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汪宏華解《西遊記》:唐僧仨徒弟影射三位帝王

汪宏華解《西遊記》:唐僧仨徒弟影射三位帝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僧仨徒弟原型是誰?著名學者汪宏華新解《西遊記》的觀點受到國內外讀者的廣泛好評,近日他又撰文揭示了《西遊記》的“三重神化-還原”結構。汪宏華認爲,《西遊記》運用時間跳躍、空間循環的神話手段,同時雜糅統合發生在東漢、唐朝、明朝的三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西域取經盛事。沙僧、孫悟空和豬八戒分別影射了當朝的漢明帝劉莊、唐太宗李世民和明太祖朱元璋。由於朱元璋取經的目的最滑稽,後果最危險,所以小說對這位長相本就醜陋的皇帝更盡醜化之能事。文章摘選如下: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底有多少種寓意,很是值得研究。此前,筆者已從儒、道、釋等哲學層面做過分解,那麼他們在史學層面有影射性嗎?答案是有!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西遊記》的主體結構即是“三重歷史神化-還原”。《西遊記》之所以採用神話體裁,除了佛、道本身的虛幻性之外,還在於(1)它要同時雜糅統合發生在漢、唐、明的三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西天取經事件;(2)它要在批判封建、批判宗教、批判現實的同時避王者諱。這樣,神化便成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具體到神化手段,小說主要採用了兩種:一是時間跳躍;二是空間循環。比如,利用孫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壓500年,從唐朝退回到東漢;利用唐僧成佛後又遭貶,從唐代穿越到明代。唐僧在東土十世好人的修煉即對應悟空的500年刑期(這裏的500年是大約數,三次取經的時間差實爲600-700年)。

且看小說第14回,當唐三藏行至五行山時,太保向他介紹說:“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徵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將此山,下壓着一個神猴……”爲什麼原本平順的文字陡然突兀呢?而且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作者究竟想要說什麼?再看看唐僧騎的馬,先是白馬,後是白龍馬,這更讓讀者的思緒不得不從唐朝飄到東漢,洛陽的白馬寺即是爲紀念白馬馱經而建。

汪宏華解《西遊記》:唐僧仨徒弟影射三位帝王

那麼王莽與取經,與白馬有何關係?稍作思考我們就能明白,東漢明帝正是因爲從王莽篡漢意識到儒教的危機,希望藉助佛教加強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纔派僧人西域拜佛求經的。當然劉莊給自己找了另外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說自己夜裏睡覺時忽然異香滿室,紅光如晝,只見一個金人,身長六丈,相貌莊嚴美好,全身金光燦爛,在金鑾寶殿上飛來飛去。醒來,原是一夢。之後明帝便派蔡愔等十八人尋訪佛道。這就是著名的“明帝夢金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有三類:一類是神化美化統治者;二類是妖化醜化統治者;三類就是《西遊記》式的揭批皇帝新衣的本質。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將五行山的神話還原出三重歷史真相了:

針對劉莊,王莽就好比是降下五行山的如來,漢家幾代帝王是不同時期的孫悟空,西漢前期的是大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漢平帝及後來的劉秀、劉莊就是被壓在山下的孫悟空。悟空拜師贖罪即是劉莊決定派僧人取經,借用佛教之力重新收復人心。

針對李世民,如來就是西域突厥,兩界山就是他徵西途中不可逾越的死亡邊境線。由於遲遲不能取勝,所以他決定改弦易轍,以唐僧一行作詐降,待摸清西方的實力,解除敵人的防範,再圖之。

針對朱元璋,如來就是天竺國的時任佛教教主,五行山就是佛教的清規戒律——五戒。他取經是希望能向西方滲透儒教的物慾理念,促使教主修改佛法,爲自己享受天下美食、美女提供理論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小說在起初階段初始是用悟空同時影射三位皇帝,之後再轉由八戒、沙僧分別影射。另外,影射與原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從以上三位皇帝我們還會發現這樣的規律:漢明帝是意識到儒不行了,求助於佛;唐太宗是意識到儒和道皆不行了,求助於佛;明太祖是意識到三者不行了,求助於西方更新型的佛。爲什麼呢?因爲西漢董仲舒之後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李淵、李世民則儒、道並舉,尤重道。朱元璋與佛家的淵源就不用提了,17歲出家,做了7年和尚。他即位後便極力建寺度僧,並先後兩次派僧人西域取經。第一次是洪武3年(1371年),朱元璋命慧曇率領使節團一行二十餘人訪問西域各國。然而,次年當慧曇到達僧伽羅國(今斯里蘭卡)就生病,不久圓寂。第二次是洪武10年,朝廷又派出佛徒三十人,再次出使西域。往返6年,於洪武15年歸國,從印度取回《莊嚴寶王》、《文殊》等經。但小說認爲,朱元璋取經的真實目的不是虔誠向佛,而是由於自己受到僧侶出身的限制,不好意思大肆享受酒色,才決定從西方尋求唯“物”主義的新佛經。

爲什麼可以判斷《西遊記》影射了朱元璋派僧人取經呢?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就是小說中唐僧名爲僧人,實爲使節。取經只是他幾十項任務中的一項。比如當唐僧達到某國時,即便不順路,即便冒很大的風險,也總要專程去首府,與該國國王交換外交度牒,不但高調宣稱自己是來自東土天國、孔孟故里,還常常沒事找事幫他們降妖捉怪,昭示中國宗教的神奇功力、人文關懷。顯然這是明朝纔出現的創舉,所謂以僧爲使,傳播東方文明。此前漢朝的僧人是單純向西方取經請教,玄奘取經更是未經官方許可的個人學佛。這也是作者爲什麼要將玄奘的民間行爲改編成官方委派的原因,讓唐僧取經的故事具有歷史普遍性和當朝影射性。

當理清小說蘊藏的三重歷史背景之後,唐僧師徒的史學寓意就不難尋找了,朱元璋姓朱,與豬八戒的豬諧音,二者的長相也同樣醜陋。由於朱元璋小名重八,所以將五戒改成了八戒。沙僧呢?他來自流沙河,流與劉諧音。這裏作者用了間色法,前面已經有了朱與豬的對應,如果再以流僧命名就太過直露了,而從流沙到劉姓仍不難聯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改編時,特地將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深沙神改成了流沙神。流沙神在自我介紹的詩中還曾說:“遭貶流沙東岸上。(第22回)”他頸下懸掛的九個取經人的骷髏則是象徵了東漢取經時死在途中的僧人。

汪宏華解《西遊記》:唐僧仨徒弟影射三位帝王 第2張

至於孫悟空的寓意,不用改姓換名就能看出,他主要影射了李世民。李世民也曾像悟空一樣跳進水簾洞稱王(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曾求道煉丹;也曾夢裏塗改判官的閻王簿;也曾兵敗兩界山……

關於悟空、八戒和沙僧與三位帝王的近似之處,還能找到很多,幾乎相當於他們的傳記。相對而言,悟空的象徵意義更加寬泛,除了帝王之外,還影射中國歷史上所有信奉宗教的臣民。從悟空的出生可以看出,他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飲食男女,是儒、道、佛等宗教將他的人性一步步愚化、退化,直到成爲如來身邊一個俯首帖耳的連畜生猢猻都不及的木偶菩薩。《西遊記》批判宗教的態度非常徹底,大有連根拔除之勢。

現在的疑問是,上述三位皇帝都不曾親自去西域,爲什麼《西遊記》卻要說他們拜唐僧爲師,一同前往了呢?這裏作者採取了假設的神化手法,或者可稱爲“意識流”,其目的在於:1、揭露帝王的搶功心理。在皇帝們看來取經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仰仗於當朝國君的威名神功和高瞻遠矚,僧人不過是一羣懦弱無能、肉眼凡胎的傀儡罷了。所以歷史上原本智勇雙全的玄奘變成了悟空等三人的累贅,徒弟反客爲主。2、揭露帝王的愚化歷程。三位帝王開始都不信佛,只是由於在追求物慾的道路上遇到了強大的阻力,才決定用韜晦之計,假意師從佛門。然而他們卻在取經路上遭如來反算,溫水煮青蛙,最終成了佛教的忠實信徒——最可悲的樂不思蜀的階下囚。這其間,只有假定他們親自前往,才能完整清晰地展現他們從躊躇滿志到俯首稱臣的原因和經過。

正因爲是假定,所以小說將他們處理成了神話人物,他們僅僅代表帝王們無形的意志。

接下來的問題是,爲什麼在三位帝王中,《西遊記》單單對朱元璋極盡醜化之能事呢?原因不外乎是:1、朱元璋取經的目的最滑稽可笑,後果最危險可怖。漢明帝取經是爲了防範篡逆,守住江山;李世民取經是爲了征服西方,擴大疆土,儘管都以失敗告終,但令人多少有些敬畏。朱元璋是爲了什麼呢?表面上很宏偉,文化輸出、宗教滲透、和平演變,實際卻是要爲自己深挖洞、廣積糧、多納妾正名。取回佛經之後的結果呢?隨着以牟利、享樂爲要旨的假佛經的到來,他自己變成了幫助如來清理殘羹剩飯的大蠢豬;整個國家變成了物慾橫流、道德淪喪的國度。這正是如來等外部勢力想要的結果,待到中國足夠內亂再乘勢入侵。事實證明作者的擔心不是多餘,如來沒來,愛新覺羅來了。2、筆者認爲《西遊記》的作者是與朱元璋同時代的羅貫中,不是明朝中葉的吳承恩。羅貫中對朱元璋的思想和做法十分了解,所以批判也就愈加尖銳。《西遊記》與《三國演義》、《水滸傳》在哲學理念和結構形態上協調一致、渾然一體,共同構成了羅貫中鍼砭時弊的三棱針(另文詳證)。

汪宏華解《西遊記》:唐僧仨徒弟影射三位帝王 第3張

不過在個人能力方面,羅貫中還是認爲朱元璋處在李世民之下,劉莊之上,所以朱被安排做了唐僧的二徒弟,且有不少可愛之處。由此也可見,羅氏對朱元璋的評價很客觀,並沒有刻意醜化的意思。

師父終究是師父,在唐僧師徒羣體中隱諱最深的還是唐僧,他既是漢、唐、明三朝取經高僧的複合體,又是西方如來與中國皇帝鬥法的矛盾體。他的外表屬於東方,靈魂卻被如來的弟子須菩提佔據,悟空的兩位師父原是同一個人……這便是《西遊記》的另一種神化手段——空間循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