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王安石和蘇軾是同一個時期的文學家,倆人關係如何呢?

王安石和蘇軾是同一個時期的文學家,倆人關係如何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安石和蘇軾是同一時期的著名文學家,但兩人關係卻不怎麼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生平成就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王安石和蘇軾是同一個時期的文學家,倆人關係如何呢?

王安石與蘇東坡關係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王安石和蘇東坡並非過不去,二人只是政見不同而已!雖然他們的政見不同,但是他們都是高品格的正人君子!

1、政治方面

如果我們只談政治才能的話,王安石顯然比蘇東坡的等級更高。儘管王安石的改革最終並不令人滿意,但歷史上的評價分爲好與壞兩個階段。但王安石的政治才華不可否認,他的預感和敏感的經濟政治嗅覺,遠遠高於浪漫的蘇東坡。蘇東坡在政治上從來沒有過順暢的生活。因爲他本質上是一個嚴格的辦事員,雖然他有一顆爲祖國服務的心,但他從來沒有佔據過權力的中心。

2、文學方面

兩個人被公認爲文學天才。他們屬於唐宋八大家。詩歌和文學都有突出的成就。然而,在文學名稱上,蘇軾應該是佼佼者。蘇東坡因爲“烏臺詩案”遭陷害,被貶到黃州。宋徽宗是個很愛惜有才華的人。當他知道蘇東坡時,他赦免了蘇東坡,但蘇東坡是不走運的,他一路旅途勞頓,在去常州的路上病逝了。蘇軾是宋代文學成就最高的代表,在詩歌、詞、散文、書籍、繪畫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詩歌題材廣泛,生動活潑,善於運用誇張的比喻和獨特的風格。王安石的浪漫情懷不同於蘇東坡,主要表現在哲學上。在他變法失敗之後,他開始潛心研究書經學,寫了一本書,他被稱讚爲一個儒家。

儒學從古代到現在,尤其是在五行哲學中,解釋了宇宙萬物生長與中國樸素唯物主義發展的豐富規律。在文學方面,他擅長散文。可能是由於政治原因,王安石的散文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善於推理和修辭學。晚年的詩歌的風格很深刻、深沉,給人一種委婉的感覺。事實上,王安石和蘇東坡並沒有個人怨恨,都是因爲政治分歧產生的矛盾。王安石本人太固執,聽不進去和變法不同的聲音。當蘇東坡反對的時候,王安石就藉故貶了蘇東坡,因此蘇東坡的生活和事業受到嚴重打擊,所以蘇東坡纔有了著名的《寒食賦》,裏面說出了他的心痛和酸楚。

王安石和蘇軾是同一個時期的文學家,倆人關係如何呢? 第2張

事件經過

有一次,蘇軾去相府找王安石,當時王安石正在午睡。蘇軾就去書房相候,忽見案上有紙,上有詩半首。蘇軾讀後笑道:“這個死老頭,江郎才盡,如何這兩句詩卻是胡說八道。”

原來那兩句詩題的是: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讀完後說,菊花哪裏有滿地的,於是他順手續詩兩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寫完後,蘇軾就回家了。後來睡醒後的王安石看到,就知道是蘇軾寫的,不過他並沒有反駁。不久後,蘇東坡因爲一些事情被調至黃州任團練副使。

在臨行的時候,王安石親自來送他的這位好友,半路上王安石突然想教訓教訓蘇軾,於是出一上聯讓蘇軾對。

上聯是:七裏山塘,行到半塘三裏半。

這是一個很好的上聯,所以,這一下可把大名鼎鼎的蘇軾給難住了,任憑他怎麼也想不出下句,只得認輸。王安石解圍說:“不必急於對答。”

蘇軾在黃州待了很久了,第二年的重陽節的時候,一連颳了幾天大風。那天風定,蘇東坡至後園賞菊,大吃一驚,原來此地菊花與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沒有。

這時,蘇軾終於知道自己的不足,還是自己見識不足啊。當時還自以爲是改亂改王安石的詩。

後來蘇軾回京,還是沒對出當年王安石給他留的一個下聯,而那個下聯至今也沒有人對出來。據說後來明朝有一個人遊九溪蠻洞的時候,突然半路上忽然想出了下聯,那聯是: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不過我並不看好這個下聯,爲什麼呢?

平仄沒對準。這個“中洞” 不是一個地方專有名詞,而‘半塘’ 是真地名。其次,這個“中洞五溪中”有問題。上聯的“七裏”的一半剛好是三裏半。而下聯的“九溪”的一半卻在第五條溪那裏,而不是四溪半,這就對不上了,儘管第五條溪在中間。但是下聯不是以裏數來計算,而是以“溪數”來計算的。

再者說上聯說“行到”,下聯說“經過”,是合掌了。整條下聯就是山寨跟風之作。所以我認爲它沒對好,其他的對聯都是平仄沒對好。

因此,這個上聯至今都沒有下聯,也就是千古絕對,雖然“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是目前看到最好的下聯,但依然無法做到一致。

由此看來王安石與蘇軾是真正的詩文之交,對此你有何不同的見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