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畢沅做了什麼事情,死後被皇帝恨之入骨?

畢沅做了什麼事情,死後被皇帝恨之入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本站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清代學者畢沅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古時,十年寒窗苦,都未必能中個舉人。不過,對於畢沅來說,他卻是比其他人多了些僥倖,居然事先看過殿試的“考題”。

畢沅做了什麼事情,死後被皇帝恨之入骨?

難道是他事先買通了皇帝,還是皇帝對他青睞有加?

這全因一次巧合。

話說,畢沅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雖然,年幼喪父,但其母親張藻卻很是重視他的教育,而且張藻本人也是個有才學之人。所以,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畢沅從小熟讀詩書,年紀稍長些,又被母親送往名師處,繼續潛心研讀。

畢沅在高中狀元之前,還有一份在軍機處任職的工作,擔任素有“小軍機”之稱的軍機章京,負責撰寫諭旨、記載檔案、查覈奏議。瞭解清朝歷史的人都很清楚,清朝皇帝唯恐機密泄露,特意弄了個辦公地點。先是康熙的南書房,再就是雍正的軍機處。

到了乾隆時期,他就徹底放大了軍機處的功能。畢沅以舉人身份進入軍機處工作,雖然,看着只是撰寫諭旨,整理一下文書檔案,但是,卻有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能夠看到很多不對外宣的“絕密材料”,而畢沅考上狀元就是在這之後。

於是,後人都說畢沅運氣太好,感覺這狀元就偏要砸中他。若是再看看整個過程,可能大家就會真正理解何爲“天道酬勤”。

畢沅做了什麼事情,死後被皇帝恨之入骨? 第2張

若是換於其它時間考試,畢沅還真的沒有太大的把握。當時,畢沅的書法很是一般,而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們,必須有兩項紮實功底:

一是文章做得漂亮;

二是字寫得漂亮。

畢竟,歷史上的很多大文豪,都有一手拿得出的好字。當時,畢沅已經考完了會試,倒是中了,接下來就是衝刺殿試,也就是看能否中狀元。考試前一天,畢沅在軍機處當值,和他一同當值的還有兩位同僚諸重光、童鳳三。可巧的是,他們三人都要參加第二天的殿試。

後來,諸重光、童鳳三想回去好好溫習一下,便直接了當的和畢沅說:“你字寫得那麼爛,狀元肯定沒你份,你就好好的在這裏值班吧。”殿試的確有偏重書法的現象,畢沅見二位同僚如此講,倒也沒有太生氣,於是,就一個人頂班了。

然而,這天晚上,一份關於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摺轉到了軍機處。畢沅對待工作相當認真,並沒有因爲第二天要大考,就馬虎對待這份奏摺。結果,第二天當他打開考題時,這不是昨晚看過的內容嗎?雖然,畢沅的字寫得不好,但他可是“有備而來”。

當時,畢沅的名次只排到第四,但由於乾隆很是喜歡他的立論,就欽點他成爲了狀元。其實,說畢沅運氣好得來的狀元,不免帶有些嫉妒心理。若是沒有相當好的文筆以及獨到的見解,即使開卷考試,也未必能夠如願。

史載,畢沅6歲能看《詩經》和《離騷》,10歲就能寫得一手好文章。而畢沅有這樣的成就主要在於母親張藻,她不僅有才氣,還出過詩集《培遠堂詩集》。後來,張藻送畢沅到沈德潛和惠棟處學習,以拓展他的視野。

畢沅做了什麼事情,死後被皇帝恨之入骨? 第3張

所以,畢沅纔沒有因爲個人考學一事,耽誤自己的本職工作,最終,喜得狀元。

畢沅雖然文采出衆,但在官場有時靠的卻不僅僅是自己的才學。

那時候,乾隆“獨寵”和珅,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巴結和珅,畢沅也沒能倖免。在和珅過生日時,畢沅還寫詩祝壽。只是,乾隆的兒子嘉慶很不喜歡和珅。於是,在嘉慶徹底掌權之後,不僅辦了和珅,連與和珅有交往的人都或多或少受了牽連。畢沅死後被抄家,兒子被免職。

關於畢沅被抄家的原因,很多說法都指向和珅一案。不過,也有說畢沅在任上時,出現了鉅額的財政虧空,朝廷追究其鎮壓白蓮教不力,濫用軍需。也就是《清史稿·畢沅傳》所寫的那樣:“(嘉慶)四年,追論沅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需幣項,奪世職,籍其家。”

還有一事值得一提,那就是:陝西的古代帝王陵,民間有“七十二陵”之說,史載有79座,佔全國現存帝王陵的近乎一半,除中華民族公認的始祖軒轅黃帝陵外,基本確定的有39座,其中,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漢10陵,陵前石碑均爲畢沅所立。

所以,從以上種種來看,畢沅更適合做研究。

看他一生成成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自己的學問研究。他完成了《續資治通鑑》,還着手《史籍考》。正是由於畢沅對學問的執著,結交了很多文人學士,甚至於,很多名儒都成了他的幕僚,如:著名學者章學誠、孫星衍、洪亮吉、汪中、段玉裁等皆曾受知其門下。

畢沅做了什麼事情,死後被皇帝恨之入骨? 第4張

更何況,正是有了這些文人的相助,他才完成了史學和經學方面的多部著作。可見,相較於畢沅在學問上的成就,他在仕途上的作爲就顯得平淡太多了。想想當初那晚他爲何肯抽出時間研讀奏摺:一方面是恪守做臣子的本分,另一方面他未嘗沒有將這些工作當做學問來做。

除此之外,畢沅的學問涉及面很廣,喜歡金石地理之學。也許,在這位學者看來,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成學問。

只是,就如畢沅一生的起伏,那時讀書人可以選擇的道路實在太窄了。若是家境好倒也罷了,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埋頭忙着自己的學問。若是肩負光耀門庭的重任,哪怕再不適合也得沉浮於仕途。當年,畢沅離開京城到陝西擔任巡撫,母親張藻曾作《訓子詩》勉勵他:

不負平生學,弗存溫飽志;上酬高厚恩,下爲家門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