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溫簡介:三國時期東吳重臣,被孫權拜爲議郎、選曹尚書

張溫簡介:三國時期東吳重臣,被孫權拜爲議郎、選曹尚書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這一歷史時期的名臣及將領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張溫(193年—230年),字惠恕,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少修節操,容貌奇偉。孫權召拜議郎、選曹尚書,徙太子太傅。

黃武三年(224),以輔義中郎將身份出使蜀漢,孫權原先害怕諸葛亮會有意留難張溫,但張溫不擔心。在呈上蜀漢朝廷的文書刻意稱頌蜀漢,以表明和解的誠意,重建兩國關係。他在蜀漢表現出色,得蜀漢朝廷重視。回東吳後不久,被調進豫章的軍隊,事業上再無進展。

孫權一方面介懷他出使蜀漢時稱頌蜀漢,又嫌他聲名太盛,恐怕張溫不會盡忠地由他任用。當時正好碰上暨豔事件,暨豔是張溫引薦的臣子,但他濫用職權,升遷評定等只看自己喜惡。事件被揭發後暨豔及同黨徐彪都自殺。孫權見此,於是以張溫與暨豔、徐彪等人多有來往而下罪張溫,後更將張溫發還到家鄉吳郡。將軍駱統曾上書爲張溫辯解,但孫權不理會。六年後,張溫病逝。

張溫簡介:三國時期東吳重臣,被孫權拜爲議郎、選曹尚書

人物生平

名聞州郡

張溫,字惠恕,吳郡吳縣人。他的父親張允,因輕視錢財重視賢士,聲名顯揚州郡,任孫權的東曹掾,隨後去世。張溫從小就修養節操,容貌奇異偉岸。孫權聽說,就詢問朝中大臣說:“張溫能與當今何人相比?”大司農劉基說:“可與全琮同等。”太常顧雍說:“劉基未詳細瞭解到張溫爲人。張溫當今無人可比。”孫權說:“如果是這樣,則張允就算沒有死!”於是徵召張溫請與之相見。

張溫談吐文雅對答如流,旁觀者傾慕,孫權爲之改容加禮。召對完畢出宮,張昭握着張溫的手說:“老夫把心意託付你,你應該明白。”於是孫權任命張溫爲議郎、選曹尚書,又遷爲太子太傅,很受信任重視。

出使蜀漢

黃武三年(224年),張溫三十二歲時,以輔義中郎將身份出使蜀國。孫權對他說:“您本不宜遠出,只是擔心諸葛亮不瞭解我所以與曹操往來的用意,故委屈您出行。如果山越禍患全部消除,我們便會對曹丕大舉進攻。作使者的道理,即接受命令但不接受言辭。”張溫回答說:“我在國內沒有作過親信大臣的謀劃,出行外交沒有獨自應對的才能,恐怕沒有張孟播揚國家聲譽的能力,又無子產闡述事理的功效。然而諸葛亮見識深徹,精於謀劃,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慮和屈伸權宜之計,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測諸葛亮之心,一定不會有什麼猜疑。”張溫到蜀國後,前往宮廷呈上表章說:“古代商高宗守喪卻使殷商國祚再次復興昌盛,周成王年幼卻使周朝德治天下太平,他們功勳普蓋天下,聲威振徹四海。如今陛下以聰明的資質,與古代聖賢等同,賢良大臣輔佐執掌政務,滿朝精英有如羣星璀燦,遠近人們仰望您的風采,無不歡欣前來依賴。吳國勤勉軍旅國力以安定江南之地,希望與有道之君一起統一天下,傾心協力同規共謀,有如河水絕無反顧。只因戰事頻頻猛烈,我們可供役使的軍力太少,故此只好忍受卑鄙之徒強加的恥辱。現特派下臣張溫疏通情況表達友情。陛下推崇禮義,不應以此爲恥而忽視我的請求。臣自遙遠的邊境,直到貴國首都之郊,頻頻蒙受貴國殊禮接待,恩詔不斷傳至,我受此榮耀感到惶懼,又感到意外的驚奇和不安。謹此奉獻我主致陛下信函一封。”蜀漢頗爲看重張溫的才幹。

孫權忌恨

回國不久,被派進豫章郡的部隊出征作戰,但他對軍功沒有追求。孫權既暗恨張溫讚賞蜀漢政治,又嫌忌他的聲名過於顯赫,百姓都爲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擔心他最終不能爲自己所用,就考慮用什麼方式來中傷他,正碰上暨豔事件發生,於是藉此機會找出張溫的岔子。

張溫簡介:三國時期東吳重臣,被孫權拜爲議郎、選曹尚書 第2張

張溫向來與暨豔、徐彪意見相合,常有書信來往,互相來往問候,於是又判張溫有罪。孫權將他軟禁在有關官署。當時無人敢爲其說話,只有駱統認爲張溫獲罪,其因在於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完全是小人讒言譭譽、君王缺乏明察的結果。他認爲暨豔被錄用,主要責任不在張溫。就算推薦有誤,張溫也不是第一個推薦暨的人。說張溫與暨豔朋黨作奸,無憑無據,僅以舉纔不當推定,實在說不過去。關於貽誤軍令,駱統也進行客觀解釋。認爲張溫一直奉公執行命令,軍馬沒有減少,戰場上沒有退卻,軍期也沒有延誤,完全盡心爲國,忠君效力,又何罪之有。對孫權指責張溫出使蜀國有辱本國,駱統認爲,爲國出使,盛讚他國的美好,只要自己沒有屈節,就不能說是有辱本國,而是正常的使節之行。蜀派鄧芝回訪,這是國與國之間友好的往來。

鄧芝的回拜,實際上是諸葛亮派鄧芝送張溫回國,是對吳國的尊重,不是張溫的私交行爲。此外,對於其它的罪名,駱統也一一抗辯。爲使孫權納諫,表明自己的無私和剛正,駱統最後表態:“我和張溫已多年沒有聯繫。張溫既不是我新近的朋友,也不是我對張溫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只不過是共事的同僚,都是君王的臣子。如果君王能細加辨析、覈實,什麼嫌疑都能解開。今天我爲張溫陳情抗辯,我也並不對自己抱有多大的指望。張溫已受坐獲罪,獨行在前;我也願受恥,罷官革職在後。”孫權最終還是沒有采納駱統的意見。

六年後,張溫因病去世。

歷史評價

孫權:“昔令召張溫,虛己待之,既至顯授,有過舊臣,何圖兇醜,專挾異心。”

駱統:“溫雖智非從橫,武非虓虎,然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文章之採,論議之辨,卓躒冠羣,煒曄曜世,世人未有及之者也。”

虞俊:“惠恕纔多智少,華而不實。”

諸葛亮:“其人於清濁太明,善惡太分。”

陳壽:“張溫才藻俊茂,而智防未備,用致艱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