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登基後,吏部尚書張紞爲何要自殺?

朱棣登基後,吏部尚書張紞爲何要自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吏部尚書張紞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遠在西南的雲貴地區還在元朝的控制範圍內,元朝樑王雖然失去了和蒙古帝國的聯繫,但仍不願嚮明朝投降。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任命傅友德爲徵南將軍,藍玉和沐英爲副將,率領30萬大軍征討雲貴。這場戰爭持續了近一年多,終於平定雲貴。

朱棣登基後,吏部尚書張紞爲何要自殺?

在當時,雲貴乃蠻夷之地,當地土司難以管理,如何治理雲貴,成了朱元璋較爲費神的一件事。最終,朱元璋做了一個決定,讓沐英留守雲南,保證西南邊陲的軍事安定,然後派遣一批文臣去治理,這批文臣中,有一個人物是朱元璋親自挑選的,此人名叫張紞[dǎn]。

張紞,字昭季,關中富平人。張紞自幼熟讀經史,後來經推薦爲官,得到朱元璋的賞識後,任命他爲東宮侍書,專門侍奉太子朱標讀書。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平定雲貴後,派張紞擔任雲貴左參政,赴雲南爲官。

元朝時期,地稅、人頭稅等各種稅賦繁雜,當地的百姓、士紳、土司都擔心明朝會繼續元朝的政策。張紞初到雲南時,廣泛宣傳明朝的朝政,在安撫、教化、賦稅改革、法令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洪武二十年,張紞在雲南執政滿五年,朱元璋命張紞回京述職,《明史·張紞傳》雲:

二十年春入覲,治行爲天下第一,特令吏部勿考。

也就是說,朱元璋認爲張紞的政績天下第一,讓吏部不用再考覈了。而後,朱元璋賜張紞一道聖旨,上寫:

爾紞實先往(雲貴),於今五年。諸蠻聽服,誠信相孚,克恭乃職,不待考而朕知其功出天下十二牧上。故嘉爾績,命爾仍治滇南。往,欽哉。

朱棣登基後,吏部尚書張紞爲何要自殺? 第2張

這道聖旨,不僅充分肯定了張紞的功績,最爲重要的是,讓張紞繼續前往雲貴。張紞在雲貴一共待了17年,這17年,張紞對明朝西南地區做出的貢獻,不亞於沐英。

正是朱元璋的這種培養,讓張紞得到充分的歷練,朱元璋駕崩前,特意對朱允炆說:“張紞是一位優秀的吏治官員,你登基後,可加恩於他,封他做吏部尚書。”

朱允炆登基後,立即召張紞回南京,封他爲吏部尚書。建文帝一共在位4年,吏部尚書這個職位從來沒有換人,一直是張紞擔任。與其說是建文帝提拔張紞做吏部尚書,不如說是朱元璋培養張紞爲吏部尚書。

張紞擔任吏部尚書期間,不管是考覈官吏,還是選拔人才,都十分積極。例如,明朝著名的“三楊”之首的楊士奇,就是張紞親自選拔,並且向建文帝推薦的。

建文四年,明朝政局發生變化,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蹤,永樂大帝登基。朱棣進入南京後,爲了徹底肅清那些忠於建文帝的“逆臣”,列了兩份“逆臣”名單,對該名單進行抓捕。這兩份名單,一份是武將名單,共15人。另一份是文臣名單,共29人。

這29位文臣,都是建文帝在位時期的六部九卿的主要官員,包括黃子澄(太常寺卿)、齊泰(兵部尚書)、陳迪(禮部尚書)、方孝孺(文學博士)、胡閏(大理寺卿)、王鈍(戶部尚書),張紞(吏部尚書)……

毫無疑問,張紞身爲吏部尚書,自然在“逆臣”名單之列。

張紞經洪武、建文兩朝,對朱元璋和朱允炆十分忠心,聽聞自己在29人名單中,一點都不意外,反而有些灑脫。但一天後,張紞就不再灑脫了,因爲朱棣赦免了張紞。《明史紀事本末》雲:

朱棣登基後,吏部尚書張紞爲何要自殺? 第3張

以常茹、李景隆言,並宥張紞,復爲吏部尚書,其皆不宥。

衆所周知,朱棣之所以能順利攻入南京,是因爲有李景隆、常茹、朱橞這樣的投降派偷偷打開了金川門。也就是說,常茹和李景隆卻向朱棣求情,朱棣因此赦免了張紞,讓他官復原職。最爲關鍵的是,29人名單中,只赦免了張紞一人,即“其皆不宥”。

張紞本以爲自己必死,現在卻被意外赦免,這讓他很尷尬。在傳統的價值觀裏,若是不被赦免,張紞還能被後人定爲“忠臣”,現在被赦免,張紞只能是“降臣”,這讓張紞不能接受,一度戰戰兢兢。

朱棣清理完建文舊臣後,開始第一次上朝議事。在朝堂上,朱棣覺得建文帝時期的官吏設置和洪武時期有很大變化,便質問道:“太祖皇帝身爲開創之主,深謀遠慮,他設置的官制都有他的道理。後世子孫(指建文帝)不理解太祖的心血,輕易改變官制,太過輕佻。而且,這背後恐怕也有小人諂媚,以後應當以此爲戒!”

朱棣在洪武年間離開南京,一晃多年過去,建文帝登基後對官制作出了更改,朱棣不熟悉,也在情理之中。朱棣上述這番話,把官制混亂的原因歸咎於建文帝和其背後的“小人”。張紞身爲吏部尚書,以爲是說自己。張紞站在朝下,似被朱棣羞辱一般,又越聽越害怕,驚懼之餘,張紞回到吏部後堂,把門一插,旋即自殺。

朱棣登基後,吏部尚書張紞爲何要自殺? 第4張

《明史》雲:

帝臨朝而嘆,咎建文時之改官制者……紞懼,自盡於吏部後堂。

筆者認爲,張紞之死,原因有二,第一,他本是建文遺臣,做好了必死的準備,忽然被寬宥,從“忠臣”變成“降臣”,內心壓力極大。

第二,朱棣在朝堂上質疑建文帝時期的官制混亂,並指責有“小人”諂媚,張紞認爲朱棣是針對自己。在張紞看來,與其承受羞辱,每日擔驚受怕,不如早點解脫,繼續做自己的忠臣。於是便自盡了。

張紞朱元璋親自培養的官員,其能力和品質都不容置疑,然而,因朱棣無心之舉,自殺於吏部後堂,這是明朝的損失,也是朱棣的損失。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