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最後的陪伴者揭開秦朝一統霸業的祕密

秦始皇最後的陪伴者揭開秦朝一統霸業的祕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它深埋地下兩千多年,一經出土就震驚世界。專家評論它“在中國的馬車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的發現,解開無數專家學者的心中疑惑。它體型巨大又精巧絕倫,被譽爲“青銅之冠”。

它是秦始皇最後的陪伴者,卻又隱隱指向強大帝國發起的源頭,千百年來,這片土地上留下無數對那個輝煌朝代和威嚴帝王的吟詠和探尋,現在,兩架曾無比靠近那位偉大帝王的銅製馬車,將帶我們感受那段燦爛文明跳動的脈搏。

青銅之冠 舉世震驚

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20米、距現地表7.8米深的地下發掘出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

兩乘銅車馬一前一後放置在一個木槨內,因木槨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銅車馬出土時均已被壓碎,但由於未被盜擾,原位沒有大的變動,車馬的構件基本齊全。

這組銅車馬按出土時的前後順序編爲一號車和二號車。

一號銅車馬爲單轅雙輪車,轅長2.46米,輪徑爲0.59米,車輿分前後,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馭手所坐之處。銅御者高0.51米,重52公斤。其神態恭敬中又有一絲得意,充分表現出一個高級奴僕的心理。蓬蓋面積達2.3平方米,將御水也罩在下面。蓬用銅骨架、銅條支撐,上覆以絹帛。4匹馬的高度爲0.91到0.93米,長度爲1.1到.15米。4匹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別爲177公斤、180.7公斤、183公斤和212.97公斤。四馬神態各異,中間的兩匹馬昂首正視前方,兩側的馬略側視,張大鼻如喘息狀。

二號銅車馬,出土時破碎爲1555塊,經修復,完整如初。車通長3.17米,高1.06米,相當於真車馬的一半。總重量爲1241公斤,由大小3462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青銅製件1742個,黃金製件737個,白銀製件983個。

銅車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徵着秦始皇鑾駕的一部分。銅車馬的形制是模仿實實在在真車的形狀。以前考古發現的車都是木質的,出土時已腐朽,銅車馬的出土使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古代御用車駕的真實面貌。銅車馬是按秦始皇御用車隊中屬車二分之一的比例縮小製成的,車蓋以及車輿內外彩繪着精美的紋樣;兩乘銅車馬上的金銀飾品重達14公斤,顯示了銅車馬高貴的等級。

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發現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銅車馬,對研究我國秦代冶煉與青銅製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秦始皇最後的陪伴者揭開秦朝一統霸業的祕密
 

網絡配圖

   由三千殘片到皇家御車

銅車馬修復技術獲大獎

千年以來,銅車馬雖然未受過人爲的擾亂,基本上是倒塌前的原始位置,但破碎嚴重,兩乘車的殘片多達3010片:一號車全車共破碎成1325片;二號車出土時全車共破碎成1685片,斷口2244個,破洞316處,裂縫55處。而且絕大部分部件已經變形,彩繪也均有損壞。光是一個一平方米的傘蓋,厚度僅在0.1-0.4釐米之間,破碎近200片。

由於文獻中也找不出一個與銅車馬能完全對應的車制描述,加上全國各地的博物館、考古發掘工地從未出土過可供參考的相關資料,所以修復工作面臨着從未有過的困難。

爲了保證修復質量,由考古、文物保護以及自然科學方面專家組成的清理修復小組,在全面分析了銅車馬的結構和各部件的成分、形態及相互關係後,制定出綜合利用粘結、焊接、機械連接及適當使用加強件補強的總體修復方案。在修復材料的使用和修復工藝技術方面,又經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模擬試驗,篩選出合理的粘接、焊接材料以及適合的科學工藝技術。1983年,二號銅車馬修復完成,1988年4月,一號銅車馬修復完成。

銅車馬的成功修復,爲以後大型青銅器和其他金屬類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銅車馬的修復將傳統修復技術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在修復工藝設計和修復技術方面均有所創新:對破損特別嚴重且負載重的部件,在管狀空腔中插放了加強件,使加強件處於隱蔽部位,此種工藝的設計施工,在文物修復方法中爲國內首創;根據對比實驗研究成果,對銅車馬彩繪還進行了加固保護,這在青銅文物的修復中亦屬首例。銅車馬的修復水平在大型青銅文物修復領域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1997年“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就是對銅車馬修復技術的肯定。

由3000多塊碎片、7000餘個零部件到復原原貌,凝聚了文博人員的智慧與辛勞。儘管它是皇帝陵園裏的陪葬品,只是真正實用車馬長度的1/2,但它仍然因爲2200多年前工匠的精湛工藝而顯得美輪美奐,富麗堂皇,即使穿越千年時光,也依舊能震驚世人。

超越時代的冶鑄工藝

助力秦國完成統一大業

公元前230年,經過幾代人的積累,秦國國力的強盛,已經達到空前的高度,29歲嬴政,決定發動統一中原地區的舉國之戰。當時的中原地區在五百年的征伐和吞併之後,形成了六個實力強橫的諸侯國,秦國要實現統一的目標,就必須逐一擊敗並消滅這些對手

根據考古發現,當時秦國的對手們都擁有了鐵質的兵器。

然而,1974年,在兵馬俑坑中發現的四萬多件秦軍兵器,幾乎全由青銅鑄成。讓人疑惑的是,秦始皇的軍隊,竟然是用理論上應該比鐵質兵器落後的青銅武器打敗敵人並統一了中國。

這是爲什麼呢?難道是秦國工匠擁有更高超的鑄造工藝嗎?

在銅車馬展廳,離銅車馬不遠的地方,單獨陳列着一號車傘座和傘柄的複製件,幾乎所有的遊客都會特意瞭解這個複雜裝置的獨特之處。

  

秦始皇最後的陪伴者揭開秦朝一統霸業的祕密 第2張

網絡配圖

   通過機關控制,傘柄可以180°旋轉,而且傘柄中空,暗藏利器,還能用來作戰,這裏邊涉及到衆多精巧的機關設計和鑄造技巧。這些機械製造上難度極高的技術問題,卻被秦朝工匠用更高超的工藝水平解決了。並且直到今天,傘柄還能自如的打開銅傘蓋,說明秦代的冶金鑄造技術和青銅製作技術,在槓桿和槓座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銅車馬上這些先進的鑄造和製作技術,已經達到那個時代的巔峯,這些寶貴的技術不但在銅車馬身上得到集中體現,還被積極尋求擴張的秦人運用到了武器的生產當中。比如高超的冶鑄工藝保證了秦加長銅劍的硬度和彈性,鋒利而又不易折斷。

秦國兵器的製作工藝有崗位責任制,管理比其他六國做的都好,秦國兵器都處於一個較高的生產技術水平上,規模化生產,這是秦國強大的一個原因。

作爲秦始皇隨葬車隊中的一員,銅車馬以其高度的寫實,爲我們還原了秦始皇御用車隊的真實情狀。兩千多年前被稱爲“萬乘之國”的秦國,正是擁有這樣強大的戰車和戰無不勝的軍隊,才完成了大一統的霸業。秦始皇相信即使在死後,他也將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於是將自己最強大的軍隊和龐大的車隊一同帶到地下。

 

秦始皇最後的陪伴者揭開秦朝一統霸業的祕密 第3張
 

網絡配圖

   如今,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遊人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追尋歷史的腳步。兩千年的歲月似乎並沒有在銅車馬身上留下絲毫的印記,它是如此的鮮活和生動,靜靜的注視它,彷彿能感受到馬匹肌肉飽滿的胸膛裏蘊含的無窮力量,和馭手的目光中那千年不變的堅定。

在中國歷史上,秦文化是獨一無二的,崇尚武力、滿懷開拓和進取精神的秦人,用他們的智慧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精美絕倫的銅車馬不但代表着秦代高超的藝術和科學成就,也爲兩千年後的我們揭開了秦王朝軍事強大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