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魏爲什麼要推出子立母死制度?

北魏爲什麼要推出子立母死制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魏有一項獨特的就是“子立母死”制度。如果後宮女子所生的兒子被選爲了下一任統治者,爲了避免後宮女子憑藉自己的地位把持朝政,那麼繼承人的母親必須被賜死。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雖然從表面上看,這種制度確實是將太后干預朝政的隱患給扼殺了,但是卻也給北魏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引發了父子之間的矛盾衝突。

由於北魏建立時,人們的思想還受到母權社會時期的影響,加上人的本性就是對於母親有一種依賴,所以北魏都是比較注重孝的,在加上繼任的統治者都是出自於皇室,皇室的子孫很難享受到父愛,從他們出生開始,更多的還是獲得的自己母親的愛,所以他們對於母親的感情都十分的深厚。

拓跋珪在制定“子立母死”制度的之後,第一位受到這項制度迫害的就是拓跋嗣的母親劉貴人。當時拓跋珪選擇繼承人時,他選擇了拓跋嗣,根據魏收在《魏書·道武七王列傳》中記載,拓跋珪曾告訴拓跋嗣:“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爲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爲長久之計。”但是對於拓跋嗣來說,他對於母親的感情十分深厚,他不願意因爲自己成爲統治者而讓母親被賜死,所以後來拓跋嗣就偷偷地逃跑了。在最高統治者權力和利益的巨大誘惑之下,拓跋嗣都選擇挽救自己的母親而不選擇統治者的位置,由此可見當時北魏皇室之中的親情是更讓他們所珍惜的。

北魏爲什麼要推出子立母死制度?

拓跋嗣逃跑之後,拓跋珪就需要重新選擇新的繼承人,他選中了當時的次子清河王拓跋紹,按照“子立母死”的制度,拓跋紹的母親賀夫人同樣需要被刺死。雖然在衆多歷史資料中的記載裏,拓跋紹本人是一個十分陰險,並且喜歡強取豪奪的人,但是他對於他的母親卻是十分的敬重。在得知拓跋珪要殺掉自己的母親的時候,拓跋紹爲了救自己的母親,救帶領着自己的親信偷偷的潛入宮中,將拓跋珪給殺害了,並且自己登上了皇位。

拓跋嗣在聽到拓跋紹殺死拓跋珪並且自己登上皇位的消息之後,又與城中自己的親信裏應外合,合力發動了兵變,將拓跋紹打敗,平定了拓跋紹的叛亂,拓跋嗣由此登上了皇位,也就是北魏歷史上的魏明帝。“子立母死”制度的制定給拓跋珪自己帶來如此嚴重的後果,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相信這是拓跋珪沒有想到的。

拓跋珪去世的時候不過三十九歲,而他的次子拓跋紹死的時候才十六歲,由此可見,“子立母死”制度最先的受害者還是皇室的父子。衆多年輕嬪妃因此喪命。

雖然拓跋珪被人因爲“子立母死”制度而喪命,但是這項制度卻一直在北魏實行,因此在北魏歷史上,因爲此想制度而喪命的後宮嬪妃衆多,比如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母親景穆皇后劉氏、世祖拓跋燾母親明元密皇后杜氏、恭宗太武敬哀皇后賀氏等等,她們都是“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受害者。北魏歷史上,只有到了統治末期時的最後一位太后得以倖免,但是此時的北魏也已經走到了歷史最後的盡頭。

北魏後期皇室子嗣嚴重減少。

在封建的男權社會時期,皇帝是可以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嬪妃之下還有衆多的美人,她們年輕時可以憑藉自己的美貌獲得皇帝的寵愛,但是到了年老色衰的時候,所獲得的榮華富貴只能依靠自己的兒子,也就是所謂的“母憑子貴”。所以我國古代社會中的皇室子孫一般都很多。如果自己所生的兒子能夠登上皇位,那麼自己就可以成爲太后,更是成爲全天下地位最高的女子,所以我國古代社會中,後宮嬪妃之間進行鬥爭,除了爭寵之外,更多的還是想讓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

但是在北魏時期指定下“子立母死”制度之後,北魏的皇室子孫數量開始逐漸減少,到了後期更是少得可憐。根據魏收在《魏書·皇后列傳》中記載當時後宮嬪妃“皆願生諸王、公主,不願生太子。”因爲自己生的兒子一旦被立爲太子,那麼自己不但不能夠憑藉兒子尊貴的地位享受榮華富貴,還會使得自己因此喪命。

所以當中後宮之中,許多的嬪妃都採取多種方法來避孕,很少主動的渴求生下皇子,這樣就使得北魏的皇室血脈一度凋敝,“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弊端也充分地顯現出來。統治者的乳母或保姆藉機干預政治。

拓跋珪實行“子立母死”制度的主要原因就是爲了防止成爲皇太后之後的後宮女子干政,但是他的考慮並不全面,雖然當時的太后母族是最有勢力的一方,但是後宮之中其它的女子同樣也有很多母族勢力強大的人,由於拓跋珪疏忽了對於其他後宮之人的管制,使得“子立母死”制度反而爲後宮其它人除去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從而爲她們干預朝廷政治提供了條件。

文明皇后馮氏就是北魏時期憑藉“子立母死”制度成功的將對手除掉,並且掌握國家統治大權的代表。馮氏本事漢人,後來入宮,被高宗選中,成爲了貴人,後來因爲獲得了高宗深深的寵愛,被立爲了皇后。高宗駕崩之後,她爲了展現出自己的悲痛,還自己投身於火海之中,被人救下之後很久才甦醒。馮太后本人也是一個十分聰慧的人,她憑藉自己的智慧謀略,平定了乙渾的叛亂,使得北魏的政局穩定下來,她也開始了第一次的垂簾聽政。但是統治者的位置並不是容易的,馮氏本人雖然有才能,但是第一次聽政時,還是因爲經驗不足,不久就下臺了。

後來馮太后吸取前朝的竇氏等人的經驗,親自撫養當時被選中的下一任統治者拓跋宏,也就是後來的孝文帝。孝文帝的母親在“子立母死”制度下被殺害了,馮太后掌握政權的最大對手已經被除去,在孝文帝登基之後,她憑藉撫養皇上的身份再次獲得了垂簾聽政的機會。

馮太后垂簾聽政掌握股價政權之後,對於國家的朝政都進行直接的干預,孝文帝的存在也成爲了馮太后實行各項制度措施的一個傀儡。馮太后掌握北魏的朝政長達二十五之久,在她掌握政權期間,實行了多項的政治措施的改革,尤其是其實行的漢化政策,更是對於後來民族融合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馮太后在長期的參與朝廷的政治鬥爭中,深深地看到了“子立母死”制度對於自己掌握政權的重要作用,所以她不僅利用這項制度將繼承者的母親殺害,並且也將其母族一起的拔除,這樣馮氏就能夠牢牢地將北魏政權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子立母死”制度不但沒有發揮出拓跋珪想要避免大權的旁落到外戚手中的作用,反而更加的促進了後宮干預朝政,掌握政權的局面。

雖然拓跋珪在實行這一制度時,與當時國家穩定統治政權的社會實際需要相符合,但是“子立母死”制度卻被後來其它人所利用,成爲獲得政權的新途徑,這也是拓跋珪無法預知的事情。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