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國說客雙雄之張儀:四方奔走的戰國“辯論家”

戰國說客雙雄之張儀:四方奔走的戰國“辯論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電視劇《羋月傳》中的張儀這個形象相對於羋八子和黃歇來說,史實的成分更多一些。這大概是因爲張儀的生平在史書中記載較多而且有足夠的傳奇戲劇性,所以編劇對這個人物的故事設計在大的框架上沒有太多虛構,只是增添了一些細節而已。本期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曹麗芳爲你解讀《羋月傳》中的人物——張儀。

《史記》:研究張儀生平的基本文獻

戰國說客雙雄之張儀:四方奔走的戰國“辯論家”

網絡配圖

張儀的事蹟在漢代以前的史書中有豐富的記錄,而最系統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儘管《史記》裏也有一些小的誤載,但畢竟司馬遷的時代距戰國不遠,而司馬遷又是一位博學而嚴謹的史學家,所以,關於張儀的生平經歷,我們還是得以《史記》爲基本文獻,同時結合後來的出土文物及歷史學家們的考證成果,纔能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史記·張儀列傳》開篇便說:“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這個記載略有不確。據後來的歷史學家考證,蘇秦的主要政治、外交活動時間要比張儀晚二三十年,年歲也比張儀小很多,應該屬於張儀的晚輩,他們不可能同時向鬼谷子學習。在戰國中期活躍的縱橫家中,張儀是連橫之策的首創者,與他同時且主張合縱的政治家是公孫衍而不是蘇秦。公孫衍原爲秦國大良造,張儀入秦後,兩人不合,公孫衍離秦入魏,作了魏國的國相,遂致力於聯絡東方各國以對付秦國。

《史記》中說張儀是魏國人則是正確的,據學者們考證,張儀的故里就在現在的河南省濮陽市區胡村鄉張儀村。《史記·張儀列傳》還記了一段張儀早年在楚國的經歷。張儀到楚國遊說,曾同楚相一起遊宴,碰巧楚相的玉璧丟了,就懷疑是張儀偷的,對他笞辱一番,張儀從此對楚國沒有好感,強秦弱楚成爲他終生的奮鬥目標,但也有歷史學家認爲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很值得懷疑,原因是戰國時期類似的故事被記載得太多,且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大約屬於傳說性質。

魏國:破壞了合縱之約

戰國說客雙雄之張儀:四方奔走的戰國“辯論家” 第2張

網絡配圖

張儀一生的主要功業是幫助秦國推行連橫之術,破壞東方各國發起的旨在進攻秦國的合縱之策。具體說來,作爲縱橫家的張儀主要以舌辯爲武器以遊說諸國,一生中的兩大戰場分別是魏國和楚國,他的外交功業也主要是建立在與這兩國打交道的過程中。

張儀於秦惠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入秦,此時秦國的主攻對象是三晉和東方各國,張儀一來就對秦惠王許諾說他可以破壞東方國家的聯盟,“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惠王聽了很高興,就留下了他並逐漸對他委以重任。公元前328年惠王派張儀和公子華出兵攻佔魏國的蒲陽(今山西永濟縣蒲州),勝利之後,張儀卻建議惠王將蒲陽歸還給魏國,並將公子繇入質於魏以換取魏國更多的領土。

得到允許後,張儀又親自陪公子繇入魏,對魏襄王說既然秦國對魏國如此友好與尊重,魏國當然更不可以無禮於秦國,趁機說服魏襄王將上郡(今山西榆林東南)十五縣和少樑(今陝西韓城縣南)劃歸於秦,以爲答謝。秦惠王得了土地,認爲張儀大有功勞,遂擢升他爲秦相。

公元前323年,張儀與齊、楚、魏等國的大臣會於齧桑(魏地,今江蘇沛縣西南)。這次會議,魏、齊、楚的目的是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共同防禦秦國,而張儀的目的則是破壞這種聯繫。爲了進一步破壞魏國與齊國的盟友關係,公元前322年,張儀辭去秦國的相位,到魏國去勸說魏王結好秦、韓以攻齊、楚,與魏相惠施在魏王面前展開辯論。儘管張儀事先賄賂了魏王周圍的一些人幫他鼓吹,但最終還是惠施以理取勝。

戰國說客雙雄之張儀:四方奔走的戰國“辯論家” 第3張

網絡配圖

張儀眼見遊說不成,就暗地裏請秦王出兵攻佔魏國的幾處土地。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襄王繼立,張儀再次遊說襄王善秦,襄王不聽,張儀只得敗興歸秦。這樣張儀在魏國滯留了4年,秦國在軍事上佔了少許便宜,外交上卻沒有取得多少成功。公元前317年張儀復相秦,秦王派庶長疾攻韓、趙,大戰於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南),斬首8萬,張儀於是挾強秦餘威出使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逼魏就範。魏襄王不得已接受了張儀的計謀,結好於秦,合縱之約受到破壞。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