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陽明: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

王陽明: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天,學生陸澄問心學大師王陽明:“聖人能應變無窮,莫非事先研究謀劃過。”

王陽明先生說:“聖人哪有精力顧及許多?聖人的心猶如明鏡,正是由於這個明,使它感而必應,無物不照。過去所照物影已不復存在,未照的不可能預先具備。若如後人所說的那樣,聖人對什麼都事先研究過了,這與聖人的學說大相背離了。”

王陽明: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不能照

“周公旦制禮作樂惠及天下,是聖人所能做到的,爲什麼堯舜不全部做了而非要等到周公呢?孔子修訂六經教育萬世,也是聖人所能做到的,爲什麼周公不先做了而非要等到孔子呢?可見,所謂聖人的光輝事業,乃是碰到特定的歷史條件纔有的。只怕鏡子不明亮,不怕有物不能照。學者研究時事變化,與鏡子照物的道理是相同的,但學者須有一個‘明’的功夫。對於學者來說,不怕不能窮究事物的變化,只怕己心不能明。”

《商君書•更法第一》中,秦孝公與大臣商討變法時,商鞅針對甘龍、杜摯主張法古,反對變法的言論而闡發一番議論說:“上代人治理方法有異同,要後代人效法哪個?各代帝王的禮制也不一樣,要後代人遵循哪個?伏羲、神農時代只教育不誅殺,黃帝、堯、舜時代只誅殺而不譴責。到了文王、武王時代,各自都是依據當時的形勢而立法,根據實際需要去制定禮儀。……治理天下不是一種方法,有利於國家就不必仿效古人。”商鞅反對用死人去約束活人,強調應變和變革。聖人的應變建立在“察時、明德”上,這個“明”和“察”的工夫,正是“聖算”的工夫。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