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千古奇冤美周郎:因爲三國演義被無數人曲解貶低

千古奇冤美周郎:因爲三國演義被無數人曲解貶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人的精神領域中,英雄永遠是心中永恆的話題,也是一面永不飄落的旗幟。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亂世是英雄的搖籃。亂世是殘酷和血腥的,但也是最有吸引力的。縱觀中國歷史,毫無疑問,三國當屬最迷人、最令人神往的時代。那是一個血雨腥風,亂世飄零的年代,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周瑜就是那個時代的亂世英雄之一,遺憾的是,人們對他卻是沒有什麼好印象。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爲了襯托諸葛亮智慧非凡,才德卓越,對東吳名士周瑜做了大量的修改和貶低,使這樣一位風度翩翩心胸開闊氣宇軒昂的名士變爲了一個心胸狹隘,嫉妒心極強的齷齪小人。《三國演義》裏是怎麼寫周瑜的呢?據小說我們可知,當時曹操稱雄一方,向北滅了大敵袁紹,統一了北方,之後幾經輾轉滅掉了大大小小數個諸侯。但與此同時,劉備爲了自己的勢力也在不斷努力,但終不敵曹操而敗北。謀士諸葛亮提出聯吳抗曹之論,被劉備採納了。果然,在說服了孫權後,憑藉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龐統、徐庶等人的協助終於在赤壁大敗曹操。隨即,孫劉聯盟力圖竭力滅曹,想不到於華容道上關羽義釋了曹操。可憐的周瑜還不知道,原想要一舉佔據荊州,但卻被聰明的諸葛亮搶了先。儘管他妄圖強攻,但還是被趙雲的部隊擋回,而且自己還中了箭。周瑜不甘心,幾次追要荊州總是無功而反。孫權愛惜周瑜,讓魯肅替他去要荊州,但仍是無功而返。情急之下週瑜想到了美人計,卻又反被諸葛亮識破而使東吳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當週瑜再次與劉備談判時,諸葛亮又以取下西川爲約再度粉碎了周瑜的妙計。終於,他要和劉備翻臉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計,滅了劉備。但這個計謀還是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最終他還是失敗了。即便如此了,諸葛亮卻認爲還是不夠。因爲他要去掉這個勁敵。於是乎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譏諷周瑜。終於,隨着一聲“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周瑜去了……可能這是羅貫中自己也沒有想到的。雖然很多人知道《三國演義》裏的許多描述並不是真正的歷史事實,但人們卻一味盲目地相信,甚至有些記錄歷史的書籍都記載了這樣並不真實的歷史。

千古奇冤美周郎:因爲三國演義被無數人曲解貶低

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在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中,他評價周瑜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惟與程普不睦。”意思是說:周瑜雄姿英發,氣度不凡,性情豁達,大體上是得人心的,只是與程普關係不和睦。難道說與程普不和就成了“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嗎?其實不然,周瑜與程普不和,主要原因是在程普身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位居周瑜之下,很不服氣,他“數凌侮瑜”,而周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由此可見,周瑜不僅心胸開闊,人品高尚,而且有教育人、影響人、令人信服的魅力。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對周瑜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在該書的《赤壁之戰》中稱周瑜爲胸中帶甲、膽識過人、智勇兼備的優秀軍事家。

孫權與陸遜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

諸葛瑾、步騭聯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爲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孫權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蔣幹稱瑜曰:“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

劉備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爲人臣耳。”

即便是在其他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

就是這麼一位指點江山、指揮若定、鞠躬盡瘁的文武全才,在《三國演義》中卻被羅貫中描寫成了處處算計劉備和諸葛亮的小人,實在令人心痛。

另外,在民間也有很多關於周瑜的傳說和故事。從這些故事和傳說上看,在元朝以前,人們還都是很喜歡周瑜的。

比如說“曲有誤,周郎顧”,說的就是周瑜有良好的藝術素養和文人氣質。周瑜不但足智多謀,善於作戰,而且精於音律,有很高的音樂欣賞能力。《三國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意思是周瑜聽人演奏的時候,即使多喝了幾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點兒錯誤,也一定瞞不過他的耳朵。每當發現錯誤,他就要向演奏者望一眼,那意思是說:“喂,你錯了。”唐代詩人李端的《聽箏》詩,有兩句道:“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爲了讓心愛的人多看我幾眼,老是故意地彈錯),詩中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再比如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意思是說:“長江向東流去,波浪滾滾,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隨着長江水逝去。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時候周瑜作戰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擊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像一幅奇麗的圖畫,那個時代彙集了多少英雄豪傑。遙想當年的周瑜,小喬剛嫁給他,他正年經有爲,威武的儀表,英姿奮發。他手握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此時此刻,我懷想三國舊事,憑弔古人,應該笑我自己多情善感,頭髮早早地都變白了。人生在世就像一場夢一樣,我還是倒一杯酒來祭奠江上的明月吧!”通篇描述了周瑜的蓋世豪情和赤壁之戰的恢弘場面。尤其這一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更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津津樂道,廣爲傳誦的名句。在這裏,作者沒有直接寫周瑜的胯下馬、掌中槍,而是武官文寫:以美人、服飾、容貌、神態、戰後的場面來烘托周瑜的年輕英俊、氣概俊偉、雍容嫺雅、指揮若定的儒將風度,充分顯示出周瑜的傑出指揮才幹和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能使一代文豪爲其吟詠千古絕唱的人,表明周瑜真不愧是千古風流人物。

然而自元代往後,周瑜的形象逐漸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對他的形象進行了醜化,一路不斷升級,到《三國演義》成書時達到顛峯,這時的周瑜彷彿變成了另一個人。“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等一出出精彩的但並非真實的片段,使人們一提起這位三國名士,首先想到的,就是周瑜的小心眼和小肚雞腸。

“三氣周瑜”應該算是表現周瑜氣量狹小的最出名和最精彩的段落了。

一氣:赤壁大戰後的第二年,周瑜去奪取荊州,被諸葛亮搶先奪去。“一氣周瑜”發生在南郡城下,吳軍與曹軍交戰,周瑜中毒箭,他詐死麻痹敵人,終於打敗了曹仁。而等吳軍辛辛苦苦追趕曹軍後再回到南郡時,城已被趙雲所得;與此同時,在諸葛亮授意下關羽張飛又輕易取得了荊州和襄陽,於是周瑜氣得“金瘡迸裂”。

二氣:周瑜本想借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將劉備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不料諸葛亮用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和“二氣周瑜”有關的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成語,“賠了夫人又折兵”,這無異於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同義詞。這件事引起小說家發揮的慾望,先是周瑜給孫權上書,請他分開劉關張三人,用美女、宮室娛劉備之耳目,然後把三人各個擊破,於是大事可定。但孫權認爲當時還有曹操在北,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總之,事未如願,周瑜又難免氣大傷身。

三氣:周瑜向劉備討還荊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敗,結果病死了。“三氣周瑜”則發生在荊州城下,周瑜假託攻取西川,以借道荊州爲名想趁機奪回荊州。可此計被孔明識破,等吳軍到了荊州城下,趙雲卻不放入,而四下裏千軍萬馬向城下奔來,“皆言要捉周瑜。”於是周瑜就此氣死。臨死前,他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嘆。

那真實的歷史又是怎麼樣的呢?

在《三國志》中,雖然周瑜在戰爭中“親跨馬掠陣”時的確中了一箭,曹仁聽說他臥病不起,便“勒兵就陣。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三國志》中並未提及南郡爲諸葛所得,況且赤壁之戰以後,周瑜還領南郡太守。“一氣”之事,從何說起?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的計策是當真實施,卻被孔明識破而留下“周郎妙計安天下”的笑柄。試想在當時,劉備羽翼尚未豐滿,周瑜的計策若當真被吳侯採納,恐怕整個歷史都得改寫了。在《資治通鑑》中的記述是,劉備後來知道了周瑜的這封上疏,嘆曰:“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而孔明“諫孤莫行,其意亦慮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誠險塗,殆不免周瑜之手!”可見他自己也不大放心呢。孫權把妹妹嫁給了劉備倒是真有其事,這種政治婚姻可以說是任何朝代都不稀罕的事,歷史上的孫夫人,應該是一個值得同情的犧牲品。而在《三國演義》中的孫夫人完全是一個不明大義,不顧家國父兄之人,如此夫人,“賠”了倒也罷。

所以說,小說終歸是小說,並不是歷史。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舌戰羣儒和草船借箭純粹是作者虛構的,而赤壁之戰根本是周瑜和魯肅的功績,和諸葛亮則毫無瓜葛。而借東風更是算不得什麼。因爲11月起東風是常事,不僅諸葛亮知道,周瑜也知道,曹操也知道,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生活常識,說不上是諸葛亮通曉天文的緣故。羽扇綸巾也並不是諸葛亮的專利,這種白羽扇是當時名士的必備之物。依年齡、級別來說,白羽扇更應是像周瑜魯肅這樣的人的標誌性物件,而不是如今諸葛亮一個人的專屬。

陳邇冬在《閒話三分》中說,周瑜“這個人對孫氏忠;對朋友諒;劃策有絕招;風頭足;名聲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輩自慚形穢之流難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聲遠著,故曹公劉備鹹欲疑譖之。”

袁枚《隨園詩話》談及有人因在詩文中說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話被人一生譏爲笑柄;又有人在奏摺中用了這句話被清帝免了職。這實在令人哭笑不得,因爲,分清歷史和小說這個要求並不過分。

魯迅、胡適這樣的文學巨匠在評論《三國演義》時都爲周瑜說過叫屈的話。

在歷史上周瑜較諸葛亮年長壽薄,成名也更早,兩人實際根本沒什麼關係,更談不上什麼三氣周瑜了。其實歷史演義小說和歷史有所出入乃是常事,但像《三國演義》這樣千古流傳,人人開卷有益,以致完全取代了正史而被當成確鑿可信的歷史記載,從而改變了整個民族對那一段歷史的認識。關於這一點,可能是羅貫中自己也始料未及的。

作爲一部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所取得的文學成就是不容質疑的。但對於歷史,人們應該抱着正確而嚴謹的態度。華夏五千年中亂世動盪,羣雄紛爭不斷的時代有很多。但只有三國時代獲得了最高關注和最多的爭論。時至今日,三國的浪潮還在不斷影響着後世的人們。所以,我們要實事求是來看待歷史,理應還周瑜一個本來與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