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三藩之亂指的是哪幾個人?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歷史上的三藩之亂指的是哪幾個人?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平定三藩之亂是發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響重大的事件。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從時間上來看,三藩之亂開始於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到了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對於清朝朝廷來說,平定三藩之亂,意味着其真正實現了對於天下的掌控,這也爲之後的康乾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於三藩之亂中的三個藩王,在結局上則各不相同。那麼,問題來了,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中,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結局分別如何呢?

首先,就吳三桂來說,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爲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吳三桂在衡陽病逝。由此,對於吳三桂來說,是病逝的結局,雖然病逝的原因,是因爲清朝大軍已經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但是,無論怎樣,吳三桂的結局,還是要比被敵人斬殺要強很多;

歷史上的三藩之亂指的是哪幾個人?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至於平南王尚可喜,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王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七十三歲。康熙皇帝賜諡曰敬。值得注意的是,尚可喜是被自己的兒子尚之信軟禁而死的,從結局上來看,尚可喜和吳三桂,只能說是半斤八兩了。不過,相對於靖南王耿精忠,吳三桂和尚可喜的結局,還是要說得過去的。

公元1682年,也即三藩之亂結束之後,康熙皇帝將耿精忠凌遲處死。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在三藩之亂的三位藩王中,耿精忠的結局,反而是悽慘的,這是爲什麼呢?對此,在筆者看來,耿精忠之所以被凌遲處死,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

一方面,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詔撤“三藩”,導致吳三桂起兵反清。對此,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響應。也即在三藩之亂中,耿精忠雖然不是首先造反的,但是,他立即響應吳三桂起兵的行爲,無疑是讓清朝康熙皇帝懷恨於心的。換而言之,在清朝朝廷看來,耿精忠在福州響應,殺福建總督範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顯然是在爲虎作倀和助紂爲孽。

和耿精忠相對應的是,平南王尚可喜沒有反清,反而與吳三桂等人火併,以此顯示出自己堅持效忠清朝朝廷的態度。雖然尚之信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把尚可喜軟禁起來,但是,至始自終,尚可喜都沒有參與吳三桂的造反行動。由此,尚可喜的鮮明對比,促使清朝朝廷對於耿精忠的背叛更加吃驚和憤怒。

歷史上的三藩之亂指的是哪幾個人?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第2張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軍進取江山,破仙霞關,入福建取浦城、建寧,克延平,抵水口。在大勢已去的背景下,耿精忠一開始是準備逃跑,而不是歸降清朝。只是因爲耿精忠的手下已經決定歸降清朝,無奈的耿精忠這才決定出城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歸降清朝之後,耿精忠依然存有謀逆之心,最終被部下告發。

最後,對此,清朝大臣納蘭明珠曾表示:精忠負恩謀反,罪浮於之信。也即耿精忠受到清朝的恩惠,依然選擇造反,其罪行是要大於尚之信的。因此,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皇帝下令將耿精忠及其心腹死黨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遲處死。綜上,耿精忠率先響應吳三桂,並且在歸降清朝後,又有謀反的意圖,這讓清朝康熙皇帝無法容忍,所以將其凌遲處死。

當然,在筆者看來,除此之外,康熙皇帝有意徹底清除三藩勢力,也是耿精忠結局悽慘的原因之一。在明知撤藩可能引起叛亂的背景下,康熙皇帝依然執意撤藩,已經顯示出他清除三藩勢力的堅定決心了。基於此,儘管耿精忠歸降了清朝,但是,爲了實現徹底清除三藩勢力的目標,康熙皇帝也很難會放過耿精忠。此外,至於耿精忠的家人,則沒有受到株連,比如耿精忠的兩個弟弟耿昭忠、耿聚忠,不僅善終,還獲得了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