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之死,是被呂四娘用血滴子取了首級?

雍正之死,是被呂四娘用血滴子取了首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間傳言:雍正爲了奪取皇位,重金招募了大批武功高超的死士,殺了和他爭皇位的幾個皇子。殺人利器中,就有見血封喉的血滴子。

真 相:

清朝的皇位繼承,並沒有採取前朝的嫡長子(正妻長子)繼承製。

最初,清帝是由滿族貴族大會推定。但康熙帝繼位時,是由孝莊皇太后同病重的順治帝商量後,用遺詔決定的。由此開創了皇帝生前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先例。

康熙也不例外,他共有35個兒子,成年且受到冊封的20人——他們都是皇位的候選人。

雍正之死,是被呂四娘用血滴子取了首級?

網絡配圖

1674年,康熙立二兒子允礽爲皇太子。

不過,隨着允礽長大,康熙發現他野心畢露,於是在1708年宣佈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衆,暴戾淫亂”,廢除了皇太子。

這引發了一個更爲嚴重的後果,一些抱有野心的阿哥們,開始結黨營私,謀貪大位。

這些聰明的阿哥們知道人單勢弱的原理,於是組團競爭。除了被廢的太子黨外,又形成皇八子集團和皇四子集團。

皇八子據說是衆多阿哥中最有才能的一位,他的呼聲最高,粉絲衆多。在其影響下,一些兄弟和朝臣也紛紛靠向皇八子,逐漸形成一個爭奪皇儲的政治集團。

這犯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大忌,康熙帝很快將皇八子革去爵位,其支持者皇十四子也被鞭撻。

康熙不忍看子女相殘,復立允礽爲皇太子。1712年,不爭氣的允礽再次被廢。

康熙晚年,因爲諸子爭奪皇位,大傷腦筋,於1722年在悲憤中離開人世。

其死因至今成謎。

一種說法是,康熙帝是喝了四阿哥的人蔘湯被毒死的,但無人能證實。

更奇怪的是,康熙死後,京城九門關閉了6天,諸皇子非得令旨不得進入大內。

隨即,四阿哥繼承皇位,是爲雍正皇帝。

這6天內,宮裏發生了哪些變故,史料無記錄。

至今,關於雍正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謎案之一。一種觀點認爲,康熙欽定雍正爲繼承人,雍正合法地繼承了皇位;另一種觀點則認爲,雍正是陰謀篡位的。

不管怎樣,雍正上臺後,立即對當年的競爭者痛下殺手——

雍正之死,是被呂四娘用血滴子取了首級? 第2張

網絡配圖

皇八子首當其衝,再次革去王爵,圈禁於高牆,還改名爲“阿其那”。此後,皇八子暴卒於保定。

屬於皇八子集團的九阿哥,也被革爵囚禁,改名“塞思黑”,幾乎與皇八子同時死於獄中。

十四阿哥雖然與雍正是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也被髮配到遵化,看守康熙的景陵;其後,又被禁錮於圓明園旁的關帝廟……

這些皇子中,惟有十三阿哥、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被封爲親王,原因簡單,他們都是雍正的擁護者。

繼位不正,對兄弟痛下殺手。在民間,關於雍正的各種傳言越來越多。

連雍正自己都覺得謠言可畏,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就“謀父”、“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等,進行自我辯護,頒行天下。

然而事與願違,愈描愈黑。

本版圖片選自金庸《三十三劍客圖》。

民間傳言:

雍正成立了特務機構,代稱爲“血滴子”,其成員手持利器,能取敵人的首級於千里之外。

真 相:

雍正登基後,的確建立了一個機構,正式名稱爲“尚虞備用處”,它還有一個更爲通俗的名稱——粘杆處。

“粘杆處”本是一個專事粘蟬捉蜻蜒、釣魚,用來供皇族玩耍的服務機構,後來演變爲情報組織,“血滴子”大約指的就是供職於粘杆處的人。

據說雍正還是四阿哥時,其府邸內有一些高樹,盛夏初秋時,鳴蟬聒噪,喜靜畏暑的四阿哥便命門客家丁操杆捕蟬,這就是“粘杆處”的由來。皇位角逐到了白熱化的階段,“粘杆處”就成了四阿哥的私人隊伍。他訓練家丁隊伍,招募衆多武功高手,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

雍正登上皇位後,爲了鞏固統治,也爲了酬謝黨羽,在內務府之下專門設立了“粘杆處”機關。

“粘杆處”的首領名爲“粘杆侍衛”,是由有功勳的手下擔任的,他們大多是雍正藩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

雍正之死,是被呂四娘用血滴子取了首級? 第3張

網絡配圖

普通成員名爲“粘杆拜唐阿”,統稱“粘杆拜唐”,一般都是內務府包衣,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隨雍正左右,也是炙手可熱。

這個情報組織雖屬內務府系統,總部卻設在雍親王府。

1725年,雍正帝降旨將王府改爲雍和宮,定爲“龍潛禁地”。但奇怪的是,雍和宮成爲皇帝行宮後,並未改覆黃色琉璃瓦,殿頂仍覆綠色琉璃瓦。有人認爲:雍和宮有一條專供情報人員祕密來往的通道,後來乾隆爲了消除其父留下的遺蹟,改雍和宮爲喇嘛廟,將其翻修,通道也被銷燬無痕。

“粘杆處”在紫禁城內還設一個分部,御花園堆秀山“御景亭”是他們值班觀望的崗亭,山下門洞前擺着4條黑漆大板凳,無論白天黑夜,都有4名“粘杆侍衛”和4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

雍正交辦的任務,由值班人員迅速送往雍和宮,再由雍和宮總部派人辦理。

雍正去世後,繼任者乾隆帝繼續利用“粘杆處”控制京城內外大臣的活動。乾隆死後,這個情報機構才逐漸被廢弛。

新中國成立前夕,雍和宮已是雜草叢生,一片荒涼。

血滴子的“盛名”,大多與清帝雍正有關。

雍正全名爲愛新覺羅·胤禛,清聖祖康熙皇帝第四子,大清王朝入關後的第三任統治者,在位13年。

民間傳言:

雍正之死,是被呂四娘用血滴子取了首級,下葬的是一具無頭屍體。

真 相:

1735年10月8日,雍正突然駕崩,時年58歲。

關於這位皇帝之死,皇宮檔案只是簡要地記下了他的突然死亡,而沒有說明任何原因。據雍正的心腹大臣張廷玉的私人記錄,當時雍正七竅流血,令他“驚駭欲絕”。

於是,關於他的死因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較爲流行的說法是,雍正服丹藥中毒而死。

雍正年輕時好佛、崇道,據說在他執政的最後一段時間,將道士請進宮內,爲自己煉丹,近乎癡迷。

在清宮祕檔中,記載皇宮日用物品的內務府賬本《活計檔》,就披露了雍正煉丹的一些情況。

雍正之死,是被呂四娘用血滴子取了首級? 第4張

網絡配圖

最早出現的有關記載,是雍正八年(1730年)的冬天,在圓明園東南角的秀清村,內務府總管海望和太醫院院使劉勝芳主持操辦,先後運入四千餘斤木柴煤炭,利用礦銀等物,爲雍正煉丹。

丹爐一開,燒煉之火便沒有滅過。

在圓明園爲雍正煉丹的道士,主要有張太虛、王定乾等人。他們都有一套“修煉養生”方術,對“煉火之說”亦有一番研究。這些道士沒有辜負雍正的期望,真的煉出了一爐又一爐的金丹。

雍正吃了道士煉製的丹藥,感覺良好,還拿出一些賞給出徵的將帥和大臣。“丹藥 ”二字,明白無誤地載入了清宮祕檔。

張廷玉所見的“七孔流血”,是雍正嚴重中毒後的反應。丹藥中汞、鉛、硃砂等礦石含量較高,又都是高溫燒煅而成,熱性很大,雍正終致中毒,是情理之中的事。

乾隆還未正式登基前,就下旨驅逐宮中道士,令宮中的太監、宮女不許妄行傳說國事。可見,雍正之死同道士有密切關係。

但這只是一種說法,雍正的真實死因還有待考證。

雍正帝在位時間不長,就留下諸多疑案,也難怪好談宮闈祕聞的國人,數百年來一直流傳着關於他的種種傳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