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太宗爲魏徵墓碑撰文 爲何又推倒墓碑

唐太宗爲魏徵墓碑撰文 爲何又推倒墓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君臣協契”的典範

魏徵的事蹟,僅就兩《唐書》其傳中所列,不下三十來件。不可能一一列舉,就說幾件魏徵管皇帝家事或小事的事吧。管嫁女。長樂公主將出嫁,太宗因其爲皇后所生,嫁妝比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說:不行。“天子的姊妹是長公主,天子的女兒是公主,既然加‘長’字,就有它的尊榮顯貴。感情可以有深有淺,但不能超越禮儀制度。”唐太宗聽了。

管納妾。鄭仁基的女兒又美又有才,皇后做主娶進宮,典冊都已具辦。魏徵說:不行,她已經許配給士人陸爽。太宗聽了,命停冊使。後來陸爽本人上表稱與鄭氏無婚約。太宗說:你看看,人家自己都說了沒這回事嘛!魏徵說:人家怕你,所以這麼說,你還當真?太宗遂放棄。

唐太宗爲魏徵墓碑撰文 爲何又推倒墓碑

網絡配圖

管挑揀飯菜。太宗出巡洛陽,進駐昭仁宮,對地方官多所譴責。魏徵說:“隋朝因爲責備郡縣不進食物,或是供物不夠精美,爲此事而無節制,以致滅亡。所以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正應謹慎戒懼,約束自己,怎能讓人因供應不奢侈而悔恨呢!如認爲充足,如今就很充足了;如認爲不足,比這多一萬倍也會不知足!”太宗吃驚地說:“沒有你,我聽不到這樣的話。”能管的管,不方便管的時候就用別的辦法,比如裝。

裝眼花。文德皇后安葬後,太宗在禁苑中建層樓以望昭陵(其爲自己身後建的皇陵,記者注),有次帶魏徵同登,魏徵孰視無睹:“臣眼昏花,看不見什麼。”太宗指給他看,魏徵說:“這不是昭陵嗎?”太宗說是啊。魏徵說:“我以爲陛下您在望獻陵(高祖陵,記者注),若是昭陵,我也看得見。”——我以爲你緬懷你父親呢。“帝泣,爲毀觀。”

裝耳聾。太宗以武力定天下,雖已大治,仍不忘經略四夷。魏徵向來認爲,武力征服四夷勞民傷財,若中原安定,遠人必來朝。因此魏徵每逢侍宴,聽到演奏《破陣武德舞》,就低下頭來不看,演奏《慶善樂》,則欣賞回味不倦,其“舉有所諷”,到了這樣的地步。

魏徵夠累。但得遇明君,就像棋逢對手,曲遇知音。就算犯言直諫,惹你生氣,我也“神色不移”。我敢對你說:你剛上臺時表現如何好,現在如何不好。而唐太宗就吃這一套,他把魏徵的《十克不漸疏》列爲屏障,朝夕見之,兼錄付史官,並賜魏徵黃金十斤,馬二匹。

兩人之間曾有一段問答。太宗說:我說什麼,你只管當時答應,下來有機會再另外陳述意見,難道不行嗎?魏徵答:“從前舜告誡羣臣說:‘你們不要當面順從我,退下後又有話說。’如果臣當面順從又另找機會陳述意見,這就是‘退下後又有話說’,難道是稷、契事奉堯、舜的辦法嗎?”太宗聽了大笑:“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適爲此耳。”

猛一看這段話,感覺魏徵也真會說話啊,將太宗比爲堯、舜,誰聽了不高興呢?但讀接下來這段話,魏徵對太宗絕不是虛誇,“徵拜謝曰:‘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也確實是這麼回事啊,如果趕上萬歷皇帝,就算魏徵說破嘴皮子,對方聽嗎?在陝西昭陵博物館西南方向,有一個魏陵村,魏徵的墓就在半山腰,一通無字墓碑,與太宗安息的九嵕山遙遙相望。

怎麼無字?

唐太宗爲魏徵墓碑撰文 爲何又推倒墓碑 第2張

網絡配圖

太宗對魏徵如此器重,讓他當太子的老師,就算魏徵老病,仍然說:你就算躺着也能保全太子。魏徵病危,太宗派人住在魏府,“動靜輒以聞,藥膳賜遺無算”。後來“親問疾”,與太子一同探病,彼時魏徵勉強穿上朝服,卻無法系好腰帶。“帝悲懣,拊之流涕,問所欲。對曰‘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 ——寡婦不憂慮緯線的多少,而憂慮宗周的危亡!臨別遺言如此,太宗能不感動?太宗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兒子,他拉着公主讓魏徵看一下未來的新娘,魏徵已經說不出話。

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正月,魏徵薨。太宗親臨痛哭,罷朝五日。命九品以上官員都去參加魏徵的葬禮,並“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如此高的待遇,魏家沒全接受,因爲厚葬不符合魏徵生前之志,魏家拒絕了朝廷饋贈的一切儀仗物品,只用一輛布車載着棺柩送到墓地。那天,太宗登上高樓,向西眺望送葬的隊伍,他哭了。賦詩痛悼魏徵:“閶闔總金鞍,上林移玉輦。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慘日映峯沉,愁雲隨蓋轉。哀笳時斷續,悲旌乍舒捲。望望情何極,浪浪淚空泫。無復昔時人,芳春共誰遣。”

魏徵的墓地是太宗親自定下的,大臣陪葬墓當中數魏徵墓離昭陵最近,他知道將來有一天他會來這裏和魏徵相聚,離得近一些更方便。他親自爲魏徵墓碑撰文書丹。做這樣的事,在李世民一生中,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僅僅幾個月以後,當年秋天,太宗就命人將魏徵墓碑推倒。

事件導火索有二:一是魏徵曾推薦杜正倫、侯君集,說他們兩人有才幹,能任宰相。後來杜正倫因罪罷官,侯君集以謀反罪被殺,這時有人站出來指責魏徵,說他阿附惡黨。又說魏徵曾記下前後諫爭之言,悄悄拿給史官褚遂良。也就是說,魏徵爲讓自己名垂千古,把什麼都抖落給史官,不顧君王的面子。

太宗大怒。不但“仆倒”墓碑,將字磨去,而且答應魏家的婚事跟着作廢。魏家眼看着衰落下來。兩年以後,遼東會戰,唐軍盡力死戰,方纔破敵。回師途中,太宗悵然,想起魏徵:“魏徵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覲見,“賜勞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復立碑,恩禮加焉。”

唐太宗爲魏徵墓碑撰文 爲何又推倒墓碑 第3張

網絡配圖

當初碑拉倒,字跡磨去,如今又立起來,官吏一定請示過:字還刻嗎?太宗沒有答應,就這樣吧。一位媒體前輩這樣寫道:“做出那個決定的時候,李世民真正讀懂了魏徵。有些東西是可以磨去的,比如字,有些東西是磨不去的,比如魏徵。立在地上的碑石,再高大,都有傾倒的一天。魏徵活在人的心中,有那些字,是座豐碑,沒那些字,也是座豐碑。”

有人說,魏徵不是太宗的“老人兒”,無戰功資歷,只能以向皇帝“開炮”作生存武器。但多年開炮在帝王心中不可能沒留下一點陰影,所以他死後,李世民藉機一泄積怨。當然,事後找個機會重扶起碑,也不損自己明君的形象。這是我最初讀到的文章。但讀過正史,我依然願意相信正史。正如《新唐書·魏徵傳》在最後所說:“君臣之際,顧不難哉。以徵之忠,而太宗之睿,身歿未幾,猜譖遽行……故曰‘皓皓者易污,嶢嶢者難全’……”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