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深度解析歷史上漢攻大宛之戰第二至第四次重大勝利

深度解析歷史上漢攻大宛之戰第二至第四次重大勝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二次重大勝利,則源於漢朝“遠交近攻”策略之奏效。烏孫國在蔥嶺北,大宛、康居東,與漢朝不接壤,不會產生大的糾葛,但也不算太遠,漢的羽翼差不多能罩到。烏孫常受匈奴欺凌,兵將較多,有一定作戰能力。

深度解析歷史上漢攻大宛之戰第二至第四次重大勝利

漢朝這次選擇的方式,是和親+戰爭紅利。和親的承載者,是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尤其解憂,足以躋身中國歷史最佳女外交官之列。解憂一直在影響烏孫政局,促使烏孫和漢共擊匈奴。如昭帝時,漢將常惠發兵烏孫兵,烏孫王自率五萬騎從西方進入匈奴領土,斬首4萬級,馬牛羊驢駝70餘萬頭,烏孫可自行支配戰利品。在漢朝的主導下,參與戰爭,從中分得紅利,也成爲西域各國的經濟來源之一。再往後,不單對匈奴,對西域內反叛漢朝的國家,也採取了這種形式。如陳湯、甘延壽擊北匈奴、班超伐龜茲,基本上都大量徵發西域兵。

第三次重大勝利,源於漢之“西域都護”超越匈奴之“僮僕都尉”。西域都護的前身是屯田官,這些屯田點,既是往來客商、使者的驛站,也是漢朝屯卒的軍糧來源。一方面滿足了絲綢之路往來的安全需求,一方面不至於勞頓西域各國,加重它們在糧秣供給方面的負擔,類似美國西進運動時的“毛皮驛站”。漢昭帝時,與匈奴爭奪車師,勝利,絲路南道暢通。後來匈奴的日逐王降漢,北道也通。都護府成立,鄭吉成爲漢朝第一任西域都護。這意味着天山南北,也就是狹義上的西域,正式納入了中國領土。漢朝在這裏採取羈縻治理,經濟上不斂賦稅,不攤糧餉,而往來客商和使者,以及時不時發生的戰爭掠奪行爲,使西域小國的利益評判,明顯倒向了漢朝。

政治上則爲西域小國調節矛盾、保障安全。匈奴則不同,僮僕都尉,顧名思義,西域各國皆爲匈奴僕役,只有掠奪,沒有關愛;只有踐踏,沒有共存。漢朝爲西域小國提供了和平、安全、發展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匈奴的僮僕都尉“遂罷”。此外,對於蔥嶺外諸國,如康居、安息、條支等,漢朝始終堅持互利互惠原則,商貿優先。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皇帝安敦派使團來華,都是絲綢之路國際交往的佳話。漢在蔥嶺外,營造了一個“結盟組織”。

深度解析歷史上漢攻大宛之戰第二至第四次重大勝利 第2張

第四次重大勝利,源於漢朝在“高鐵”方面的巨大投入。除西漢開通沙漠絲綢之路,從陽關、玉門關到車師,再到疏勒,遍佈亭隘外,東漢初年還開通飛狐道,自代至平城,約三百餘里;又開通嶠道,自零陵、桂陽,通嶺南,遠達交趾、九真、日南等郡,長一千餘里;自巴蜀向西南開通古道、永昌道,經緬甸,到達身毒,北上大夏,這就是西南絲綢之路。這些通道的沿途,有郵局,旅店,保障了來往商旅的安全,促進了投資和地方經濟繁榮。

在這樣的佈局之下,匈奴徹底失去了西域。沒有了天山南北草場和農田的滋養,沒有了絲綢之路的商業收益,再加上漢朝和盟國的通力打擊,以遊牧爲生的匈奴帝國,終於一而再,再而三地分裂,最終淪爲邊塞部落。漢朝對於絲綢之路的經營,延續二百多年,歷時多代,其經略史上的經驗與教訓,值得今人回味。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