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伍子胥最後的結局怎麼樣?不得善終的原因是什麼

伍子胥最後的結局怎麼樣?不得善終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伍子胥(前559~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春秋時期,兩朝元老伍子胥,對於吳國來說,可謂是居功至偉。在他的輔佐下,公子光奪取了國王之位,改名闔閭,打敗了宿敵楚國,並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伍子胥極力擁戴夫差爲吳國太子,夫差即位後,伍子胥輔佐他打敗了越國,報了闔閭被射殺的“一箭之仇”。但是,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大功臣最終卻不得善終,吳王夫差賜給他一把寶劍,名字叫做“屬鏤”,並派出使者監督他自殺。那麼,這樣一位歷史功臣,夫差爲何要賜死於他呢?歸結起來,主要原因是,吳王夫差偏聽偏信而且怕伍子胥擁兵自重,所以才殺了伍子胥。

一、兩朝元老伍子胥

歷史上對伍子胥的評價是奇才。伍子胥不但善於軍事指揮,而且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上,都爲吳國解決了諸多問題,例如他率衆開挖了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首建姑蘇城,另外,他大興水利建設,對吳國生產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謂老臣憂國、興國之典範。

伍子胥最後的結局怎麼樣?不得善終的原因是什麼

伍子胥本爲楚國人,但其父因楚太子被費無忌所誣陷而遭受牽連,結果父兄被殺,伍子胥爲了避難,隻身逃亡吳國。伍子胥對楚平王也恨之入骨,也爲伍子胥後來“掘墓鞭屍”埋下伏筆。由於伍子胥的功高蓋世,深得吳王闔閭和後來即位的吳王夫差的喜愛,也爲這位老臣的作爲深感欣慰。

二、功高震主伍子胥

伍子胥在吳國,深受吳王闔閭倚重,曾多次帶兵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爲諸侯一霸。

自古以來,文臣武將在朝堂上的表現,君王都會時刻關注,怕文臣密謀合議,怕武將擁兵自重,作爲一國之君,不得不在權力制衡上“費心思”。類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周朝實行的分封制,都是爲了加強中央集權,而故意削弱和分散王公大臣的權力。所以對於功高蓋主的王公大臣,這些皇帝們不得不考慮這些人帶給皇室的安全隱患。如果他們振臂一呼、起兵造反,那也是分分鐘的事情,所以君王有時候也不得不擦亮眼睛看清金鑾殿下每位臣子的內心世界。

那麼,伍子胥會是這樣擁兵自重、起兵造反之人嗎,在夫差看來,也不得不防,必要時不得不除也不一定。但翻開後來的歷史我們知道,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伍子胥根本沒有擁兵自重的意思,說到底還是吳王聽信小人讒言而致。

三、偏聽偏信的吳王夫差

在夫差即位以後,伍子胥一開始受到重用,夫差也像對待長輩一樣對待伍子胥。兩人在對待越國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越國被打敗以後,通過太宰伯噽向吳國講和,伍子胥卻勸夫差佔有越國。最終,夫差聽從了伯噽的話赦免了越國。過了五年,夫差聽說齊國的景公死了,大臣們爭權奪利,新立的國君軟弱,就想出兵北上。伍子胥卻認爲,越國的存在就是吳國的心頭之患,越國不除,吳國就不能放心北上。兩人的政治分歧進一步擴大。夫差並沒有聽伍子胥的話,還是北上攻打齊國。結果吳國在艾陵打敗了齊國,順帶着震懾了鄒國和魯國。這樣,伍子胥在夫差心中的地位就顯得不再重要了。

伍子胥最後的結局怎麼樣?不得善終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要說在攻打齊國的問題上,還不足以引起夫差的猜疑,但另外一件事,可以說是伍子胥在“自掘墳墓”,由於自己的做法欠妥當,最終給自己釀成慘劇

前文有述,伍子胥是從母國楚國逃難到吳國,在奸佞小人伯噽的讒言下,吳王偏聽偏信,認爲伍子胥就是一個不忠於君父的恥辱之人,這樣的人始終是個禍患,不除掉就會對自己這個君主不利。這就是伯噽的奸計能夠得逞的原因所在。而且伍子胥還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齊國鮑氏處,儘管他並不是想背叛吳國,可是他的這種行爲卻給人落下了口實,成爲他人讒言攻擊的靶子。伍子胥的這種做法儘管是對未來退路着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卻算不上是明智之舉,只能給後人留下借鑑的教訓。

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伍子胥臨死之前,他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着吳國滅亡。”果不其然,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爲越國偷襲所滅,自此就留下了爲大家所熟知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