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獻忠攪亂明朝 他的養子卻成明帝國抗清的英雄

張獻忠攪亂明朝 他的養子卻成明帝國抗清的英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歷史上公認明朝的倒塌源於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勢力大規模起義,造成國家長時間糜爛於戰火,以至於被外敵所乘。

崇禎死後,朱明的王爺們紛紛受擁立,希望延續大明國祚,也就是歷史上的南明,曾經轟轟烈烈,但最終因爲內訌,漸漸瓦解冰消。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南明朝廷在掙扎求生時,其唯一堪稱頂樑柱的大將,卻本是大反王張獻忠的養子。歷史慣於搞反諷。當年追隨張獻忠消滅明軍的人,後來卻竭盡全力維持明朝餘脈而英勇作戰。

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李定國,曾在很長時間裏受到西南地區漢族人的緬懷和祭奠。

張獻忠的四個養子

從目前比較能確定的史料可知,李定國生於1620年,出身比較貧寒,應爲農戶之子。1630年,張獻忠起事,約十歲的李定國加入了張獻忠的反軍,並在戰場上漸漸嶄露頭角,成爲張獻忠非常倚重的養子和將軍,智勇雙全,有“萬人敵”和“小尉遲”之稱。

張獻忠攪亂明朝 他的養子卻成明帝國抗清的英雄

當時張獻忠有四個比較拔尖的養子,依次爲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張獻忠在世時,四人均改爲張姓。)其中孫可望排名第一,爲張獻忠手下首屈一指的戰將。李定國地位僅次於孫可望。

1644年,張獻忠佔據四川,自立爲大西皇帝。但張獻忠沒有高興多久,清兵開始進攻四川。1646年,張獻忠戰敗而死。孫可望暫時成爲大西軍的首領,李定國爲副,兩人以及劉文秀、艾能奇帶兵逃入雲貴,躲避清軍追殺。

連殺兩王,天下震動

1647年(永曆元年),孫可望、李定國等四人一齊稱王,聯合起來在雲南建立了一個根據地。這個根據地裏面,孫可望毫無疑問是老大,但李定國等三人也都有自己的嫡系勢力。

李定國認爲自己本是大明臣民,如今強大外寇入侵,就應當與明軍摒棄前嫌,共同抗清,便經常勸說孫可望聯合南明。於是在1649年,孫可望致書給南明永曆政權,表示願意幫助南明政權抵擋清兵。從此曾長期威脅大明朝的大西農民軍,竟成爲南明永曆朝的重要力量。

1652年,清朝定南王孔有德自桂林進攻貴州。李定國請戰北伐,率東路軍入湖南,連戰連捷,之後再進入廣西,正繞到桂林孔有德的後面,打得孔有德狼狽不堪。

孔有德乃是當時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齊名的降清藩王,風頭正勁,結果被李定國殺得大敗,孔有德額頭中箭,自知難逃一死,便殺掉愛妾,將珍寶置於室中自焚而死。李定國收復廣西。

孔有德一死,四藩變成三藩。後來康熙平三藩,而不需要平四藩,還要感謝李定國的功勞。

收復廣西之後,李定國又北上湖南,在衡陽大捷,伏殺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努爾哈赤之孫)。自此湖南被明軍收復。李定國一年之內殺死兩個知名的王爺,天下轟動。

1654年,李定國與臺灣的鄭成功聯繫,相約東、西合力收復廣東,使明朝控制的領土連成一片,之後再沿長江北伐,可復興大業。然而鄭成功的軍隊卻未能按時進軍,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最終敗歸。

 南明最後的棟樑

隨着南明諸帝內訌,孫可望、李定國的大西軍漸漸成爲永曆帝最主要的軍隊。孫可望也成爲永曆麾下第一大將。然而李定國在外戰功累累,名氣越來越大。1656年,李定國還被封爲晉王。孫可望感覺受到了威脅。

1657年,孫可望最後決定殺死李定國,然而李定國卻更得士卒之心。孫可望的部下多有倒戈,孫可望兵敗,不得已帶着六百餘人投降清朝,被封爲義王。

張獻忠攪亂明朝 他的養子卻成明帝國抗清的英雄 第2張

不但降清,孫可望還獻上了“滇黔地圖”以及大量西南軍事情報,使南明的地利優勢喪失殆盡。清朝曾經對南明政權毫無辦法,幾乎準備放棄西南各省,有了孫可望的情報之後,才又有了進攻雲貴的底氣。(孫可望病死於1660年,也有傳言說其被清人暗殺。)

孫可望一去,李定國成爲南明永曆政權抗清最後的中流砥柱。

1658年,吳三桂攻入雲南,南明節節敗退

1661年,李定國護送永曆帝逃入緬甸,之後則獨自率軍返回。

同年,緬甸發生政變,永曆帝被新任緬王獻給吳三桂,之後被絞死。

1662年,李定國得知永曆帝死,也悲憤而終。死後李定國受到西南各族的憑弔和祭祀,其葬處建有李定國祠,又被人稱爲“漢王廟”。

臺灣鄭氏嚴格來說已經是獨立於明朝的政權,故李定國是南明政權最後一位棟樑之臣。其在近乎絕境之下,仍堅持抵抗清兵,雖然大事未成,未能逆轉朱明的頹勢,但仍可稱得上是一代英雄,理應受到後人的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