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楚國與周朝是什麼關係?並非單純的君臣關係

楚國與周朝是什麼關係?並非單純的君臣關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楚國和周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885年左右,楚國國君熊渠非常狂妄地宣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隨後立長子康爲句亶王,中子紅爲鄂王,少子執疵爲越章王。

根據《史記》記載,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楚國大約初爲子爵,乃周朝治下的一個諸侯國。

熊渠立子爲王,兒子在名爵上與周王平起平坐,這是典型的僭越,熊渠之大膽讓人讀之驚愕。周厲王以暴虐著稱,因此在他繼位之後,熊渠擔心受到周厲王的討伐,於是取消兒子們的王號。但在春秋初年,熊通繼位之後,竟然再一次自立爲王,此後楚國國君一直稱王,而秦晉齊等國君只是某某公。湖北考古楚王墓葬也發現,楚國國君陪葬品是六駕馬車,嚴重違反“天子駕六”的禮制。

所謂“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僭越稱王即爲謀反,其罪位居十惡之首,作爲周朝諸侯一員的楚國,是吃了熊心豹子膽,還是古史搞錯了周楚關係?商周考古文物揭開了真正的周楚關係,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認知。

楚國與周朝是什麼關係?並非單純的君臣關係

01

根據古史記載,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時期,周人就開始了剪商大業,一是古公亶父遷都到周原(今陝西岐山北),二是古公亶父佈局東南,派長子泰伯入吳,在商朝南方積蓄力量,史稱“泰伯奔吳”。周文王父親季歷時期,周人實力迅速膨脹,引起了商朝顧忌,後來季歷遭文丁軟禁絕食而死。周文王即位之後,打着爲父報仇的旗號試探進攻商朝。

《古本竹書記年》記載,“帝乙處殷。二年(公元前1100年), 周人伐商”。

不出意外,周文王失敗而歸,商朝的強大暫時不可動搖,於是周文王開始默默擴張,其中之一就是將目光瞄向了荊楚地區。數十年之後,《論語·泰伯》含糊地記載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就是天下歸周的有三分之二,但周文王沒有謀反,而還是事奉殷朝,顯示出周文王有聖德、尊重君臣之道。

但在三千年前,從陝西岐山北到荊楚地區,路途遙遠,道路險惡,別說派兵征服了,就是雙方聯繫都非常吃力,那麼周文王如何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

楚國與周朝是什麼關係?並非單純的君臣關係 第2張

考古專家在周人首都周原挖出了一批甲骨文,即“周原甲骨”,其中刻有的一些文字可以揭開謎團:

周原甲骨:“其徵楚”(H11:4)、“曰:今秋楚子來告父後哉”(H11:83)

顯然,早在商朝時期,楚國或楚人勢力就已存在,楚人來周無疑說明楚國首領依附於周國,兩國關係非常緊密,但相對來說比較平等,或許就如同二戰中的美國之於英國,不是簡單的臣服關係。由於周人一直計劃伐商,史書記載武王伐紂時有“八百諸侯”響應,以及“(楚人)鬻熊子事文王”等說明,楚人伐商的念頭早已存在,在周文王時就派人輔佐文王。《史記》中的“鬻熊如同兒子般侍奉文王”,一定程度上是誇張說法。

甲骨文卜辭中顯示,商王武丁曾經鎮壓了楚地的叛亂,俘虜了楚人,延續了成湯之祖的功業。但武丁之後,楚人繼續叛亂,甲骨文卜辭對於荊楚一帶的叛亂是占卜的重要事件之一,如“□□卜貞,弗雀噩在南?”“多,亡禍在南土?”“癸亥卜,王曰:餘自徵?不徵?”等,說明了楚人早已長期反抗強大的商朝,甚至商王都在考慮要不要親征。對於商楚關係,周文王不會不知道,因此周楚合流對抗商朝就成了必然趨勢。但毫無疑問,楚人激烈反商,周人暗中反商,兩者在周文王時合流,這是兩個組織共同對抗商朝,不能將之看成周楚是君臣或上下級的關係。

商朝時期,神州大地上方國林立,而方國相對獨立,與商朝關係差的甲骨文中稱之爲“鬼方”之類。也就是說,商朝是其中實力強大的方國,可以調動的同盟方國衆多。因此,楚國與周國關係,即爲楚國承認周國老大地位,在伐商上響應周國指揮,卻未必在制度、禮儀上遵守周國要求。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在制度、禮儀等上面,就與中原列國差距很大,或許就是周楚關係的延續。

楚國與周朝是什麼關係?並非單純的君臣關係 第3張

02

武王伐紂之後,尤其是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周國勢力如日中天,周楚地位進一步發生變化,楚國只能臣服於周國。

2011年,在湖北隨州葉家山曾國墓地羣,考古專家發現一件周成王時的青銅器,命名爲“荊子鼎”(見上圖),鼎上銘文如下:

荊子鼎銘文:“丁巳,王大祓。戊午,荊子蔑歷,敞(通“賞”)白牡一。己未,王賞多邦伯,荊子麗賞鬯卣、貝二朋。用作文母乙彝。”

大意是周成王進行了大祭,第二天爲了表彰荊子,賞賜了白公牛一頭。第三天王封賞各諸侯,荊子麗獲賞了鬯酒和二朋貝幣,荊子麗以此賞賜用作祭祀母乙的禮器。之所以確認是周成王,是根據另一件青銅器保卣的銘文獲知,周召公討伐五個殷商盟友之後,在二月舉行“大祓”。另外,銘文中提到的“荊子麗”,在史書上也有記載。

《史記》記載:“(鬻熊)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陽。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古史與考古發現互相印證,證實周初楚人的確臣服過周朝,具體什麼樣的形式臣服,這就不得而知了。至於《史記》中說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意思是楚國是在周王室支持下建國,楚國爵位起初是“子男”,十有八九是司馬遷的誤解,原因很簡單,早在周文王時期楚人勢力已經存在,而“公侯伯子男”爵位在商周並不存在,是戰國文人臆測而來,周朝貴族體系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遠得不說就說秦漢戰國,聽過誰獲得過“公侯伯子男”中侯爵之外的爵位?

楚國與周朝是什麼關係?並非單純的君臣關係 第4張

03

雖然楚國一度臣服於周朝,但楚國位於南方遠離中原,周圍沒有什麼天敵,於是迅速擴張,實力越來越強。尤爲重要的是,與齊國、秦國、晉國、燕國等不同的是,楚國並不是周王室冊封建國,不是周天子體系的諸侯國,而是一個古老相傳的國家,周初的臣服是迫於形勢,在自身實力越來越強之後,楚人心態逐漸改變,開始不斷挑戰周朝的地位。

在另一方面,隨着時間推移,周天子實力不斷衰退,尤其是戎族入侵之後,周朝實力急劇下滑,甚至都城鎬京被攻破,周幽王都被犬戎殺死,這又進一步加劇了楚國的野心。

因此,楚國國君熊渠纔會宣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立三子爲王,與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纔敢問鼎輕重等。《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楚莊王北伐時,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顯示出奪取周朝天下的野心。

整個春秋爭霸,可以看成兩個集團對抗,即以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爲首的蠻夷集團,與周天子體系的諸侯國爭霸。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打的旗號是“尊王攘夷”,尊王尊的是周王,攘夷攘的是蠻夷,而楚國就被認爲是不尊周王的蠻夷之一。後來的晉國,打的旗號也是尊王攘夷,集合中原諸侯對抗楚國、秦國。在春秋中原諸侯眼裏,一定程度上並未把楚國當成自己人,而是看成了外人。

楚國與周朝是什麼關係?並非單純的君臣關係 第5張

總體而言,周楚關係比較複雜,並非單純的君臣關係,反而更像獨立的兩個國家。周王室強大時,楚人依附周王室,但比周朝諸侯國更爲獨立;周王室衰弱後,楚人就沒有顧忌了,將自身擺在與周王室平等的位置。傳統史書將周楚關係一直定位於君臣關係,或是認知錯誤,或是“大一統”的政治需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