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爲何要行三跪九拜禮拜謁朱元璋陵?真相是什麼?

康熙爲何要行三跪九拜禮拜謁朱元璋陵?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皇帝 是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這是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日月不易,永照大明,明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起的大統一王朝。中央集權高度集中,武力統攝思想落實到了現實,二百多年時間裏,沒有外嫁過一個公主,不屑於和親這樣重要的政治拉攏手段。

康熙爲何要行三跪九拜禮拜謁朱元璋陵?真相是什麼?

多個皇帝帶頭御駕親征,甚至還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封狼居胥的皇帝,堪稱是最爲硬氣的一個朝代了。

清朝與明朝的敵對戰爭狀態持續了61年的時間,最後清勝明敗,明初雖武力鼎盛,但國運已盡,難挽將傾之大廈。在這場力量的競賽與智謀的較量裏,終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更勝一籌。

兩個朝代打得不可開交,按理說應該是針尖對麥芒,但是清聖祖康熙仍然拜謁了朱元璋的陵墓,甚至行了三跪九拜之禮。

第一次南巡時是十月下旬,康熙騎着馬進了城,尊貴的天子第一次遠道而來,所以熱情的百姓夾道跪迎。雖然對此事早有耳聞,但當皇帝進城後還是震驚了。

來圍觀跪拜的百姓太多了,道路被擠得水泄不通。但是愛民日子的康熙並沒有派人驅趕走道路上的百姓,而是刻意放慢了騎馬的速度,讓百姓們免禮。

康熙在江寧府停留的數日期間,體恤民情,微服私訪了很多貧困農戶,將百姓的苦日子看在了眼裏,記在了心裏。

除了基本的關心民生的政務外,康熙還帶着羣臣一起來到了鐘山,對着明孝陵拜祭了朱元璋,這一段在《清朝文獻參考》等史料中均有記載。

櫺星門內不遠處便是明孝陵了,康熙在門外下就下了步攆,絲毫沒有顧慮到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在進陵墓前與進了陵墓後,各行了一次三跪九拜之禮。

萬人之上的清朝皇帝跪拜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而且禮數非常到位,讓人有些驚愕。看到陵墓有破損的地方,康熙還囑咐大臣撥款來修葺一番。

康熙爲何要行三跪九拜禮拜謁朱元璋陵?真相是什麼? 第2張

但這還沒完,康熙嘉獎了守陵人,讚揚了他們的認真負責。而後康熙親行祭酒,在陵墓前有感而發,現場創作出了一篇祭文,內容高度評價了朱元璋。

臨走前康熙回想到城中百姓富饒幸福的生活,目睹了南京城池的盛大後,心中油然而生出對朱元璋的敬佩讚賞之意,提筆寫下了治隆唐宋這四個大字。

現在這四個大字還刻在了陵墓的石碑上,供後人瞻仰。這是對朱元璋在位時國家綜合國力的高度評價,康熙覺得朱元璋在位時國力昌盛,堪比宋唐盛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此舉並不是單純地敬佩朱元璋,還有籠絡廣大漢族封建主人心之意。畢竟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樣有利於鞏固和加強統治。

其實這兩位皇帝之間“頗有淵源”,明朝開國皇帝和清朝皇帝,而且明朝和清朝針鋒相對,前後相接更迭的朝代本該水火不容纔對。

以往改朝換代時,前朝宗親子弟幾乎都被趕盡殺絕了,並非是上位者手段殘忍,如果留下了一個血脈,日後必定會招致復國的叛亂。甚至還有皇帝會將前朝的宮殿和陵墓等銷燬,以示威儀。

奠定了清王朝根基的努爾哈赤跟明朝有着血海深仇,祖父和父親皆喪命於明軍刀下,殺親之仇不共戴天。努爾哈赤揭竿起義時帶領的13副甲冑,就是父親留給他的。

從漢人統治者到少數民族統治者,之間的跨度不是習俗不同這麼簡單的,大多數漢人地主都不滿於滿族的統治。

爲了加強政權,清朝皇帝格外注重對漢人的鎮壓,自入關時起,對明朝後裔的追殺不斷。膽敢有人舉着“反清復明”的旗號,見一個殺一個,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

即使是康熙在位時,“朱三太子”的招牌仍偶有出沒,他也只能盡數絞殺。那被明朝後裔搞得頭疼不已的康熙,爲何還要對朱元璋行此大禮呢?

當時江南一帶的反清復明情緒較爲高漲,如果視若無睹的話必會形成大患。舊朝官臣與民間串聯蠢蠢欲動,不僅是爲恢復明朝,同時也爲了反抗滿族人的統治。

少數民族的上位令漢人不滿,而且登基的手段難以服衆。康熙爲了平復民心的躁動,同時也是爲拉攏江南一帶的名人志士,更是給了民衆一個可以接受的理由。

康熙爲何要行三跪九拜禮拜謁朱元璋陵?真相是什麼? 第3張

雖然對着明孝陵三跪九拜了,但是改變了許多心中不忿的人對他的成見,鞏固了皇權的統治,民衆的牴觸心理也有所改善,一舉多得。

康熙極高的政治手段顯露無遺,然而這只是冰山一角,他推崇重農業、興西學,文化教育與農業發展雙管齊下。

爲了能讓農業順利發展,廣修水利工程,疏通河道,限制了貴族對土地支配的權利,多項免稅政策層出不窮。

除此以外,有了宋朝嚴重的冗官現象,康熙還恢復瞭如京察、大計等的官員考覈制度,篩選出真正對國家有用的官員大臣,堅決排查在職的閒官。

不僅政治手段高明,康熙的軍事才能也異常出衆,三徵塞外,平定三潘,驅逐沙俄,保證了國土的完整。康熙在位時邊境迎來了難得的和平,少數民族也很少敢入侵清朝的領土。

一系列明智有序的管理制度,維持了清朝的長治久安,爲此後兩百多年的統治打下了殷實的基礎。吏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家安定皆得益於康熙的英明,他是個不折不扣的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