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能收復河西之地,張議潮是如何做到的?

唐朝能收復河西之地,張議潮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張議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逐漸衰微,尤其是中央朝廷逐漸式微。於是吐蕃趁唐朝國勢衰微之際,率兵攻略河西諸州,而唐朝此時已經是鞭長莫及。世居沙州的張議潮,散盡家財、建歸義軍,起兵先後收復瓜州、沙州、涼州等地,驅逐吐蕃,開拓疆土四千餘里,使河西之地重歸大唐版圖,堪稱壯舉。

吐蕃內憂外困,張議潮悍然起兵

安史之亂使得大唐瞬間由盛轉衰,國勢逐漸衰微,吐蕃趁亂進兵河西,先後攻佔河西、隴右諸州,張議潮家族世居的沙州(今甘肅敦煌)同樣於建中二年(781年)被吐蕃攻陷。

世居沙洲的張氏,乃是當地首屈一指的豪門首富,在當地擁有極大的權勢。然而吐蕃進佔沙州之後,張氏同樣要忍受吐蕃貴族的蹂躪。張議潮自幼便對吐蕃的殘暴統治耳濡目染,因而自幼便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長大後更是利用家產祕密招募、訓練義軍,收留因起義而被吐蕃鎮壓的流亡者,暗中積蓄力量,立志驅逐吐蕃,光復河西諸州。

唐朝能收復河西之地,張議潮是如何做到的?

與此同時,吐蕃雖然佔領了河西諸州,但因他們不善管理,不僅使得河西諸州逐漸凋敝,甚至連他們自身也陷入了危及當中。在李泌的謀劃下,吐蕃此時已經陷入了四面爲敵的境地當中,回鶻汗國和阿拉伯帝國在西域不同地方對吐蕃展開進攻,而唐朝也與南詔聯手在四川方向不斷向吐蕃發動反攻。

同時,朝廷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之後,眼見吐蕃逐漸衰微,因此也有了重新收復河湟地區的念頭。會昌四年(844年)三月,“朝廷以回鶻衰微,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開始謀劃收復河西地區。而在大中元年(847年)五月,河東節度使王宰率軍於鹽州大敗吐蕃軍,次年12月,鳳翔節度使崔珙又一舉收復了原州(今寧夏固原)、石門等六關和威州(今寧夏中衛)、扶州(今甘肅文縣)。

吐蕃的內憂外困,使得張議潮看到了驅逐吐蕃的希望,於是在大中二年(848年),率衆在沙州發動起義。在城中唐人的紛紛響應之下,吐蕃軍倉促迎戰之下抵擋不住,只得退出沙州。之後吐蕃從周邊調集兵力圍困沙州,張議潮則“啓武侯之八陣,縱燒牛之策”,攻破吐蕃圍困,與之決一死戰,歷經一番苦戰之後,起義軍終在沙州艱難站穩腳跟。

吐蕃的瘋狂報復,張議潮連戰連勝

幾乎在張議潮發動起義的同時,吐蕃原洛門川討擊使尚恐熱亦發動叛亂,奪取吐蕃大權,自稱宰相,之後又與吐蕃鄯州節度使尚婢婢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這給了張議潮難得的喘息之機。

不過,尚恐熱在逐步控制吐蕃大權之後,立即便對河西走廊展開了瘋狂的報復,他“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爲戲,焚其室廬,五千裏間,赤地殆盡”,然而他的報復並未令河西諸州百姓產生恐懼,反而更加激起了大家的反抗之心。

張議潮自然也料到了吐蕃的瘋狂報復,因而在佔領沙州之後,一方面秣兵歷馬,另一方面連忙派出十路信使,向長安傳達沙州恢復的訊息,意圖與朝廷內外夾擊,光復河西。然而由於沙州到長安不僅路途遙遠,且途中大部分都是沙漠地區,更是處在吐蕃的控制之下。因此,張議潮所派出的十支隊伍,其中九支全部葬送在了這遙遠的路途當中,僅有敦煌高僧悟真所率領的一支信使,歷經兩年的跋涉最終到達了長安。時隔兩年,朝廷顯然已經無法給與張議潮足夠的支持。

唐朝能收復河西之地,張議潮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張

不過張議潮並未將希望全部寄託在信使身上,他利用吐蕃內部爭權奪利,無暇顧及河西的機會,一方面整頓軍馬、恢復生產,另一方面則以沙州爲根基,率軍東征西討,在各地百姓的支持下,迅速攻克了周邊諸多城市,在派往長安的信使回來之前,張議潮便已經率部攻克了肅州、甘州、伊州等地。

張議潮連戰連捷,終使河西克復

張議潮的義舉雖然令朝廷大爲振奮,但因中間隔着吐蕃,朝廷無法給與其更多的支持,只能給與其精神上的支持。但即使如此,朝廷傳來的讚揚和褒獎,仍然在河西這片大地上激起了滔天大浪,畢竟他們已經有近百年沒有朝廷的任何消息了,這對張議潮的義軍和當地百姓來說無異於一劑興奮劑。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張議潮率軍開始對吐蕃展開大規模軍事攻勢,吐蕃在河西的腐朽統治頓時土崩瓦解,往往義軍一到,吐蕃軍隊便望風而逃。到八月之時,張議潮便已經收復了整個河西走廊中除涼州以外的所有州縣,河西至此重歸大唐版圖當中。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張議潮再度派出信使向朝廷告捷,並帶去了河西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一州的圖集。而爲了向朝廷表示衷心,張議潮的兄長張議潭成爲了這支信使的領隊,並就此留在長安爲質。

11月,接到張議潮捷報的朝廷立即對其進行了表彰,下詔於沙州建立歸義軍,統領瓜沙十一州,同時任命張議潮爲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管內觀察處置,加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食邑2000戶,實授300戶。拜李明達爲河西節度衙兼監察御史,拜李明振爲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授吳安正爲武衛有差。而作爲人質留在長安的張議潮兄長張議潭則被授爲金吾衛大將軍。

唐朝能收復河西之地,張議潮是如何做到的? 第3張

鹹通二年(公元861年),歷經三年血戰,張議潮統率的歸義軍終於攻克了吐蕃在河西的最後一個據點涼州。

之後數年,張議潮又以瓜州、沙州爲根基,再度四面出擊,一面抵禦吐谷渾、回鶻的進攻,另一面則不斷擴大戰果,鞏固河西的統治,河西地區徹底得以克復,使“百年左衽,復爲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

鹹通八年(公元867年),在長安爲質的張議潭去世,張議潮於是將河西職務交給了已經長大成人的張淮深(其兄張議潭之子),而自己則以69歲的高齡親往長安爲質。唐王朝爲了獎勵其功績,在其入朝之後,授予其右神武統軍,晉官司徒,職列金吾,並賜給田地宅第。

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八月張議潮卒於長安,享年74 歲。

張議潮以一顆愛國赤誠之心,戰勝千難險阻,收復淪陷國土,迴歸祖國,乃是名副其實的偉大民族英雄,當可謂“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四方獷悍,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