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作爲藏書家的劉德有哪些成就?他對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爲嚴謹

作爲藏書家的劉德有哪些成就?他對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爲嚴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德,西漢宗室、藏書家,漢景帝劉啓第二子,廢太子劉榮同母弟,母爲慄姬。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劉德以皇子身份受封河間王,爲王二十六載,始終沒有被捲入政治漩渦,而是將其畢生精力投入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對古文化寶貴遺產的保存和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今留傳後世的影響很大的《毛詩》和《左傳》,應是劉德之功績。晚年受到漢武帝猜疑,憂悒成疾。元光五年(前130年)病逝,諡號爲獻。

主要成就

整理古籍

爲了整理這些古籍,劉德親自組織並參與工程。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爲博士、王定爲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劉德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爲嚴謹,對所得殘缺不全、 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組織羣儒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理成冊。

據傳,《毛詩》最早作者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子夏作詩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李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孫卿子,孫卿子授魯人毛亨,毛亨授趙國毛萇(號稱小毛公),毛萇被劉德招爲博士,《詩》遂爲劉德所得。爲與當時流傳的《齊詩》、《魯詩》、《韓詩》相區別,毛萇所傳之《詩》冠以 "毛字",謂之《毛詩》。齊、魯、韓三詩早已失傳,只有經過劉德不懈的努力研究整理過的《毛詩》長時間在世界上流傳,使《毛詩》成爲我國註解《詩經》的專著。《左傳》相傳爲春秋時左丘明所著,是我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著作。

作爲藏書家的劉德有哪些成就?他對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爲嚴謹

漢朝初年,"北平侯張益及長沙王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等皆修寫《春秋左氏傳》",賈誼將《左傳》授予趙國人貫長卿,人稱之爲貫公,被劉德招爲博士,隨將《左傳》系統加工整理、校實解釋,才成爲今古名篇。

經過艱苦的校勘著作而整理出大批的正本書籍,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麼多書籍獻於朝廷,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並在 "三雍宮"召見,還詢問有關儒學的30多個問題,劉德當場對答如流,論之有據。當時,各諸侯王和重臣們也有獻書獻策者,但多是一些雜家所論,沒什麼參考和收藏價值,唯劉德所獻之書,才稱得上真正的儒家經典,多是 "精品" 。因此,漢武帝對這位同父異母的哥哥十分器重,多次親自把盞欽命賜酒,並賜金帛獎賞,一時之間劉德賢名傳遍天下。

劉德所聚集之諸儒士中不乏對儒家經典研究頗深的大學者,毛萇和貫公爲其中之佼佼者。明張岱《夜航船·文學部·詩經傳》:“卜商始序《詩》,轅固作傳爲《齊詩》,申公作訓詁爲《魯詩》,浮丘伯授。毛萇作故訓爲《毛詩》,毛亨授。”毛萇先從毛亨學習《詩訓詁傳》,後被立爲河間國博士,河間王劉德爲之建築君子館。毛亨所論《詩》傳自孔子學生子夏,最合古意。明張岱《夜航船·文學部·毛詩》:“荀卿授漢人魯國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以(毛)亨爲大毛公,(毛)萇爲小毛公,以二公所傳,故名《毛詩》。”《魯詩》亡於西晉、《齊詩》亡於曹魏,《韓詩》亡於北宋,惟獨《毛詩》,由於獻王劉德建君子館作爲毛萇傳經之所,向天下學士廣爲傳講,得以流傳下來,滋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士。清端木國瑚有詩:“禮士賢王漢古風,昔人已往今人老。傳《詩》博士毛公里,築館猶聞說君子。”

貫公先從賈誼學《左傳》,後被立爲河間國博士。其所傳《左傳》遞相傳續,直至西漢末年學者劉歆。清張穆《漢河間獻王君子館專歌爲仙露同年賦》詩有句:“漢興蕩除挾書律,如日杲杲生於東。三輔邸舍廓有容,碔砆金玉錯其中。坦坦大河壖,神禹廝二渠。獻王築館河之瀕,實說神樂孰《詩》《書》。蒲輪朅來嘔咦水,河北諸儒爲王起。蘭陵客死緒示棼,毛貫諸公盡君子。君子幾凋零,王功在六經。”毛指毛萇,貫指貫公。“蕩除挾書律”,指漢惠帝劉盈廢黜秦代禁止民傢俬家藏書之嚴苛法律。《漢書·惠帝紀》:“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唐顏師古注引張晏曰:“秦律敢有挾書者族。”

作爲藏書家的劉德有哪些成就?他對整理古籍的態度極爲嚴謹 第2張

漢武帝劉徹建元五年(前136年),朝廷設《易》、《書》、《詩》、《禮》、《春秋》五經博士。京師設立太學,由五經博士任教師。博士教授弟子的經書,均用漢朝通行之隸書書寫,故稱“今文經”。董仲舒是今文經學的創始人,把《易經》陰陽五行學說加以引申、發揮,提出儒學“天人感應”理論和“三綱五常”道德規範。這些理論在當時有利於維護國家大一統的局面和社會的穩定,部分學說受到漢武帝的支持,朝廷於是確立尊儒重書之國策,這對於一心想要振復儒學的河間王劉德來說鼓舞極大。

劉德滿懷信心地帶上河間國內的儒學研究成果,奔赴長安,進獻朝廷。據《史記》記載,劉德來朝時間在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6)冬十月,武帝在三雍宮召見劉德,向他問策。《史記·五宗世家》裴駰集解引《漢名臣奏》:“河間獻王經術通明,積德累行,天下雄俊衆儒皆歸之。孝武帝時,獻王朝,被服造次必於仁義。(漢武帝)問以五策,獻王輒對無窮。”河間獻王劉德在京師長安期間,還和一些儒臣進行過儒學討論。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對》即記載有與劉德的對話,並涉及《孝經》,而《孝經》也是劉德所收集上來的佚書之一。宋末元初著名學者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志》轉引宋代陳振孫曰:“世傳秦火之後,河間人顏芝得《孝經》藏之,以獻河間王。”

《隋書·經籍志》記載:漢初,河間獻王劉德好古愛學、收集餘燼,得而獻之《士禮經》,合五十六篇,並記威儀之事。又得《司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陰陽之記》,並無敢於傳論之學者。《周官》蓋周公所制官政之法,李氏得《周官》進獻於河間獻王,獨闕《冬官》一篇。河間獻王購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記》以補其處,合成《周官》六篇奏之。漢初,河間獻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時亦無傳之者。而又得《明堂陰陽之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漢代禮學家,字延君,世稱大戴)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爲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字次君,世稱小戴)又刪大戴之書,爲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明張岱《夜航船·文學部·樂記》:“漢文帝始得竇公所獻周公《大司樂》章,河間獻王與毛生採作《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