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時期言官罵人之風盛行,最會罵人的大臣是誰?

明朝時期言官罵人之風盛行,最會罵人的大臣是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時期言官罵人之風盛行,最會罵人的大臣是誰?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立國之初,朱元璋大興廷杖,本爲震懾文官,沒想到言官罵人的風潮越演越烈。其實罵人並非言官的專屬技能,明代中葉出了一位堪稱“罵神”的人物,官越大他就罵得越狠,這人便是王瓊。

最先捱罵的,是輔佐仁宗和宣宗開創“仁宣之治”的“三楊”內閣。“三楊”是公認的賢臣,但王瓊罵他們雖“心術純正”,卻在主政期間造成了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積弊,根本不懂如何治國。

王瓊罵起同時代的其他大臣更是毫不嘴軟,比如說內閣首輔李東陽看似飽讀詩書,實則能力一般,面對山東饑荒、河間府水災只會免除稅賦,卻沒其他善後舉措;在軍事方面更是不行,如果蒙古大規模犯邊,他必束手無策。

對於李東陽的繼任者楊廷和,王瓊換了個角度罵:楊廷和利用言官的力量黨同伐異,以堵悠悠衆口,最後害得兒子楊慎發配充軍,真是活該。

按理說,罵人罵到這地步,在仕途上肯定混不下去了。但王瓊的官運一直不錯,做到正二品尚書,死後被追授爲太師。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原因很簡單—個人能力夠強。

王瓊起初在工部主管漕運,負責京杭大運河的整治、維護,寫出一本嚴謹翔實的《漕河圖志》;調到戶部後,他又主管稅收、戶籍,搞得有聲有色;在河南任布政使,成爲地方大員;回到中央後,他又開始負責浙江鹽政;到嘉靖朝,由於邊防不力,已經一把年紀的王瓊出任兵部尚書,總制三邊軍務,原本烽煙四起的三邊被他治理得“諸番蕩平,西陲無事”。

明朝時期言官罵人之風盛行,最會罵人的大臣是誰?

王瓊宦海生涯中的另一高光時刻,就是支持王守仁並平定了寧王叛亂。

爲給將來造反增加兵力,寧王在朝廷中搞了不少小動作。王瓊雖不如海瑞那樣清廉,但他清楚哪些錢不能收,所以對寧王的賄賂避之千里。

正德十一年(1516年)三月,因爲正德皇帝一直沒有兒子,寧王提議把自己的長子過繼給他。論輩分,寧王是正德皇帝的堂叔祖,所以他的兒子就是正德皇帝的遠方堂叔。堂叔變兒子,這個近乎荒唐的提議,立刻引發包括王瓊在內的一干大臣的激烈反對。

眼見寧王的野心越來越大,幾個月後,王瓊爲防患於未然,以江西盜賊猖獗爲由,舉薦王守仁擔任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不久又讓他提督軍務。由於防範到位,寧王之亂很快得以平定,長江一線免遭戰火,寧王旋即伏誅。

既然有這麼強的能力,何必執着於罵人呢?其實,王瓊之罵,牽扯到明代政治生態中的一個問題—“技術官僚”與“行政官僚”的區別。

明代有“非翰林不得入閣”的傳統,內閣大門幾乎只對翰林院出身的官員敞開。但通過這條路徑升上來的官僚幾乎沒有處理實務的經驗,也沒有在地方上體察民情的經歷,甚至一輩子都沒出過幾回京城,所以碰到問題時往往提不出真正對症的具體措施,只能喊幾句空泛的口號。

所以,在技術官僚看來,行政官僚根本不懂治國。王瓊作爲典型的技術官僚,每一步升遷都是靠着實打實的政績,自然瞧不上行政官僚。他罵人雖狠,卻很有原則,絕不是無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