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是霸主之位 最後爲何到了秦始皇才統一天下

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是霸主之位 最後爲何到了秦始皇才統一天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秦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秦王掃六合”是何等雄風,但在秦始皇之前,其實秦國要強行統一六國也不是做不到。

因爲經過長平之戰後,鄰近秦國的三晉(韓、趙、魏)已經難以抵擋秦軍,當三晉被秦國蠶食,秦昭襄王等幾代秦王要消滅六國,也就並非難事。

因而長平之戰過後,基本奠定了秦國的霸主之位,無論內政、外交、軍隊,六國都不如秦國,可是爲何等到秦始皇時期才統一?

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是霸主之位 最後爲何到了秦始皇才統一天下

01、“商鞅變法”強國力,“遠交近攻”取天下

雖說長平之戰的勝利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標誌性戰爭,但溯及根源,則更是著名的“商鞅變法”所創造的功績,由於商鞅變法的成功,秦國國力大大增強,無論經濟、法律、兵制都取得歷史性突破,讓秦國真正成爲實力強大的國家,並建立強大的軍隊,這都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條件。

繼商鞅之後,秦國雖然國力強大,但還沒有統一天下的思路,只停留於春秋霸主的思維,而突破侷限的關鍵就是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

範睢的“遠交近攻”真正爲秦國統一天下確立了指導思想,從全局上謀劃了秦國的長遠戰略,也是奪取天下的重要思想突破。

這也決定了秦國在用兵上優先攻擊韓、趙、魏,外交上拉攏齊、楚、燕,並以張儀的連橫之策分化各國關係,拉攏權臣以瓦解內部,破壞合縱。

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是霸主之位 最後爲何到了秦始皇才統一天下 第2張

02、長平血戰的結果,決定虎狼之師將橫行戰國

三晉與秦國相接,秦昭襄王採取了範睢“遠交近攻”的策略,先攻魏,再攻韓,期間韓國、魏國都已逐漸衰落,唯有趙國是三晉中乃至戰國後期最有實力抗衡秦國的國家。

起初秦國還不打算攻打趙國,只是上黨事件讓秦國咽不下氣,兩國在爭奪韓國的上黨時,爆發了秦趙之間決定成敗的長平之戰,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史記·秦本紀》: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此戰兩國都動用了全部家當決戰,趙國出動了45萬大軍,秦國動用了60萬大軍,即參戰軍隊達到100萬以上,這在古代是絕無僅有的。

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是霸主之位 最後爲何到了秦始皇才統一天下 第3張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爲上將軍。而王齕爲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由於趙國在中途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了廉頗,又碰巧秦國暗地將統帥換成殺神白起,結果就是導致40萬趙卒被白起坑殺。在人口緊缺的戰國時期,趙國受到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可謂家家戶戶都掛白。

當然,有人說秦國雖然打贏了長平之戰,但是國力消耗嚴重,資源銳減,兵力損失嚴重,這確實沒錯。但相比趙國,那差距就大了,因爲秦國死亡人數是很多,但起碼大多是傷兵,而且戰爭獲勝也掠奪了不少趙國的資源作爲補充,那恢復元氣的時間肯定比趙國短。

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是霸主之位 最後爲何到了秦始皇才統一天下 第4張

《史記·趙世家》: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

也因此,秦國的實力遠超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就三晉而言,沒有一家能抵抗秦國,除非能齊心協力,否則一國被突破,就無力迴天了。

可惜三晉在秦國的外交政策下,只得受到擺佈。另外,遠方的齊國由於君主無能,而且遠離秦國,已經無心參與征戰,燕國國力相對較弱,有心無力。

唯有國土遼闊的楚國有一定實力,但在不斷被秦國打敗下和外交分化下,也是苟延殘喘,因而在長平之戰後,秦國是具備逐步統一天下的能力的。

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是霸主之位 最後爲何到了秦始皇才統一天下 第5張

03、看似統一已勢在必行,但實際還存在大量問題

如日中天的秦國,要統一天下難嗎?不難,因爲韓、趙、魏作爲秦國的近鄰,韓、魏已被打怕,而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軍力就無法與秦國匹敵。

齊、燕、楚則在秦國遠交的策略下,一直無法下決心團結抗秦,當三晉被秦國蠶食,整個戰國的結局也就可見了,這樣一來,秦國統一也就是時間問題。

可秦昭襄王等幾任秦王怎麼就沒有迅速動兵統一六國?這幾任秦王都是英主,他們不是沒有考慮的,只是客觀因素太多了。

一是秦國損失不小。秦國雖然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但國力也受到巨大損失,需要一段時間恢復,畢竟,秦國傷亡也是近20萬人啊。

二是內部矛盾嚴重。剛坑殺40萬趙卒的武安君白起力主趁火打劫,在趙國衰弱時直取邯鄲,滅掉趙國。可惜範睢與白起不和,在政治鬥爭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過後秦國也爆發了權力鬥爭,導致內部不穩定。

《資治通鑑》:秦昭王與應侯羣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是霸主之位 最後爲何到了秦始皇才統一天下 第6張

三是六國軍隊抵抗心強。因爲白起的多次坑殺降軍,特別是在長平坑殺40萬趙卒,六國軍民都認爲投降會被秦軍坑殺,那還不如拼死抵抗,因而秦軍進攻也有更大阻力。

四是未收民心。當時的秦國在六國人民的內心是什麼?是虎狼。被虎狼之秦統治,日子能好過嗎?而且在他們心中,都沒有背棄自己的國家,反而對秦國都有深仇大恨,怎麼能夠在短時間內接受秦國?這人心所向也是政權迭代的關鍵。

五是不斷索取更有益。在秦國的強勢壓迫下,六國不斷的進獻財物,不斷地割地,這對於秦國而言是有直接的利益,而這些也會大力削弱各國的自身力量,在未來的統一會減少很多阻力。

六是秦國沒有有效的治理手段。在慢慢接受土地進獻,一點點蠶食六國城池,這對於秦國還能夠有效治理,但是若快速消滅六國,秦國是要分封還是要派官員去統治,這在那個時候也是個頭疼問題,因爲六國是得滅,可是那麼遼闊的土地和各國的大量人民,要治理好可不容易。

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是霸主之位 最後爲何到了秦始皇才統一天下 第7張

結語

長平之戰後,秦國終於成功削弱了勁敵趙國,從而確定了戰國由秦國統一的形勢,使多年的中華內亂有結束的趨勢,但因爲諸多因素,導致長平之戰後的幾任秦王都沒統一天下,不得不等到秦始皇時期才統一。

而長平之戰的損失、內部矛盾這些問題都只是階段性和表面的,沒能儘快統一的關鍵因素是民心向背和治理手段,畢竟六國臣民對自己的國家還是有愛國情懷的,而且秦國的虎狼之名已經遠播,都不願意歸屬秦國。

何況秦國沒有足夠的幹部隊伍去治理六國的土地,這些纔是主要問題,或許後面秦始皇統一的也不是時候,才導致秦國統一天下沒有多少年就迅速滅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