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皇帝早晚一次用膳,程序有多複雜?

清朝皇帝早晚一次用膳,程序有多複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皇帝與王公貴族在吃飯上還是非常豐富的,並且在吃飯上有很多的講究,他們身份高貴,吃得自然也與平常老百姓大有不同,那他們究竟是如何吃飯的?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皇帝吃飯的頭等大事:要安全

我們常常所說的一句話: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有時候我們誤吃了一些不乾淨、不衛生的食物,就會導致我們生病,甚至是食物中毒。皇帝有自己的御膳房,也有自己的食品採辦。御膳房自然是不敢對給皇帝吃一些不乾淨的食物,那要是查出來,誅滅九族都不爲過。皇帝要保證食品的安全,主要不是怕食材不新鮮,皇帝要小心的是防止食物裏有人下毒。

因爲皇帝在封建王朝中是一個帝國的領袖,皇帝的決策就十分重要。但是皇帝的決策並不都是有利於所有人的,很多人會因爲皇帝的一個決策受到極大的損失,很多人就想要藉機報復。以達到自己控制王朝的目的,還有的就是單純的泄私憤。

皇帝作爲古代“最高危”的職業,要時時警惕有人對他“下毒手”。爲了防止意外的發生,對於皇帝的吃飯有很多都是處於最重要的安全考慮,所做的一系列的安排。

清朝皇帝早晚一次用膳,程序有多複雜?

負責給皇帝提供食物的地方叫御膳房,御膳房由皇帝的直屬內務府直接領導。御膳房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幾個管理事務大臣嚴格把控各個環節,這些大臣都是皇帝的親信大臣,一般的大臣絕對到不了這樣的位置上。

另外出於安全的考慮,每個竈爐上有一個人配菜、一個人負責掌勺。一個人負責打雜,這三個人都必須是固定的,這三個人必須互相監督,每一個工作過程都必須留下筆貼,都需要有記錄在案。

在炒菜、盛菜、送菜的時候,都有御膳房的總管在一旁監督,每道菜都要記錄在一個冊子上,這個冊子叫

《膳底檔薄冊》,清楚的記錄着每道菜都有哪三個人制作完成,都用了什麼原料、如何製作的,都一一記錄詳細而清楚。

光是這樣還不夠,每道菜都必須分爲兩份,

一道菜呈上去給皇帝吃,另一道菜留做備份。用來查驗,一旦菜出現問題,就可以馬上找到相應的負責人。

就是這樣的周密,皇室還是覺得不夠,需要再加上一層保護措施。

中國古代人很智慧地發現毒藥會讓銀製品變黑,於是就有了我們電視劇中看到的用銀器試毒的場面。其實銀器在現在並不能試出是否有毒,原因是現在的毒藥種類很多,技術變了,所以現在的毒藥並不能被銀器試出來。

古代爲什麼可以呢?因爲古代由於技術的限制,大多數只能提取出砒霜作爲毒藥用來害人或者作爲他用,砒霜的化學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也不能使銀器氧化,使銀器氧化的是硫這種物質。

由於古代提取、提純能力有限,砒霜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所以銀針與砒霜中的硫發生了化學反應成爲硫化銀,變黑,這就是古代能夠通過銀器辨別食物中是否有毒藥的原理

宮廷爲了更好地防止有人在皇帝的飯菜中下毒,很多皇帝所使用的器具都是直接用銀子來製作的,現在我們知道銀離子還有殺菌的作用,這對於皇帝的身體來說也起到了一定的保健作用。

即便是這樣皇帝在吃飯之前還有一道最重要的“關卡”,那就是有人“試菜”,這件事由專門的太監負責,這個太監叫侍膳太監,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替皇帝嘗菜,這件事還有官方名稱就叫“嘗膳”,在太監吃完,驗證過無毒之後,皇帝纔開始吃飯。

清朝皇帝早晚一次用膳,程序有多複雜? 第2張

更加過分的是爲了保證無毒,皇帝吃每一道菜都不能超過三口,侍膳的太監看皇帝哪一道菜吃過了三口就主動把那道菜端下去,所以皇帝有時候也很無奈,也要剋制自己的喜好,普通百姓吃自己喜歡的菜都可以多吃幾口,但是皇帝不行。

複雜的吃飯程序

清朝皇帝吃飯跟如今的飲食習慣,一日三餐有所不同,一般是“早晚各一次”。中國傳統民間在清朝也都爲一日兩餐,主要在宋朝後,中國內陸經濟發展較快,所以人每天可以吃三頓。

但是清朝起源於白山黑水之間,由於緯度的原因,黑龍江地區白天時間較少,晚上時間較多,所以滿族的傳統一般都是吃兩頓飯。

早上是6到8點鐘,也就是早餐,到了下午2點到4點吃晚膳。

雖然清朝的統治者來到了中原,也一直沒有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

皇帝吃飯有着繁瑣的步驟,一般總體分爲三個大的步驟,分別是

傳膳、進膳、用膳

三個步驟。在給皇帝做完飯後,首先就是“傳膳”,把皇帝的飯傳到皇帝身邊。

傳膳主要由御前侍衛掌管,在傳膳之前,必須由皇帝過目當天所作的菜單,古代把這個叫做“膳單”,“膳單”上不只有菜的名字,還有每個菜所用的器具、在什麼桌子上吃,都在膳單上寫的清清楚楚,皇帝會在膳單上畫勾,不想吃就勾掉。

相比傳膳進膳也很複雜,都是有着嚴格的次序,先上什麼菜,後上什麼菜,菜品如何擺放全都有着一定的規矩,不能亂。到最後的時候就是用膳了。

用膳前面就是“嘗膳”,專門有太監嘗菜是否有毒。在確定沒有毒后皇帝終於可以開始吃飯了。這裏還要注意,爲了防止有人下毒,每個菜不能吃超過三口,可見皇帝吃飯很是繁瑣。

皇帝到底吃的是什麼

皇帝吃飯自然與百姓不同,皇帝吃飯有着自己的規制,這意味着封建王朝等級的劃分,皇帝作爲這個國家最高等級的人,自然吃飯的菜數也要最高。每一個等級都有他可以吃多少菜來顯示自己的地位,這種等級觀念在清朝的時候還有遺存。

清朝早期皇帝每頓飯都要有120道主菜

,這都不算飯後的點心與水果。但是120道菜顯然太多了,勢必會造成浪費,康熙王朝後期,因爲長期征戰,國庫虧空嚴重,

康熙把每頓飯減到了64道菜。這種情況一直就持續到了咸豐年間。

在咸豐年間,國家開始快速地走向下坡路,咸豐皇帝又把每頓飯的菜品減到了32道,後期慈安太后還是覺得32道菜太多,就又減了一次變成了24道菜。但是到了慈禧執政,慈禧又把每頓飯恢復成了上百道菜,她的揮霍無度,帶動了下邊官員更大力的貪腐,最後加速了清朝的滅亡腳步。

關於清朝的宮廷菜品最有名的就是“滿漢全席”了,在康熙年間,爲了加快社會的進步與融合,康熙皇帝身體力行,不僅僅放寬了漢人的入仕條件,放棄對漢人實行嚴厲的文字獄,康熙還在山東曲阜祭拜孔子,表示對漢文化的尊重。

在康熙祭拜孔子之時,當地的官員爲了討好康熙,順應康熙促進滿漢融合的想法,創造性地研製了滿漢大餐來供應康熙在山東的飲食。這頓飯深得康熙的喜歡,後期康熙的飲食基本就選擇的這種方式進行。

滿漢大餐最開始是以魯菜爲基礎,再加上淮揚菜與滿洲菜,拼湊成爲滿漢大餐,最後得到康熙的青睞。皇宮的御膳房經過對滿漢大餐的改良與發展,研製出了“滿漢全席”。滿漢全席一共有108道菜品,南北菜各54道,這些菜品集結了中國各個地方的各種菜品,極大的發展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結語

如今的中國飲食文化如此繁盛、複雜、多樣,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皇帝對吃有着很大的執念。中國人對於吃有着很高的追求,每個地方、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適合於地方口味的食品,中國又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飲食文化在中國得以繁盛也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中國清代的皇帝對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促進有着很大的貢獻,在清朝的時候,中國人開始流行吃今天的火鍋,在清朝的時候,中國人逐漸改爲用圓桌吃飯。中國現在的飲食文化有很多都是清朝遺留到現在的,包括很多美食,都是清朝留下的,包括現在的“驢打滾”、“鐵鍋燉”,都是清朝留下的美食做法。

清朝的皇帝雖然在吃飯上有很多麻煩,但是一個人能吃如此多的美食,在那個年代也是很幸福的事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