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鴻章的一招“斗轉星移”,整整拖住了日本十年

李鴻章的一招“斗轉星移”,整整拖住了日本十年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鴻章的“心”與“機”

近代中國積貧積弱,身處數千年未見之變局。作爲中國洋務和外交的“老戲骨”,李鴻章與東西列國打交道已經幾十年,經過歲月的風霜與磨練,使他能夠於審時度勢中,往往石破天驚,變被動爲主動。不僅深悟“弱國無外交”的現實,更懂得中國如何能把握住“以夷制夷”的玄機!

李鴻章的一招“斗轉星移”,整整拖住了日本十年

網絡配圖

回顧甲午戰後的中日邦交,後世之人評價李鴻章與清政府割讓臺灣之舉是“喪權辱國”,這本沒有錯!割讓臺灣與日本,確屬國之大恥!但於外交而言,這本屬無奈之舉,換做誰都不願意。但外交依舊得辦,與列強仍要周旋!國之謀士,當以未來計,忍常人所不能忍之情,做常人所斷難做之事。若臺灣割讓無可挽回,那麼如何能以犧牲臺灣,換得中華一線生機、使枯木又逢春,這纔是當時最大的現實政治。

常人與智者的差別往往就在這一點上。試看當時:李鴻章改變不了1894年中日勝敗的結果,但他卻能着眼東亞格局與大勢以棄臺灣一子而全中國一局,中日在臺灣的一舍一取間能夠“乾坤鬥轉”,這不能不說是高人佈局!

 “空子”與“落子”間的臺灣

日本覬覦臺灣良久,早在1872年便蠢蠢欲動,躍躍欲試急於直接吞併之。清政府雖對日本有所警覺,可囿於當時大清與日本較量高下未見,臺灣反倒成爲大清國防的軟肋與短板。

若論1895年的臺灣,尚屬於農業社會,清政府雖有開發之心,而無開發資金與專門人才,爲鞏固臺灣每年還需花費不少銀子。即便有臺灣設省和劉銘傳主政,依舊沒有給臺灣發展帶來多大的改變。

李鴻章的一招“斗轉星移”,整整拖住了日本十年 第2張

網絡配圖

以李鴻章的眼光:臺灣地貧民窮,中日甲午大戰,中國雖敗,但依舊有東南半壁工商業資本以爲憑藉;日本雖勝,國家實力虛耗太多。若能用臺灣把日本拖住,誘使日本傾力開發臺灣,雖顯無奈,但引狼如此總比它直接肆虐大陸要強。假如果真如此的化,則既能避免日本再度西犯中國,又能換來中國喘息與自強所最需要的寶貴時間,更能收未來臺灣發展的未知成果,着纔算是知時務,中日之間的成與敗往往在勢不在實,強弱轉化無常,但有轉纔有機,以“斗轉星移”方不失中國立場!

 綁定、打亂日本的腳步

衆所周知,日本自民治維新起,“富國強兵”與“徵韓脫亞”是它的國家戰略的一體兩面。爲了打通朝西的大陸通道,日本不惜與大清一戰。雖然勝利,但受阻於北方強大的沙俄。甲午一戰日本便提出要割取遼東與臺灣兩地。很明顯:它是要以“快速鯨吞”中國換得與沙俄在遠東一較長短的實力!

李鴻章的一招“斗轉星移”,整整拖住了日本十年 第3張

網絡配圖

可國家如人一樣,得一口一口吃飯長,甲午之戰後,沙俄雖然擺出了與日本在遼東決戰的姿態,但日本囿於實力,不敢接招,這亦如李鴻章所料。日本雖得3000萬“贖遼費”,但不能涉足遼東半步,這實實脫了日本邁向大陸十年的後腿!若再論上日本“九一八”之後全力開發東北,取得太平洋戰爭的資本,那又是40年之後的事情!

由此看來,雖然中國在甲午是戰敗了,但李鴻章是十足的挖了個大坑讓日本人跳。日本雖勝,但東亞爭霸之路是越發走的艱辛!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