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死後爲何會被百姓恨之入骨?

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死後爲何會被百姓恨之入骨?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袁崇煥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人無完人,在漫長一生中總會有所成就,也有失敗之處,常常對錯難分。對於一些在歷史上留名或者偉大的人來說,功過會被放大,也同樣難以區分衡量,更多隻能留待後人議論評說。明朝的袁崇煥便是這樣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雖然有許多爲人稱道的地方,但也遭到了巨大的唾棄,死後更是被百姓恨之入骨。

進士出身,一片赤膽忠心棄文從武

袁崇煥自幼便頗有膽略,喜愛遊歷。熱衷與友人討論軍事,研究各種兵法的優劣,有志向服務於邊疆事務。每每遇上退役士兵,一定要向人瞭解邊境生活,請教軍事情況。袁崇煥於萬曆四十七年考中了進士,繼而被任命爲福建邵武知縣。天啓二年,因御史侯恂舉薦其有軍事才能,升爲兵部職方司主事。

當時恰逢後金兵勢強勁,攻下廣寧,於是朝廷對山海關的鎮守問題議論紛紛,不甚樂觀。袁崇煥便站出來,隻身出關前去考察地形,分析局勢。返京後,袁崇煥自信地向朝廷保證,只要有充足的兵馬糧餉,他便能一人守住山海關。於是袁崇煥憑其膽識升任兵備僉事,朝廷還給予他招募士卒的權力,令他負責駐守山海關。

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死後爲何會被百姓恨之入骨?

袁崇煥前往邊關時,山海關外已經被哈剌慎諸部控制。之後不久,哈剌慎諸部歸順大明,袁崇煥便被其上級王在晉派去安置遼東的難民。當時夜間的邊疆地區郊外常會有猛獸出沒,但是袁崇煥卻絲毫沒有畏懼,連夜啓程,趕在四更時分便進了城,城內的將士無不讚賞袁崇煥的果敢,佩服他的勇猛。

在援助與後金抗衡的十三山時,袁崇煥曾與王在晉等人產生分歧,當時的大學士孫承宗經過考察實際情況採納了袁崇煥的意見。由於軍事才能不斷得到展現與認可,袁崇煥也日益受到重視與任用。而袁崇煥不負期望,既可以對內安撫民心、整飭軍紀,又可以對外鎮守邊防、抵禦外敵。

可以看出,袁崇煥性格相當果斷,既然志在軍事,心繫邊關,便不僅只是關注軍事狀況,而是毅然決然地棄文從武。相比在動盪不安的邊境任職來說,原本的文官職位顯然更爲輕鬆。在不安的年代中,許多人會想要尋找一份相對的安寧。袁崇煥沒有這樣做,他不甘於平凡庸碌地得過且過。而袁崇煥的英勇與對家國的忠心,也令他必然會奔赴邊境與戰場。

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死後爲何會被百姓恨之入骨? 第2張

行事欠妥,埋下諸多生死隱患

任職兵部後的袁崇煥成績斐然,曾成功指揮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寧遠之戰後,後金的首領努爾哈赤逝世,繼任者皇太極迫於形勢向袁崇煥議和,而議和一事明朝朝廷一開始甚至並不知情。

天啓七年,後金軍隊在議和之時突然進攻朝鮮,朝中紛紛猜測這是議和所致。起初表示讚許的明熹宗也改變了態度,明令禁止。但是袁崇煥則堅持己見,認爲應當在後金主攻朝鮮之時,利用緩兵之計,趁機修建防禦工事。最終在議論紛紛中,袁崇煥的關寧錦防線基本得以完成。

雖然袁崇煥有軍事頭腦,也頗有自己的一套規劃,但是他同時缺乏對自身所處位置的清醒認知。在政治機構中,許多事情並非自認合情合理,便可以擅自做主,或者一意孤行,協調溝通反而是工作落實的堅固基礎。所以袁崇煥固然自信滿滿,有果斷的行動力,但也因此更容易形成令人誤解的局面,埋下爲人利用的隱患。

當時的朝堂上,正是歷史上有名的小人宦官魏忠賢掌握着大權。魏忠賢不僅迷惑皇帝謀取權勢,更利用手中特權殘害忠良。天啓六年,已在遼東四年的袁崇煥,深知魏忠賢在朝廷的地位,爲了不得罪這個掌權之人,便開始極盡奉承討好。

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死後爲何會被百姓恨之入骨? 第3張

袁崇煥不僅屢屢向皇帝稱讚魏忠賢的才能,還同當時許多大臣一樣,請求爲魏忠賢建立生祠,以供他人蔘拜。袁崇煥算是較早提出爲魏忠賢建造生祠的大臣,他還爲立生祠一事寫了一篇稱讚魏忠賢的才能與功勞的文章。

倚杖如此奸臣的權勢,袁崇煥雖能得到一定的益處,但也決定了他會被捲入更大更深的漩渦中。也許對袁崇煥來說這只是形勢所迫,但是他的態度和行動卻已經不能稱之爲權宜之計。對權勢妥協之深,究竟是否算審時度勢,也成爲日後袁崇煥人生的爭議焦點。

此時,後金已經佔領瀋陽並作爲首都。但是在瀋陽後方,大明部署了一支毛文龍率領的隊伍牽制後金,使後金不敢輕舉妄動。毛文龍因爲屢立戰功逐漸升爲左都督,掛着將軍印,並被賜予尚方寶劍。崇禎二年,朝中一些大臣認爲毛文龍的軍隊花銷過大,有貪污浪費嫌疑,便向朝廷彈劾。

袁崇煥提議派專門官員管理軍營賬目,但是遭到毛文龍的拒絕。後來,袁崇煥又提出由他發放糧餉,並改編軍隊。雙方經過三日談判並未達成一致,最終以失敗告終。袁崇煥因此十分不滿,準備尋機誅殺毛文龍。幾日後,袁崇煥邀請毛文龍觀看射箭比賽,設埋伏綁下毛文龍,列出十二大罪狀,祭出尚方寶劍斬殺了毛文龍。

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死後爲何會被百姓恨之入骨? 第4張

功過難辨慘遭凌遲,百姓恨之入骨生吞其肉

斬殺毛文龍後,袁崇煥上疏陳述毛文龍的罪行,但是明思宗已經因兵減餉增而生疑。袁崇煥雖然解決了自己的眼中釘,卻是在衝動之下行事,令大明失去了一層堅固的防護。袁崇煥看到了毛文龍的罪行,卻忽視了毛文龍在抵禦後金入侵上的巨大作用,輕視了毛文龍在抵禦外敵上的重要性,令後金沒有後顧之憂,給了後金可乘之機。

政治紛爭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細微末節也能造成大動盪,國家大事更需謹慎,最忌不能顧全大局,憑藉感性與衝動行事。袁崇煥在這些事上正是犯了大忌,給自己留下無窮後患。

三個月後,後金統治者皇太極率領金兵進攻,袁崇煥緊急入關護衛北京。不久金兵攻陷遵化和三屯營,來到北京。當時明兵犧牲衆多,明思宗特意賜宴給辛苦的將士們,並召見袁崇煥加以慰勞。當時袁崇煥曾希望讓士兵入城休整,但是早已對袁崇煥生疑的明思宗,並未同意這一請求。

袁崇煥帶兵在城外與後金對抗數日,後來與祖大壽、王承胤等從多面共同抵禦金兵,大戰後,金兵傷亡數百無奈撤退。袁崇煥繼而率兵追擊,轟打後金大營,逼迫後金撤退,順利解除了北京的危機。

危機過後,奔赴千里營救的袁崇煥自覺有功,然而關於袁崇煥故意放金兵入關的謠言卻沸沸揚揚。此時,朝中大臣也因之前和議之事一致認爲袁崇煥與後金有勾結。而且金軍這一方也放出消息說袁崇煥早已經和他們交往甚密,這一消息更加重了朱由檢的疑心,使他終於相信袁崇煥與後金有盟約,將袁崇煥投入獄中。

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煥,死後爲何會被百姓恨之入骨? 第5張

袁崇煥入獄後,魏忠賢餘黨又安了兩條罪名,置袁崇煥於死地。於是,崇禎三年,袁崇煥以多項罪名被判處凌遲,其妻妾、子女和兄弟也被流放。

雖然袁崇煥確實有功,但是千萬百姓並未在意。在他們看來,身爲鎮守遼東大將的袁崇煥,竟然能讓金軍的鐵蹄踏入北京城,這便是瀆職。再加上袁崇煥通敵叛國的流言蜚語,百姓心中便會認爲是袁崇煥故意放金軍入關,才造成京師血流成河的悲慘場面。這也是爲什麼袁崇煥被處死後,無數百姓爭相叫好,甚至生吞其肉的原因。

袁崇煥對大明的忠心可鑑,然而造化弄人,最後竟作爲賣國之罪終結一生,幸而後來袁崇煥的功過成敗被重新評議。南明永曆帝、乾隆帝等都曾爲袁崇煥平反,後人也修建了祠和墓來紀念袁崇煥。

雖然袁崇煥的罪名多半是子虛烏有,爲人誣陷,但不得不說如此結局似乎又是必然。袁崇煥有志向更有軍事謀略,但他行事時,果敢中多有衝動,顯然不夠周全。衝動和私心埋下禍根,落得身死又爲人唾棄的下場。

同時也應當承認,袁崇煥未能全然拋灑的一腔熱血和忠心。內憂外患之際,袁崇煥棄文從武;在後金入侵中,袁崇煥英勇作戰,戰退敵軍。甚至當明思宗拒絕軍隊入城休息時,袁崇煥也未起二心,沒有產生絲毫嫌隙。雖然曾糊塗行事,但他面對外敵毫無畏懼,面對家國也忠心不二。

所以,袁崇煥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他有着忠心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作爲一個將軍,他是合格的,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他所犯下的種種過錯,因此世人對他的定義也是各有見解。

但是在袁崇煥死後,其部下有一位佘(shē)姓謀士,冒死將原本要被"傳視九邊"的袁崇煥首級偷出,埋在後院裏,此後一直爲袁崇煥守墓。在其臨終時,還立下祖訓,要求佘家世代子孫不能遷回老家,要留在此地爲袁崇煥守墓,時至今日已經是第17代守墓人。

從這一點來看,袁崇煥還是有他善良仁厚的一面,否則,佘謀士又怎麼敢冒死行動並要求子孫世代守墓?所以,袁崇煥這個人,到底該怎麼定義,或許是一個永遠無法有結論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