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其他兩個藩王結局如何?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其他兩個藩王結局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康熙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根據《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由此,非常明顯是,康熙皇帝的撤藩決定,可以說是“三藩之亂”爆發的重要原因。在三藩中,實力最爲強大的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清朝朝廷。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雲南省城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那麼,問題來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除了吳三桂,另外兩個藩王結局如何?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其他兩個藩王結局如何?

首先,在“三藩之亂”中,耿精忠、尚之信率先歸降了清朝朝廷。在此背景下,吳三桂於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在歷史上,稱帝應該是勢力達到巔峯後纔有的舉動。但是,就吳三桂來說,其稱帝時,實際上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也即被康熙消滅,幾乎是時間上的早晚了。所以,吳三桂的稱帝之舉,根本無法扭轉其和清朝大軍之間的形勢。在稱帝后,吳三桂積鬱而死後,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由此,對於吳三桂來說,是病逝的。那麼,問題來了,對於耿精忠、尚之信這兩位藩王來說,最後是什麼下場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兩位藩王的下場,甚至要比吳三桂更加淒涼。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其他兩個藩王結局如何? 第2張

一方面,就耿精忠來說。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在吳三桂率先舉兵造反後,耿精忠在福州響應。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年少老成的康熙皇帝,面對三藩上採用了不同的策略。其中,針對耿精忠,康熙皇帝就採用了又打又拉的手段。一方面,康熙皇帝直接派兵進入今福建省一帶,下詔削去耿精忠的爵位。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又勸諭耿精忠改過自新,和吳三桂劃清界限。不過,耿精忠似乎是一心謀反,在此之後繼續和清軍作戰,將勢力擴大到今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其兵力更是超過了10萬人的規模。但是,由於“三藩”之間相互矛盾,清軍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軍大軍壓境,耿精忠無奈,率文武官員出城迎降。但是,耿精忠降清後尚蓄逆謀之心,被部下暗中告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亂徹底平息。在此背景下,對於反覆無常的耿精忠,康熙皇帝下令將其誅殺。另一方面,就尚可喜來說,和吳三桂、耿精忠不同,在三藩之亂爆發時,尚可喜堅持效忠清室,從而牽制了吳三桂、耿精忠的部分兵力,爲清朝大軍的反擊創造了有利條件。進一步來說,早在康熙決定撤藩之前,尚可喜就準備告老還鄉了,也即和歷史上用於急流勇退的大臣一樣,尚可喜不僅懂得進退,也不貪戀權位。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其他兩個藩王結局如何? 第3張

最後,但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發兵圍困其父府邸,響應吳三桂叛亂。也即尚可喜不想造反,沒想到他的兒子卻是狼子野心。在被兒子尚之信軟禁後,尚可喜欲懸樑自盡,被左右救起。同年十月,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73歲。在尚可喜病逝後,尚之信先是歸降了吳三桂,又反悔投靠了清朝。最終,尚之信又耍了小聰明,也即選擇保持中立,對清廷和吳三桂均持觀望態勢。不過,衆所周知,在大是大非面前,騎牆派肯定是不會有好結局的。不管是吳三桂直搗黃龍,還是康熙皇帝平定天下,都不會繼續容忍尚之信的。根據《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尚之信下旨逮問,隨即賜死。對此,你怎麼看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