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項羽分封天下爲什麼最終還是失敗?項羽失敗原因深度解析

項羽分封天下爲什麼最終還是失敗?項羽失敗原因深度解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鉅鹿之戰,項羽殲滅秦朝主力,一時間威望達到頂峯。當時項羽號令,誰敢不從?如此風光,爲何最後還是失敗了呢?下面就聽小編給大家娓娓道來。

隨着劉邦、項羽相繼入關,覆滅了秦朝之後,項羽威震天下,自稱西楚霸王。爲鞏固天下,他尊楚懷王爲義帝,大封滅秦功臣和六國貴胄爲王,並定都彭城,一時間天下爲之駭!

項羽廣封天下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天下各路諸侯起兵反秦,尤其是六國舊貴勢力的起事,本身就是因爲渴望恢復到分封制時代才做出的抉擇,正所謂“始皇死而地分”。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項羽雖然已經是天下權勢最大的諸侯,卻絕非唯一的勢力,並沒有達到以一己之力穩定天下的程度。因而要想穩定局勢,項羽就必須分封天下,以達到鞏固自己和穩定人心的目的。

項羽分封天下爲什麼最終還是失敗?項羽失敗原因深度解析

要想鞏固自身權勢,項羽就必須強化自身,並削弱敵人。當中央勢力對各地諸侯形成壓制,分封制才能維持穩定。爲此,項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楚懷王的名義分封了十八路諸侯,並對六國舊地進行分而化之。可是正是項羽的分封舉措,反而激化了各個諸侯之間的矛盾,最終引發各路諸侯反楚,導致項羽的失敗。那麼,項羽究竟是如何分封的,爲何會招致西楚的敗亡呢!

按滅秦的功績分封,未安撫各地實力派

早在鉅鹿之戰前,楚懷王就曾“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即不論是誰,率先攻入秦國舊地關中者,均可稱爲關中王。可見在當時天下人的眼裏,攻取關中才是滅秦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其象徵意義極大。項羽鉅鹿之戰後,曾率衆多諸侯聯袂入關,並曾因劉邦率先入關而設下鴻門宴。後來論功行賞,分封功臣之時,項羽便據此封王。

韓廣本爲陳勝部下,在燕地自立爲燕王。後項羽與秦軍大戰於鉅鹿,他曾派遣部將臧荼前去援助,然而項羽惦記着臧荼救援的功績,將其封爲燕王,反而將韓廣趕到了苦寒遼東,封其爲遼東王。如此屈辱讓韓廣憤恨不已,轉而起兵與臧荼對戰,卻在分封當年即遭殲滅。項羽的分封體系,從一開始即遭到衝擊。

相較於韓廣的廢弱,趙地陳餘和齊地田榮就沒那麼好解決了。與燕地被分爲燕、遼東兩地類似,三晉舊地也被三分爲六,分別是西魏、河南、韓、殷、代和常山。這其中,代王趙歇曾被張耳、陳餘二人共同擁立爲趙王,然而及至項羽分封之時,將張耳封爲常山王,卻僅給陳餘三縣之地,連侯爵都不算,更罔論封王了。一怒之下,陳餘帶兵攻打張耳,迫使其後來投奔劉邦。陳餘趕走張耳後自立爲代王,並改立趙歇爲趙王,控制住了兩趙之地,與項羽徹底決裂。

陳餘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僅僅是憑藉自身三縣兵力,他還得到了齊國舊貴田榮的支持。田榮曾借予陳餘不少兵馬,以助其成事,這是因爲田榮需要通過支持陳餘起事,分擔一部分自己的壓力。此時的田榮,早已先陳餘一步反叛項羽。和韓廣、陳餘等人一樣,田榮也是早在陳勝起兵稱王時期就已經扯旗反秦的實力派。他與哥哥田儋曾一同做掉縣令,以田儋爲齊王。後田儋死於秦將章邯兵下,齊人乃擁立戰國時期末代齊王建的弟弟田假爲王,遭田榮驅逐,並立田儋之子田市爲齊王。田假逃遁至楚國而受到庇護,田榮因此與楚國交惡。正因如此,田榮後來並未隨項羽入關,只有副將田都、齊王建之孫田安背叛田榮,追隨項羽入關。正因如此,當項羽分封諸侯時,田都(齊王)、田安(濟北王)、甚至田儋之子田市(膠東王)爲王,卻不封田榮。田榮怒氣沖天,率軍兼併三齊並自立爲王。

正是由於未能有效安撫各地實力派,項羽的分封從一開始就未能達到拱衛效果,反而因各方不滿而造成局勢動盪。

包括項羽在內,天下被分封爲十九路諸侯。然而作爲權力中樞的所在地,項羽管轄的西楚卻並沒有佔據優勢地位。如若從土地面積、人口數量和經濟條件等層面看待,西楚確實十分優越。然而處於四戰之地的西楚,在地緣上存在極端劣勢。當田榮在齊地勢力膨脹之時,項羽果斷出兵,歷經數戰,擊殺田榮。然而就在他專心攻齊的時候,西邊劉邦卻已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佔據關中,趁勢東進攻伐西楚都城彭城,引得項羽急速回師救援。

後來韓信征服趙、燕之地,佔據齊地之後,與劉邦形成掎角之勢,從東西兩側鉗制項羽,最終導致西楚左右掣肘,兵敗烏江。相較於西楚四戰險地,關中地區纔是當時權力中樞最爲理想的駐紮地。如若以關中地區爲根基,項羽不論是東進還是南下,均優勢明顯,並且沒有腹背受敵之患。然而一方面項羽勢力是以江東子弟兵核心的楚地集團,不太可能遠離家鄉;另一方面項羽對二十萬秦軍俘虜的誅殺,與關中百姓早已交惡,不得民望。正因如此,項羽是不可能選擇將關中作爲中樞駐紮之地的。

項羽分封天下爲什麼最終還是失敗?項羽失敗原因深度解析 第2張

秉承着“衆建諸侯而少其力”、“弱諸侯外枝,以強中樞主幹”的想法,項羽採取了分割封地以削弱勢力,進而造成諸侯相互掣肘的目的。然而他對三晉故地的劃分,尤其是對魏、韓舊地的分割,誕生了諸如西魏、河南、韓、殷四個極爲弱小的封國,這些勢力太小的諸侯根本難以抵禦後來坐擁漢中、三秦和巴蜀之地的劉邦,亦難抵禦東邊齊地的田榮。最終使得田榮、劉邦等人起兵反叛之時,唯有項羽東征西討,而這些諸侯卻只能隨風飄蕩。

劉邦之所以能夠在項羽分封半年之內,便擊殺雍王章邯,征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等,正是因爲這些諸侯分封之時便十分弱小,最終只能屈服。再加上因對分封存在不滿的趙代、齊、燕等國作壁上觀,甚至與漢結盟反楚,項羽的分封體系徹底崩碎,僅僅剩下南方四地了。

項羽不僅分割了其餘六國舊地,同樣也分割了楚國故土。或許在項氏眼中,一個完整的楚國版圖並不利於項氏的統治,反而更有利於楚國王族的復興。最終他將楚國一分爲四,交由自己的三位部下統領,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然而勢力集團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楚漢相爭之時,共敖不出兵,吳芮和英布則直接加入了劉邦陣營對項羽作戰。如此以來,項羽真的落入稱孤道寡的地步,獨自對抗整個反楚聯盟,最終窮途末路。

綜上所述,項羽雖然迫於現實勢力的考慮,進行了分封,然而卻未能顧忌全局。一方面他未能有效的安撫住所有的實力派勢力,穩定局勢;另一方面過分的削弱和分割諸侯勢力,導致劉邦、田榮等崛起之後,其餘諸侯很難形成有效的藩屏作用,只能由項羽親自征討。至於西楚地緣上的劣勢,更使得其在楚漢爭霸中長期處於被動局面。最終項羽的分封體系在很短的時間內,即宣告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