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的文人李夢陽與大學士李東陽是怎麼分道揚鑣的?

明朝的文人李夢陽與大學士李東陽是怎麼分道揚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的文人李夢陽與大學士李東陽是怎麼分道揚鑣的?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弘治六年(1493年)春闈,大學士李東陽擔任朝廷會試的主考官,好友楊一清對他說:“前年四月,我去陝西提督學校視察,發現有個舉子與你是本家,而且你們的名字僅差一字,他叫李夢陽。”李東陽詼諧地說:“我生於太陽東昇之時,所以父親給我取名‘東陽’,而他叫‘夢陽’,出生時肯定沒趕上太陽。”楊一清笑他嘴貧,然後叮囑道:“此人前年在鄉試中拔得頭籌,是難得之才,這次會試你可要留心擢選。”李東陽漫不經心地說:“我受皇帝之命,豈有不盡責的道理?我雖不敢自稱伯樂,但千里馬絕不可能從我的眼皮底下溜掉!”

明朝的文人李夢陽與大學士李東陽是怎麼分道揚鑣的?

李夢陽早對前輩李東陽慕名已久,而李東陽經過考覈,也對他的才學、品行頗爲賞識。從此,李夢陽投身於李東陽的門下,成爲“茶陵詩派”的忠實追隨者。

弘治十五年,李夢陽的父親病逝,請李東陽爲其父撰寫碑文。李東陽所寫碑文催人淚下,對李夢陽的愛重溢於言表。而李夢陽更以有他這樣的師長爲榮,雖不能排除其中政治依附的成分,但作爲文人的李夢陽顯然在茶陵詩派受益良多。他與李東陽的文學主張格外相近,都追求自然生動的筆法,認爲“真詩乃在民間”。

正德元年(1506年),李東陽過六十大壽,李夢陽獻詩作賀,盛讚其文章和書法造詣,但並沒提及李東陽引以爲傲的詩歌。有人據此認爲李夢陽這時已對茶陵詩派有了不同意見,但從李夢陽當年二月所寫的詩來看,他並沒全盤否定李東陽的詩歌。

明朝的文人李夢陽與大學士李東陽是怎麼分道揚鑣的? 第2張

史料顯示,李東陽與李夢陽間的齟齬最早源於“康海事件”。康海是弘治十五年的狀元,也是茶陵詩派的後起之秀。他的母親去世後,按當時慣例和風尚,應持重金厚禮請德高望重的內閣大臣撰寫碑文,他卻一反常規,請資歷尚淺的李夢陽代行此事,而李夢陽竟答應了。這無疑侵犯了閣老們的權威,李東陽更是想起當年自己爲李夢陽之父寫碑文的情分,對學生的“僭越”之舉備感心寒。

倘若康海謙遜、低調一些,雙方的衝突或許不會激化,誰知他竟在事後將矛頭對準李東陽,批評其詩歌水平不行。李東陽愈發不滿,從此也對李夢陽頗有偏見。這也不能全怪李東陽沒度量,畢竟當時文閣講究論資排輩,而他作爲深受儒家傳統思想薰陶的老人,自然難以接受學生的“反目與歧視”,何況情商偏低的李夢陽也沒及時與老師溝通。

弘治十八年,李夢陽因冒犯皇親而入獄,明孝宗問閣臣如何處治,竟無人爲他說情,李東陽也保持不置可否的曖昧態度。

關於這樁恩怨,也有人爲李夢陽鳴不平,認爲是李東陽把持文壇長達四十多年而壓制李夢陽等人的話語權,他們不願被當權者所用,這才奮起反抗。但這種觀點顯然有失公允,李東陽固然高居內閣首輔之位,但並不能一手遮天,尤其在宦官劉瑾專權時,他常處危境、受其侮辱,哪有心思打壓後輩。李夢陽自覺懷才不遇,與李東陽互生嫌隙後“另立門戶”,這更怪不到李東陽頭上了。

李東陽去世後,李夢陽餘恨未消,在《凌溪先生墓誌銘》中借題發揮、大放厥詞,直言李東陽的文章老套、媚俗,往日的師生情誼蕩然無存。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