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淺論魏延的人際關係與性格命運

淺論魏延的人際關係與性格命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劉備自領益州牧後,隨他入川的諸將得到封賞,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馬超六將分別被封爲蕩寇將軍、徵虜將軍、鎮遠將軍、徵西將軍、揚武將軍、平西將軍。第七十三回,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再次封賞諸將,順序是:關、張、趙、馬、黃爲五虎大將,魏延爲漢中太守。兩次重要封賞,排位略有變化,但上述六人位置在武將中一直突出。按現在的軍銜,可視爲開國元帥。《三國志》記載簡略,細節和事件與小說有諸多不同,但對六人作用的記述,史書與小說也基本是一致的。

淺論魏延的人際關係與性格命運

小說裏,在“授軍銜”或“評職稱”之前,五虎上將都有足夠的資歷,都有自己的著名“代表作品”,有其生涯的華彩樂章,領受最高“軍銜”或“職稱”乃衆望所歸:關羽的代表作是斬顏良文丑、攻克長沙、力保荊州,張飛的代表作是當陽橋斷後、智取瓦口隘,趙雲的代表作是長阪坡保護後主、計取桂陽、截江奪阿斗。他們三人共同的優勢是隨主公征戰多年,資歷無人可比。馬超情況有所不同。論戰鬥,他有兩次很有名:一次鬥許褚、一次鬥張飛。後一次只能說顯示了他的實力,不能說“立功”,因爲他是在和劉備的部隊作戰,正如陳明仁與林彪血戰四平不能算陳的戰功一樣;前一次雖然是與曹操部隊作戰,但那時他並不代表劉備,而是獨領一支人馬。那麼這可以計算在他“資歷”一項中,就是“曾經和敵人進行過艱苦卓絕的鬥爭”。黃忠也是降將,年齡雖大,參加蜀漢“革命”的資歷卻不佔優。不過,他有很“硬”的代表作,而且“發表”日期正好,距離評職很近,那就是接連計奪天蕩山、力斬夏侯淵。

比較特殊的是魏延。初步擬定評銜定職名單時,他本來位列第五,在馬超之前。但到最後一輪終選時,他卻被擠出了“五虎將”之外。估計,評委會內部有爭議,比如有人可能提出馬超是西涼方面軍的一面旗幟,雖然參加蜀漢“革命”較晚,但軍事勢力和社會影響較大。所以,他被放在了魏延的前面。還可推測,評委會中投魏延反對票的是諸葛亮。劉備本來想替魏延說話,但考慮到馬超的勢力和影響確實重要;更重要的,和諸葛亮的關係對他來說更重要。所以他就沒說什麼,不露聲色地在任命書上籤了字。

淺論魏延的人際關係與性格命運 第2張

但劉備心裏想着魏延的事呢。他用另一種辦法給老魏找補回來了。

對《三國志》所記蜀漢“授銜”或“評職”前後一個比較生動的重要情節,《三國演義》居然省略了,這有些異乎尋常:一般而言,爲了使敘事更生動、情節更豐富,小說都是增加細節和情節。這被小說省略的一段就是《三國志·魏延傳》開頭寫到的、也是被其他“品三國”學者引用過的:

劉備當了漢中王以後,想回成都,需要留下一員足可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大家的輿論都認爲這人準得是張飛,張飛也認爲非己莫屬。沒想到,任命一宣佈,漢中太守人選是魏延!全軍都覺得出乎意料。

爲了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樹立魏延的威信,劉備特意把重要的軍職文職幹部們召集到一起開會,故意當着衆人的面問魏延:

“老魏呀,我任命你做漢中太守,擔負這麼重要的責任,你有什麼要對大家說的嗎?”

淺論魏延的人際關係與性格命運 第3張

魏延領會了主公的用意,兩手叉腰,胸有成竹地說:“曹操要是親自率領全國的兵來,我替您頂住;他要是派一名偏將領十萬大軍前來,我把他們徹底吃掉!”

劉備說:“好,講得好!”

大家聽了也佩服起來,覺得老魏有氣魄。後來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果然恪盡職守,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

對魏延任漢中太守之事,小說卻只一筆帶過。不過,小說還是有很多情節表現了魏延隨劉備、諸葛亮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的經歷。

另一方面,《三國志》在爲諸將立傳時,將小說所謂“五虎將”(《三國志》沒有“五虎將”稱謂)共列一卷,順序是關、張、馬、黃、趙。而隔了幾卷後,將魏延與劉封、彭羕、廖立、李嚴、劉琰、楊儀之類本不與魏延在一檔次的人物放在一卷。

還是按小說講吧。蜀漢“六大元帥”的際遇和命運,除了其資歷戰功,也與其人際關係及性格分不開。

淺論魏延的人際關係與性格命運 第4張

先說人際關係。關張二人排在前,除了戰功,也因他倆與劉備關係最鐵,比諸葛亮和劉備更鐵。小說裏有“桃園結義”情節,《三國志》雖然沒有,卻也寫明他們都是在涿郡一同起事,“恩若兄弟”。這方面趙雲稍遜,但趙又非其他將領可比:劉備的嫡系傳人能夠活下來,全靠趙雲啊!他和劉備的關係應該和諸葛亮差不多。而馬超明顯是外人,另一個“方面軍”的。至於黃忠魏延,劉備對他們的信任程度差不多:雖然稱不上是兄弟,但卻是手下愛將。我們看進川各次戰役中,黃魏二人每每互相呼應,做開路先鋒。

但是,在與蜀漢另一個實權人物諸葛亮的關係方面,“六大元帥”的差異就大了。

關張二人,諸葛亮絕不敢妄動。趙雲是他的最愛。馬超雖非親信,但出身名門,且由諸葛直接指揮的機會不多。黃忠始終受到尊重。唯獨對魏延,諸葛亮一開始就看着不順眼。魏延對劉備打下長沙立有戰功,這孔明不僅不賞,甚至要殺掉老魏,虧得劉備保下。按說,老魏提出“入黨”申請的時間早於黃忠:早在劉備部隊率難民南逃過襄陽時,老魏就開城門迎接併力戰文聘。當時劉備出於某種考慮沒有進城,害得老魏新單位沒去成,舊單位呆不下,才投了長沙太守韓玄。

諸葛亮這樣對待魏延,究竟是爲什麼呢?據諸葛亮自己說,是他看着魏延腦後有反骨。其實這是託辭,或者說是小說作者爲諸葛亮找的託辭。諸葛亮不喜歡魏延,而諸葛亮又是全書傾力塑造的理想人物,所以魏延就得委屈點。

魏延的遭遇,從根本上說還是與其爲人及性格有關。

淺論魏延的人際關係與性格命運 第5張

性格弱點,關羽張飛都很明顯,如關羽的剛愎自用,張飛的嗜酒任性、不善待下層官兵。他們最後都吃了自己性格的虧,爲此喪了命。在小說中,魏延某些方面與關羽有些類似:相貌方面,都是“面如重棗”;性格方面,都比較孤傲,而且對士兵都還不錯。但是,關羽孤傲,除了實力的資本,還有大哥劉備這個保護傘,魏延就不能相比了,儘管劉備也保護過他。你魏延傲,你牛,傲得過牛得過諸葛丞相麼?孔明先生當年自比管仲樂毅,謀略上把誰放在眼裏?可這魏延偏覺得自己比丞相還高明,劉備死後他屢次向諸葛亮提建議,要效法高祖與韓信的做法,與諸葛亮分兵出擊,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不採納,他還把不滿表現出來,說諸葛亮膽怯。這話也許是當諸葛面直接流露的,也許是私下議論被人打小報告添油加醋彙報上去了。那諸葛亮能信任他嗎?小說寫一開始諸葛亮就說魏延有反骨,應該是根據後來結果的一種追溯。《三國志》本傳末還替老魏所謂叛國罪名辯護了幾句,小說卻只寫了事情經過。

魏延能有那些成就,真得感謝主公劉備的信任。劉備去世後,他和頂頭上司諸葛亮雖然關係不好,但後者畢竟用得着他,所以南征北戰還總帶着他,對他比較信任。街亭之戰沒用他爲主將,大概是爲培養鍛鍊新人。

但諸葛亮死後,他的悲劇就是必然的了。雖然輿論上都認爲會由他代替諸葛亮,但結果不然。

老魏一輩子的遭遇有兩次出乎大衆輿論之外,一次是好事,一次是壞事。好事就是前面說的被破格提拔爲漢中太守,壞事就是諸葛亮沒讓他接班。沒了劉備、沒了諸葛亮、沒了五虎將,論資歷、論能力,按理確實該輪到他了。但他人脈不行,人際關係緊張,即使諸葛亮讓他接,別人怕是也不會配合啊。

淺論魏延的人際關係與性格命運 第6張

其他“元帥”之間的關係,關張最親密,趙雲與關張接近。馬超與大家疏遠些。本來黃魏二人應該最好:他們互相都救過對方的命。但黃忠活着時他們關係也並非莫逆:一次魏延貪功遇險,黃老雖然救了他,戰鬥結束後卻要求依軍法殺老魏。這樣的事不會發生在關張之間,或關張趙之間。你說他“善養士卒”吧,最後時刻士卒們還都閃了他晾了他。

魏延的一生,有幸運,有不幸。論能力他是有的,但早年在襄陽、在長沙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使他壓抑感很重,總想爆發,有時做事考慮得就不夠理性周全,沒考慮別人會對他怎麼看,每每受累不討好。劉備死後,在受諸葛亮直接指揮時期,如果他對諸葛亮表現出足夠的尊敬,比如主動提出拜丞相爲師。這樣可能諸葛亮有可能改變對他的成見。諸葛亮當他導師也足夠資格。可他做的恰恰相反,結果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