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太宗與魏徵是什麼關係?君臣楷模還是...

唐太宗與魏徵是什麼關係?君臣楷模還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與魏徵不僅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鑄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君臣佳話。

然而生前君臣無隙,身後卻反目成仇——唐太宗爲何推倒他親手撰書的魏徵碑?在這段君臣佳話的流傳中,又有哪些偏離歷史真相的記載?下面隨本站小編一起去看看。

唐太宗與魏徵是什麼關係?君臣楷模還是...

千古君臣佳話

貞觀十七年(643),64歲的魏徴因病溘然長逝。

唐太宗聞訊後,悲痛萬分,罷朝五天,以示哀悼,並說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另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用防已過。今魏徴殂逝,遂亡一鏡矣。”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魏徴生於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魏徴自少年時代起,便博覽羣書,志在四方。

他曾經效力過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密、竇建德,太子李建成等,終因其皆非明主而無法施展抱負。“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欣賞魏徴的才華,召他人朝。

面對唐太宗的怒斥,魏徴坦言說:“太子如果早聽我的忠告,絕無今日!”這種直率的態度不但沒有讓魏徴獲罪,反而贏得了太宗的好感,使他成爲太宗的近臣。

貞觀初年,濃州刺史龐相壽被告發貪污,受到了削職處分。作爲跟隨唐太宗出生入死幾十年的老部下,龐相壽冒死求見太宗,請求免於處罰。

唐太宗先是氣憤地拒絕了龐相壽,然而晚上回到寢宮後,想起龐相壽忠心耿耿地追隨自己,如今年事已高,家有妻兒老小,又心生不忍,便傳話給龐相壽,讓他仍舊留任原職。

魏徴聽說此事後,上書給太宗說:“不追究龐相壽的貪污罪,令其留任原職,這等於縱容貪贓枉法。如果其他的老部下也因此而貪污,陛下怎麼辦呢?”唐太宗慎思之後,還是決定撤銷自己的赦免。

一次,唐太宗巡幸洛陽,住在顯仁宮,看到茶具都是幾年前的舊器具,奉上的酒菜也不見山珍海味,便將總管大罵一頓,貶爲庶民。

魏徴瞭解情況後,立即面見太宗,直言這是不好的苗頭。太宗不以爲然地說:“國家財富力強,一國之君多花點錢無可厚非。”魏徴憂慮地說:“正因爲是一國之君,纔不能開奢靡風氣的源頭,以防上行下效啊!”唐太宗依然認爲魏徴危言聳聽。

魏徴又以隋煬帝奢侈貪婪終致亡國的教訓警誡太宗,太宗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失誤。

有一次,高句麗向唐太宗進獻了兩位美女,魏徵知道後表示不應當接受。

唐太宗很贊成魏徴的意見,並說:“去年進獻了兩隻鸚鵡,我現在都老想着回宮,何況是兩位美女呢?”於是,就派人送了回去。

魏徴人朝爲官之後,始終秉性忠直、仗義執言,只要是不利於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來說話,甚至不惜犯顏進諫。

唐太宗也擁有難得的氣量,敢於重用魏徴,先後提升他爲祕書監、侍中、宰相,並封他爲魏國公。

貞觀十六年(642),魏徴病重,唐太宗多次派人送藥品和食物,親自兩次到魏徴家中探望,還差遣了專人到魏徴家中看護,隨時稟報魏徴的身體狀況。

唐太宗最後一次去看望魏徴時,看到他病情加重,便流着淚問:“愛卿有什麼未了的心願?”魏徴強撐着病體說:“我不擔心別的,只憂心國家的興亡啊!”一心爲江山社稷立身立言的魏徴不愧爲“千古第一諫臣”。

唐太宗與魏徵是什麼關係?君臣楷模還是... 第2張

君臣楷模的真實矛盾

直諫難免犯顏,甚至讓君王下不了臺。魏徴的直言讓唐太宗既愛,又夾雜着怒、怕、無奈的複雜情感。

唐太宗當政期間,社會逐漸發展,出現了昇平景象。唐太宗也漸漸滋長了一些奢侈作風。

在衆多大臣的歌功頌德之下,唐太宗決定到泰山頂上舉行封禪大典(帝王祭告天地的慶功大典)。這時,魏徴又站出來反對,令唐太宗很不高興。

魏徴從容地解釋說:“陛下功勞雖大,百姓受到的恩惠還不夠多,德行雖然高,還沒有恩及所有人,天下雖然安定,財力還不充足,糧食雖然豐收,但庫存還比較空虛。何況封禪耗費極大,中原以東地區至今還很荒涼,這不等於向四方暴露弱點,激發其覬覦中原的野心嗎?”唐太宗心中不悅,卻不知如何反駁,只好將封禪一事擱置不提。

魏徴的據理力爭有時也讓唐太宗心生敬畏。

一次,唐太宗打算去山中打獵,行李都準備好了,但最終沒有成行。魏徴問及此事,唐太宗笑着說:“本來確實想去,但怕你諫阻,就取消了。”

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一隻鷂鷹,非常喜歡,便放在肩上玩耍。不料魏徴遠遠走來,太宗嚇得趕忙把鳥藏在懷中。魏徴彷彿意識到了,故意說了很久,以致鷂鷹悶死在懷中,使太宗大爲掃興。

幾次三番,魏徴的進諫令太宗感到既趣尬又憤恨。

當魏徴又一次在朝堂上因直諫惹怒太宗時,太宗氣沖沖地跑到後宮,對皇后長孫氏說:“魏徴總是掃我的面子,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后聽了,卻連忙向太宗道喜,說:“臣子敢直言,是因爲陛下賢明。明君擁有直臣應該欣喜,怎麼能開殺戒呢?”太宗猛然醒悟,對魏徴更加敬重。

太宗雖然賢明,能夠重用直臣,但仍不免有被衝撞後的不悅情緒。好在這些矛盾在魏徴生前都沒有激化,君臣的良好關係維繫到了魏徴離世。

唐太宗與魏徵是什麼關係?君臣楷模還是... 第3張

 “砸碑悔婚”風波

魏徴離世以後,唐太宗下令以一品官禮葬,還把魏徴的畫像置於凌煙閣,經常前去憑弔陚詩。他還派人立起了魏徴碑,親自爲魏徴撰書。

然而僅半年之後,唐太宗就親手製造了“砸碑悔婚”風波。他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與魏徴長子魏書玉的婚約,並一怒之下砸毀了魏徴的墓碑。這一舉動不僅震驚朝野,而且令後人唏噓。

據記載,魏徴死前支持太子李承乾,並大力舉薦原來的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

然而,魏徴死後,李承乾竟冒險舉事,而後失敗。杜正倫和侯君集均爲太子黨,兩人一個被貶,一個被殺。唐太宗想到兩人都是魏徴舉薦,因此懷疑魏徴也參與了結黨營私。

這時,曾頗受魏徴器重的褚遂良一見形勢不對,便主動告發說魏徴生前曾把給皇帝的奏疏拿給自己看。太宗聽後更加憤怒,終於親手推倒了魏徴碑。

關於太宗爲何如此遷怒於魏徵,有學者考證認爲,這與太宗時期的山東貴族及關隴集團有關。

當時,魏徴的責任是接洽和監視山東貴族和關隴集團,以達到分合操縱各大政治集團的目的。而魏徴推薦出身山東盛門的杜正倫爲相,還舉薦屬於關隴集團的侯君集出任武將,等於集合了東西文武的社會勢力。

魏徴的行爲不僅越過了太宗給他的權限,而且有糾合勢力結黨謀權之嫌,令太宗無法容忍。即便此事在魏徴死後爆發,太宗還是採取了極端的措施。

時隔半年多,唐太宗決意對高句麗用兵,並自負地說,魏徴生前勸他不要東征高句麗是無稽之談。

不久,太宗出兵失利,備感慚愧,便對羣臣說:“如果魏徴在,絕不會讓我犯這樣的錯誤。”他一邊自省,一邊又下令重立魏徴墓碑,並讓魏徴的兒子承襲魏國公的爵位。

因此,儘管這對君臣在陰陽相隔之後有過令人痛心的決裂,但終因唐太宗的悔過而獲得了破鏡重圓的結局。然而,史書所載的這些均合乎事實嗎?

關於唐太宗與魏徴的記載,主要見於司馬光,歐陽修等史學家所編寫的史書。其中關於魏徴直諫、太宗納諫的故事詳盡生動,即使是君臣因小衝突偶有不快,也終能讓太宗釋然,成爲太宗虛懷若谷的佐證。

因此,後人皆知君臣通力治國,肝膽相照,卻鮮有人知道魏徴死後的這段心酸事。即便後來唐太宗憤而砸碑,也能夠悔悟改正,反而爲君臣相知的故事增添了一些戲劇化成分。

唐太宗與魏徵是什麼關係?君臣楷模還是... 第4張

然而,近年來對史書記載存疑的人越來越多。

首先是推倒的碑有沒有重立。據相關學者考證,高四米的魏徴墓碑上,碑首、碑側的花紋仍在,碑身卻非常平整,沒有刻字的痕跡。

如果當時太宗下令重立墓碑,必定要撰文寫字,不會是一片空白。此外,原來的碑長期側臥在碑座旁,左下角殘缺了一大塊,直到1998年冬天才由世界魏氏宗親總會出資修復。這說明,現存的魏徴碑很可能不是太宗重立的,而是後人立的。

其次就是唐太宗與魏徴的君臣之情是否真的如記載那般完滿。

很多人懷疑,唐太宗在魏徴生前就有殺他之心,甚至有人認爲他重用魏徴更多的是政治作秀。在權力傾車利益糾葛的朝堂上,如此理想的君臣之交恐怕是難以實現的。

那麼,史學大家爲何要如此描繪這段往事呢?頌揚一位虛懷若谷的明君,謳歌一位剛直諫言的浄臣,並讓這對明君直臣的圓滿故事流傳千古,也許是爲了讓後世君臣引以爲範,君更賢明,臣更正直吧。

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真相固然重要,從史學家描繪的君臣楷模中汲取精華同樣重要。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