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探索明朝漢王朱高煦的造反之路,他爲什麼會失敗?

探索明朝漢王朱高煦的造反之路,他爲什麼會失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漢王朱高煦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前言: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當朝太師、英國公張輔府邸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漢王朱高煦的親信枚青。仁宗皇帝朱高熾駕崩剛滿一年,這位當年奪嫡的關鍵人物爲何突然派人找上自己,張輔不禁心下犯起嘀咕。

早在在靖難之時,漢王和張輔的父親張玉之間就是同志加戰友的關係。張玉戰死之後,朱高煦和張輔之間依然革命友誼深厚。但今時不同往日,當年威名赫赫的二郡王朱高煦,已經默默無聞地在山東樂安州蟄伏了近十年。而當年的無名之輩張輔,已經是三公之首的太師,靠着收復安南的功勞獲封世襲英國公。

現在枚青突然進京約張輔爲內因,漢王未免過於高看他和這位英國公之間的情誼了。張輔當即將枚青關押起來,第二天就將此事彙報給了當朝皇帝朱瞻基。此時山東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所屬府州縣及真定等衛告變的奏章如雪片般飛入大內,皇帝下決心討伐漢王。爲了撇清自己,張輔請求率兵兩萬去樂安州將漢王擒來。不過不想重蹈當年建文帝朱允炆覆轍的宣德皇帝,還是決意親征。

命太師、英國公張輔曰:"今朕親督師,一切機務,卿其相朕。" 輔對曰:"高煦徒懷不臣之心,而素怯懦,且今所擁悉非有謀能戰之人。願假臣二萬卒,保爲陛下擒之,不足仰煩至尊。" 上曰:"朕任卿一人,足以擒賊。但新即位,小人尚有懷二心者,亦當有以懾服之,朕行決矣。"—《明宣宗實錄卷二十》

當年皇太孫朱允炆五月登基,皇叔朱棣次年七月起兵。現在朱瞻基去年六月登基,皇叔朱高煦有樣學樣,在今年八月起兵。都說漢王最像太宗文皇帝,朱高煦連造反也要學個十足。可是漢王當年如此驍勇善戰,又將謀反一事謀劃多年,爲何起兵僅僅一月之間就被迅速平定了呢?

探索明朝漢王朱高煦的造反之路,他爲什麼會失敗?

相比朱棣,朱高煦的先天不足

朱棣作爲燕王的履歷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的時候被冊爲燕王,封國北平(今北京)。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開國第一武臣、魏國公徐達的長女被冊爲燕王妃。洪武十三年(公元1379年)三月,燕王夫婦帶着不到兩歲的大胖小子朱高熾啓程前往北平。而他的岳父徐達,就在北平等着女婿就藩。

此後徐達只在每年的十月回南京過冬,次年正旦節過後再次返回北平。可以說朱棣的軍事才能,是老岳父手把手一點一點帶起來的。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徐達去世,享年54歲。徐達死後,鎮守北平的重任就交到了燕王朱棣一個人的肩上。

及今上開國北平,命達練兵鎮守。達於今上爲後父,恩遇甚厚。每朝見,愈恭謹謙下,應對舉止,不敢毫髮失禮。今上每敕諭將士,必以達爲訓。—《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一》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在邊境作亂,31歲燕王朱棣第一次親率大軍出征。爲了保證安全,朱元璋爲兒子配備了潁國公傅友德作爲副手。此次北伐,明軍兵鋒直指迤都(迤都在元朝名爲益圖,爲大漠南北交通要地,在今蒙古國蘇赫巴託省達裏幹嘎南),咬住、乃兒不花等束手就擒。

在此後的歲月中,除了燕王護衛燕山三護衛以外,北平屬衛將校也一併受燕王節制。洪武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朱棣所屬的燕山三護衛官軍兩次奉命對兩面三刀的朵顏三衛進行討伐。洪武二十八年,燕山護衛官軍再次奉命北上搜捕女真野人,後來的燕軍大將張玉也參與了本次軍事行動。洪武三十年,朱棣又和三哥晉王朱棡一起統兵大舉出塞。

自洪武十三年就藩,到建文元年舉兵,朱棣在北平城經營近20年。燕王本人接受開國第一名將多年栽培之後,又屢次統帥大軍出征,實戰經驗豐富。燕山三護衛官兵打過北元,打過朵顏三衛,打過遼東女真,其戰鬥經驗之豐富,連普通邊軍都無法與之相比。而且作爲北平明軍的最高統帥,當時北平都司各衛所的將領大多曾在燕王麾下效力,朱棣在他們心中的威信極高。

朱高煦作爲漢王的履歷朱高煦是朱棣次子,生於洪武十三年十二月,可謂生於北平,長於北平。洪武年間被封爲高陽王,曾隨大哥燕王世子朱高熾一起在南京學習。朱高煦在靖難戰爭中的功勞雖然被宣德朝史官在《明太宗實錄》中大量抹除,但清朝修纂的《明史》還是給了他一個比較公正的評價。

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爲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爲功者,高煦力爲多。—《明史卷一百十八·列傳第六》

探索明朝漢王朱高煦的造反之路,他爲什麼會失敗? 第2張

但是相比其父朱棣,朱高煦有着非常明顯的短板。

其一:朱高煦沒有接受過軍中名將的系統性培養,他在靖難戰爭中的功勞大多來自於其天生的勇武。而燕軍中的大將大都出身中下級武官,他們對朱高煦在戰略上的提高是不足的。其二:自從永樂二年重返南京被封爲漢王之後,朱高煦再也沒有領兵打過仗。二十年的富貴生活,不但令他戰場嗅覺退化,也讓他和新一代的軍中勢力缺乏聯繫。其三:朱棣原本將大寧前衛、濟州衛和天策衛作爲漢府三護衛,但永樂十四年的時候以"陰蓄異志"的理由,只保留了漢王府青州中護衛。人數既少,也從未經歷過實戰。其四:北平城方圓廣闊,城牆高厚,利於固守。而樂安州彈丸之地,根本無法像北平那樣據城堅守。從以上幾點來看,漢王和他父親朱棣相比可謂是先天不足,他的造反之路從一開始便坎坷無比。

外援內援的差距朱棣在建文元年七月起兵之後,龍虎衛千戶陳珪、密雲衛指揮僉事鄭亨、濟陽衛指揮僉事徐忠、通州衛指揮僉事房勝、永平衛指揮僉事趙彝、濟川衛指揮僉事李彬等紛紛率部投奔燕王。這些人你明知燕王和朝廷之間衆寡懸殊,卻依然選擇義無反顧地跟着朱棣,可見這位燕王殿下在軍中的威信。

此後朱棣苦於兵力不足,於建文元年十月孤注一擲,率領精銳主力北上偷襲大寧,意圖將弟弟寧王朱權手下的護衛官軍收爲己有。而官軍主將曹國公李景隆則乘機圍攻北平,就在人心惶惶的時候,燕王妃徐氏和世子朱高熾挺身而出,硬生生地在北平堅守了近一個月,爲朱棣回援贏得了金子一般的時間。

探索明朝漢王朱高煦的造反之路,他爲什麼會失敗? 第3張

而朱高煦在起兵之後,此前跟他約定舉城響應的山東都指揮使靳榮、天津衛鎮守都督僉事孫勝、山西都指揮張傑、青州左衛指揮史誠、河間衛鎮撫溫英、德州衛指揮鄭興等人,卻無一真正起兵。

朱高煦的親弟弟,封國在河南彰德府的趙王朱高燧,其原本的常山三護衛也是狠角色。但洪熙元年的時候趙王放棄了兩護衛,領着大哥給的十二萬石的糧食高高興興就藩,漢王環顧四周,沒有一位親王有當年寧王的實力。而漢王的王妃韋氏,和將門虎女的仁孝文皇后比起來簡直是天差地別。漢王世子朱瞻坦,顯然也無法和他的伯父朱高熾相提並論。

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漢王既不能找到強大的外援,老婆兒子和自己的老媽大哥比起來又差得遠,漢王的造反之路勝算早已不足五成。

可怕的"好聖孫"

朱允炆和朱瞻基之間的差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突然去世。明太祖朱元璋在萬般無奈之下,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爲皇太孫。爲了朱允炆能順利接班,朱元璋被迫剪除了原本留給太子的武將班底,包括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涼國公藍玉在內的開國勳貴幾乎被一掃而空。

朱元璋爲皇太孫解決了武將亂政的潛在威脅,軍事上本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承擔起保衛帝國的重任。但是此時圍繞在皇太孫朱允炆身邊的,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團。這些人爲了自己的財富,極端仇視朱元璋開疆拓土的政策。他們潛移默化地不斷引導皇太孫,讓他認爲他的那些叔父們纔是朝廷的最大敵人。朱允登基之後拔高文官、清洗宗室的政策,又讓他走到了皇室宗親和武將勳貴的集體對立面。

探索明朝漢王朱高煦的造反之路,他爲什麼會失敗? 第4張

和朱允炆不同,朱瞻基自出生以後就深受其祖父朱棣的重視。考慮到太子朱高熾向來身體不好,朱棣在永樂九年的時候就冊封朱瞻基爲皇太孫,從法統上確立其第三代領導人的地位。永樂十二年朱棣第二次親征漠北,皇太孫朱瞻基隨行。這一趟五個月的征程,朱棣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軍事才能向孫兒傾囊傳授,這一點是朱允炆遠遠無法相比的。

(永樂十二年三月)庚寅,車駕發北京,皇太孫從行。先是,上謂侍臣曰:"朕長孫聰明英銳,勇智過人。今肅清沙漠,令侍行,俾知用兵出奇之法。亦使躬歷行陣,見將士之勞苦,知征伐之不易。"—《明太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九》

北征回來之後,朱棣對孫兒極爲滿意,下旨設府軍前衛親軍指揮使司,簡稱皇太孫親軍。按照明朝的軍衛制度,衛指揮使司設指揮使一人、指揮同知二人、指揮僉事四人。而這支皇太孫親軍的規模是普通軍衛的五倍,共有25個千戶所,指揮使五員,指揮同知十員,指揮僉事二十員。更關鍵的是,府軍前衛親軍指揮使司是由天下各衛所的幼軍組成,這些人日後都要回本衛所襲職。他們現在效忠皇太孫,將來效忠皇帝,可謂是一脈相承,水到渠成。朱棣爲了太孫,早早便已在軍中爲他打好了伏筆,這一點又是朱允炆難以相及的。

手段老辣的宣德帝當年朱棣起兵靖難,打的旗號是"朝無正臣",指責皇帝變亂祖制。事實上朱允炆上臺之後,先是把文官的最高品級由正二品升到正一品。再又一口氣擼掉了周王、齊王、代王、岷王四位親王,逼死了湘王。建文帝的所作所爲,確確實實是變亂太祖舊制。宗室親王人人自危,武將勳貴個個不滿。在這種背景下,宗室也好,勳貴也罷,最終必然會有人起兵對抗朝廷。

而朱瞻基在繼位之後,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維護宗室元老和文臣武將之間的關係平衡。因此漢王雖然也學着朱棣稱朝廷變亂洪武、永樂祖制,但對宗室和羣臣心理上造成的衝擊,和朱棣當年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是月丁卯,高煦遣百戶陳剛齎奏言仁宗皇帝不當違洪武、永樂舊制,與文臣誥敕、封贈。謂上不當修理南巡席殿等事,爲朝廷過。遂斥二、三大臣爲奸臣,而指夏原吉爲首,並索誅之。末爲危語,以撼朝廷。—《明宣宗實錄卷二十》

探索明朝漢王朱高煦的造反之路,他爲什麼會失敗? 第5張

同時朱瞻基八月初一日在收到漢王謀反的消息之後,立刻在最短時間內做出了一系列及時的應對,將朱高煦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鎮守大同的武安侯鄭亨、鎮守永平的遂安伯陳英被調回北京留守。

指揮黃讓、內官譚順被緊急派往淮安,協助平江伯陳瑄鎮守兩淮,防備漢王奔襲南京。

京師各衛扈從並留守官軍當年八月至十二月工資,全額預支。

留定國公徐景昌(仁孝文皇后之侄,朱瞻基表舅)、彭城伯張昹(皇太后之兄,朱瞻基舅父)專守皇城。安鄉伯張安、廣寧伯劉湍、忻城伯趙榮、建平伯高遠分守京城門。廣平侯袁容(朱棣女婿,朱瞻基姑父)負責夜巡京城各門。

八月十日大軍從京城出發,十天後即抵達樂安,此時的朱高煦尚未做好迎戰準備,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漢王是"被迫營業"?從朱瞻基收到消息之後十天之內就安排好京城防務,又過十天其親自率領的大軍就到了樂安城下來看,基本可以認定他對漢王謀反早就做足了充分的預案。反倒是漢王,他再怎麼久疏戰陣,當年朱棣起兵後是怎麼打的,朱高煦不應該忘個一乾二淨吧?

朱棣佔領北平之後,立刻對北平附近的官軍主力主動出擊並在最短時間內將其消滅,避免了腹背受敵的困境。而朱高煦至始至終困守樂安,坐視濟南、青州、德州等地和自己早有勾結的軍事主官紛紛落馬而不爲所動。

從當時的局勢分析,把戰局攪得越亂,叛亂時間拖得越長,對朱高煦越有利。他老爹朱棣敢於北上大寧,將北平幾乎一座空城扔給李景隆。漢王的勇氣去了哪裏?他爲何不敢讓世子守樂安,自己率軍向西進入河南境內,找弟弟趙王以及堂弟汝南王相助呢?一旦河南局面一亂,相信坐擁三護衛,鎮守太原的晉王絕不會坐視不理。山西、河南、山東要是戰火連成一片,御駕親征的朱瞻基可就陷入無比尷尬的境地了。

但是朱高煦什麼都沒做,在大侄子到了樂安之後竟然直接就投降了。如果漢王真心想謀反,那他的所作所爲愧對他靖難名將的榮耀。如果漢王其實並不想謀反呢?他所謂的"指斥乘輿"只是後世史官強加的罪名呢?

結語:漢王的這次作亂,充滿了戲劇性和荒誕感。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漢王本人的軍事素養、手下軍隊的人數質量、在軍中的威信人望都和其父朱棣相差甚遠。外部力量上,有希望給予外力援助的親弟弟趙王,又和當年的寧王不可同日而語。內部挖潛上,要說王妃韋氏、世子朱瞻坦比當年的燕王妃和燕王世子強,漢王自己都不會相信。

而他的對手朱瞻基,無論是執政經驗、政治手腕、軍事能力、軍中實力,都遠非當年的朱允炆可比。此消彼長之下,我相信漢王本人也是深知謀反無望的。筆者只能懷疑朱高煦的這次所謂謀反,根本就是朱瞻基自導自演的一場大戲,目的就是將二叔這個不穩定因素徹底消滅。只是苦了漢王如此多的子嗣,跟着自己父親一起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