

王安石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自幼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少年時候就小有名氣。22歲時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從擔任淮南判官做起。他是北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從人們稱其爲“拗相公”可知他的性格特點,用現代話簡要地說就是很自信、非常犟,爲人處事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看法。

宋仁宗時期,冗官、冗兵、冗費現象已十分嚴重,官僚集團越來越龐大,財政負擔不斷加重,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推行“新政”,以整頓吏治爲重點,但僅一年多就在保守勢力的詆譭下夭折。不過衆多改革主張層出不窮,王安石的變法思想也在逐步成熟。

在做知縣期間,他把他的變法思想付諸實施。青黃不接時把糧倉裏的積穀貸給老百姓,等待收穫時連本帶息一起償還。這樣陳糧得以更新,老百姓也避免了不法商人的盤剝,於國於民都有利。文彥博、歐陽修等人多次推薦他。嘉祐五年(1060年)他被任命爲三司度支判官,這官職負責掌管國家錢穀。他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希望自上而下的改革。沒有引起宋仁宗的注意,卻得到了趙頊、以後的宋神宗的注意。20歲的趙頊繼位後,立即起用王安石,大力推行變法。

蘇軾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朝的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進士後,曾先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和禮部尚書,並出知杭州等地。他生性放達、爲人率真,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心胸開闊,爲人耿直,不拘小節。

歷史上王安石與蘇軾之間的關係怎麼樣?

兩人是同時代的人,王安石比蘇軾年長16歲,比蘇軾官職高資格老。當時王安石是堅定不移的變法派領袖,算朝廷的高層幹部吧,從總攬全局的角度看,他爲人處事的標準扼要地說就是,能推進變法就不遺餘力支持,反之則堅決反對。算朝廷中層幹部的蘇軾,對變法猶豫不決,他雖然能看到變法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看到了陰暗面。他看到新法在實施過程中,常被貪腐之人利用來盤剝老百姓。

蘇軾從小就不是個人云亦云的人,他不苟同王安石激進的變法作風,於是身不由己地加入了反對派的隊伍。蘇軾有名望,影響力大,成爲了王安石眼中一個主要反派角色,於是兩人針尖對麥芒了,蘇軾給宋神宗上書表示反對王安石的一些作法,說王安石在變法中獨斷專行,王安石針鋒相對說他是“所學不正”..

(二)烏臺詩案使得矛盾尖銳

變法失利轉爲改制的轉折期間,蘇軾被貶官放外任,按規矩向皇帝上表致謝。這本是一件程序化的事兒,但蘇軾名聲的確太大了,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文中寫的“新進”認爲是暗指王安石引薦的新人,一些尚在朝廷當官的新進認爲是在諷剌他們,十分惱怒,於是他們從蘇軾的詩文中,斷章取義地給蘇軾羅織罪名,意欲將蘇軾置於死地。全靠正直人士仗義執言,連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預,終於得到解救。

但沒死也被“脫層皮”了哦,蘇軾在御史臺的大牢裏被關了130多天,受盡了折磨。司馬光、蘇轍等30餘人受到牽連,蘇軾本人的詩詞文章被大量毀掉。但蘇軾沒有一蹶不振,從他在謫貶地寫的文章來看,筆調由尖銳苛酷憤怒變成了恬靜清麗,醇甜而成熟,將不少佳詩美篇留給了後世。

(三)人到老年泯恩仇

歷史上王安石與蘇軾之間的關係怎麼樣? 第2張

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被定罪候斬時,起初除弟弟蘇轍外,滿朝文武無一人敢爲他求情。當時已辭職身在江寧的王安石聽聞此事後,想到國家正值多事之秋,蘇軾是個難得的人才,真格兒是可遇不可求,立即寫了封親筆信,派人到京城面呈宋神宗。信中說到,目前國家正值用人之際,切不能因爲蘇軾寫了一些不中聽的小詩就錯殺良才。宋神宗對王安石敬重有加,看過信後,認爲很有道理,加之曹太后和正義人士的努力,宋神宗最終下旨釋放蘇軾,將其貶到黃州。蘇軾能避開厄運,王安石的功勞不可抹殺。

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奉詔從黃州到汝州,經過江寧時,趁此機會專程拜訪。王安石聽說蘇軾來到江寧時,立馬披蓑衣戴斗笠,騎着瘦驢,趕到渡口去與蘇軾相會。此後兩人同遊數日,通宵達旦飲酒唱和,談天說地。

文末補白:兩位同時代的風流人物,從沒成爲真正的敵人,政見上的不同看法,只是在於各自的性格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要說初心都是爲國爲民。他倆在文學上的相互敬佩,在認識上的彼此寬容,使多年的官場恩怨煙消雲散,在中國歷史上樹立了“文人相親”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