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平定巴蜀的司馬錯:秦國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

平定巴蜀的司馬錯:秦國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野史《格格春秋》裏記載着這樣一則趣事:公元前一世紀的某一天,《戰國策》的作者劉向請幾位朋友赴宴。劉向本是節儉之人,不會無故請人喝酒,朋友們一猜便知他必有爲難之事相求。還真讓朋友們猜中了,酒至半酣,劉向從袖筒裏掏出一篇文稿讓大夥傳閱。朋友們一看,見題目是《司馬錯論伐蜀》。劉向告訴大家,這是即將編入《戰國策》的文章,因爲要作爲史料,所以要極其慎重。他說總覺得文章對司馬錯渲染不夠,缺少刀光劍影的戰爭描寫,很難表現大將的八面威風。所以,今天特意請朋友們提點意見,幫着出個點子。文章傳閱完畢,有個朋友隨口吟了一首詩:

司馬揮師謀略伏,

錯認蜀地當故土。

智名不取勇功沒,

勝卻鏖戰拼殺苦。

平定巴蜀的司馬錯:秦國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

這是一首嵌名詩,詩中嵌着“司馬錯智勝”。見朋友如此多才多藝,另一位朋友不甘示弱,也當即誦詩一首:

坐論廟堂司馬功,

巧取巴蜀錯刀鋒。

霸業奠基談笑事,

終得華夏成一統。

有人就問:人家詩裏有“司馬錯智勝”,你這詩裏有什麼?這個人說:我詩裏有“司馬錯談笑成一統”。

劉向說:你們這一個一首詩、那一個一首詩,淨賣弄自己這點學問了,倒是給我出個主意哦!大夥一致表示:哥們兒寫得不錯,弟兄們全通過了,准予發表!

據野史《格格春秋》記載,《戰國策》這部歷史典籍在注重文章史料性的同時,還非常注重文章的文學性,其中有些章節是非常著名的文學名篇。正是由於文章非常優美,才使後世研究者對其作爲史料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就拿這篇《司馬錯論伐蜀》來說吧!張儀主張伐韓擊周,司馬錯卻力主滅蜀,而秦惠文王立刻就採納了司馬錯的意見。仔細想想,事情會這麼簡單嗎?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認真考慮。事關對哪個國家用兵的問題,怎麼會三言兩語就能做出決定呢?《格格春秋》上分析說,《戰國策》敘事的妙處就在於此,許多文章只爲闡明觀點,但不載錄不必要的情節。還是以《司馬錯論伐蜀》爲例,文章只重點記錄張儀、司馬錯的觀點和秦惠文王的表態,而除此之外的一次次爭論則一律刪去,這樣寫更能突出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說來說去,司馬錯和張儀又有怎樣的爭論呢?下面,朋友們還是聽格格慢慢道來。

據野史《格格春秋》記載,司馬錯祖籍秦國夏陽,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韓城縣,是史學家司馬遷的八世祖——即司馬遷的八輩兒老祖宗。他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和後來的白起、王翦被稱作“秦國三大幹將”。《格格春秋》上說,白起用兵以戰略規劃見長,王翦用兵貴在縝密的戰術,這兩個人的用兵技巧在其指揮的歷次戰役中得以充分體現,引起後世兵家重視。而司馬錯用兵卻是以謀略見長,注重戰略上的時機,正如孫子所謂“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他使戰爭在謀略策劃階段就已經穩操勝券。如此一來,經他指揮的戰役在外行眼裏便沒有絲毫看點,很少被人稱奇。這也正是司馬錯用兵的妙處,實如孫子所言:勝者無智名,無勇功。看似平平常常,其縝密精深卻無處不在。司馬錯的功績主要在於伐蜀定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巴蜀之地等於把秦國的疆域擴大了近一倍,人口增加近三分之一,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等於秦國的綜合國力整個翻了一翻!正是由於司馬錯的成功伐蜀定蜀,纔有了以後秦國蜀守李冰親自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因而打造出作爲秦國米糧倉的天府之國,爲後來統一全國提供了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

至於伐蜀的歷史背景,《格格春秋》作了詳盡記載。秦惠文王九年——即公元前316年,秦國南面的兩個鄰國巴國、蜀國發生了戰爭。巴國都城是現在的重慶,蜀國都城是現在的成都。蜀強巴弱,巴國自知不敵而求救於秦。司馬錯一看便宜事來了,就力主發兵,以幫助巴國的名義滅掉蜀國。丞相張儀一聽,腦袋搖得像個撥浪鼓似的,就想嘲笑司馬錯。張儀說:要想揚名,就得去大的都市,因爲那裏人多哦!要想成就霸業,就要到中原與各路諸侯爭雄。我們現在的戰略方針應該是打敗韓國、脅迫周王室,進而達到號令天下諸侯的目的。而蜀國不過是一片荒蠻之地,地處偏僻,百姓野蠻,攻打它只會勞民疲兵。即使把它佔領了,也不能在諸侯中樹立威名。不到中原與強國爭雄,而去偏僻之地與野人爭利,這不是和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了嗎?

張儀的觀點,整個一佔領中心城市的說法。《格格春秋》上說,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都會有這種急功近利之人。這種人不考慮歷史條件,總想一口吃個胖子,抱着革命一日就能成功的幻想,把自己的輕浮、急躁看成高漲的熱情,而對別人的腳踏實地卻不屑一顧,認爲人家目光短淺,不足以成大事。其實,以當時秦國的國力,要想與羣雄逐鹿中原是遠遠不夠的,貿然發兵,直接關係國家安危。而司馬錯伐蜀的論據則是: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這句話是說,要使國家富強,就要努力擴大領土;要使軍事力量強大,就要先讓人民富足;要稱雄於天下,就要在道義上讓人民擁護你。蜀地荒蠻怕什麼?我們可以好好去治理哦!領土多一分是一分、多一寸是一寸,這是我們賴以發展的基礎。現在是蜀國侵犯巴國,我們以拯救弱小的名義發兵也算師出有名。如果放棄伐蜀而去攻打東面的韓國、東周,勢必造成自我孤立,別忘了周王室還是名義上的天下主宰哦!而從長遠考慮,奪取巴蜀之地乃是一統天下之必需,因爲此地可以作爲進攻楚國的跳板,得蜀即得楚,得楚即得天下。

平定巴蜀的司馬錯:秦國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 第2張

以上就是司馬錯主張伐蜀的歷史背景和張儀、司馬錯各自所持的觀點,最後,秦惠文王支持了司馬錯的方案,司馬錯率兵伐蜀。雖然是“蜀道之難難之於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地通人煙”,可別忘了:秦國還有個巴國“朋友”幫忙呢!因爲秦國是打着幫巴國的旗號滅蜀的。由於司馬錯對形勢判斷非常正確,秦國滅蜀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只用十個月就完成了。既然把蜀國滅了,又怎能放過因戰爭而疲憊的弱小的巴國?司馬錯不費吹灰之力,又接着將巴國滅了。春秋無義戰,戰國時期滅掉一個小國更不需要什麼理由。

據《格格春秋》記載,以後,司馬錯又曾兩度入蜀平叛。第一次是秦武王元年——即公元前310年,蜀侯陳莊叛秦,司馬錯受命協助甘茂平叛,最後陳莊被誅。第二次是秦昭襄王六年——即公元前301年,蜀地郡守、蜀侯公子輝在蜀地作亂、叛秦自立,司馬錯再次入蜀平叛,誅殺公子輝及郎中令等二十七人,蜀亂遂平。

歷史的發展與司馬錯謀劃伐蜀時的設想毫釐不爽,據《格格春秋》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隴西秦軍從蜀地進攻楚國黔中郡(今湖南省西部、貴州省東北部),擊敗守軍奪取該郡,迫使楚國把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省西北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秦國。而在司馬錯滅蜀107年之後——即公元前223年的滅楚戰爭中,秦軍就是以原來的巴都重慶爲基地,順長江從水路進入楚國境內,從而順利完成了滅亡楚國的壯舉。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重慶發現的大量竹簡和秦營遺址成了這一史實的有力佐證。《格格春秋》上說,司馬錯所指揮的戰果最大的戰役,是公元前316年的滅蜀之戰和公元前280年迫使楚國割地求和的黔中郡之戰,但是,由於這兩次戰役打得沒費什麼勁,很少引起後世兵家重視,而這也更加從反面證明了司馬錯戰爭藝術之高超。

格格講了這些,還有必要再解釋那兩首嵌名詩嗎?結合這些故事,那兩首詩的含義本是一目瞭然的。不過,爲節省朋友們的時間,格格還是加幾句贅言,把這兩首詩串講一下。第一首詩的意思是:司馬錯指揮軍隊,其中隱藏着很深的謀略,他把蜀地看做秦國應有的領土。正如孫子所說的那樣,他用兵“無智名,無勇功”,高超的戰爭藝術勝過戰場廝殺千倍萬倍!

哦,司馬錯智勝!

第二首詩的意思是:在廟堂上的戰前謀劃已奠定建立奇功的基礎,司馬錯避敵鋒芒巧取巴蜀。談笑之間築牢秦國根基,後來終於完成了國家統一。

是的,司馬錯談笑成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