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有那麼多人批評公孫弘?哪些事能看出他的僞善陰險?

爲什麼有那麼多人批評公孫弘?哪些事能看出他的僞善陰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孫弘,名弘,字季,是一位儒學經師,推廣儒學。他也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但他的爲人卻不能和名聲地位相配,無論是當時,還是後世,人們對他都多有批評。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孫弘算得上古代的一個勵志典型。在小時候,他家裏特別貧窮,曾經靠着替富人家放豬維持生活。長大以後,他在薛縣擔任過獄吏,因爲沒有學問,常常犯錯,所以被免職。因此,公孫弘立志讀書,他自己苦讀到四十歲,又跟隨一位老師學習了《春秋公羊傳》。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公孫弘苦苦等待的機會終於來臨了。漢武帝即位後,下詔訪求爲人賢良而且通文學之人。這時,雖然公孫弘已經六十歲了,但依然以賢良的名分去應徵,最後被任命爲博士

第一次踏入仕途,公孫弘並不順利。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皇帝派他出使匈奴,回來以後,他陳述的情況沒有符合皇帝的心意,漢武帝認爲他無能。於是,公孫弘稱病,被免去了官職。

爲什麼有那麼多人批評公孫弘?哪些事能看出他的僞善陰險?

雖然公孫弘已經很老了,但機會還是再次來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漢武帝再次下令徵求文學儒士,家鄉的官員再次推舉公孫弘應詔,這時他已經七十歲了。在朝堂策奏當中,公孫弘被漢武帝選爲第一,召見後再次任命爲博士。

這一次,公孫弘沒讓機會白白溜走。《史記》裏說他“恢奇多聞”,善於辯論,通曉文書法律,而且能用儒家的學說對法律進行解釋闡述,所以很快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被提升爲左內史。沒有幾年,從御史大夫到丞相、平津侯,公孫弘達到了人生的巔峯。

一個窮人家替人放豬的小孩兒,最終得以封侯拜相,公孫弘的人生轉變可以說是華麗之極。而且,他作爲一代儒學經師,把儒學提升爲法術的法理指南,在中國歷史上也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但是,他的人品卻歷來遭人詬病。

公孫弘虛僞狡詐又善於逢迎。在朝廷議事的時候,他只是說明情況,讓皇帝自己拿主意,從不堅持自己的意見,更不會和違背皇帝的意思。他很會揣摩皇帝的想法,他所上奏的事情,都能符合皇帝的心意。

有一次,對一件事情,他和主爵都尉汲黯二人意見相同,就商量好了分別上奏,向皇上提出他們的想法。等到見了皇帝,他先等汲黯上奏完,觀察皇帝的態度,馬上改變了自己的立場。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因此,他的奏章,總是得到皇帝的讚許;他的建議,也都能被採納。但他這種表裏不一,前後矛盾的做法,遭到一些大臣的非議,特別是爲人剛直的汲黯。汲黯曾在朝堂上當面詰責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漢武帝就問公孫弘,公孫弘回答說:“夫知臣者以臣爲忠,不知臣者以臣爲不忠。”(同上)皇帝聽後,認爲公孫弘說得有理,對他更加好了。

“瞭解我的人認爲我忠誠,不瞭解我的人認爲我不忠誠。”這就是公孫弘的辯解,而且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可,其實還是阿諛逢迎在起作用。

爲什麼有那麼多人批評公孫弘?哪些事能看出他的僞善陰險? 第2張

公孫弘地位高俸祿豐厚,但生活特別節儉,甚至有點過頭。對此,雖然有人稱道,但也有人認爲這是他虛僞的表現,目的是騙取名聲。

汲黯實在看不慣他的矯情做作,就對皇帝說:“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很高,卻蓋一牀布被,這不明擺着在騙人嗎?”皇上就問公孫弘,公孫弘已經揣摩透了皇帝的心思,趕緊認錯說:“確實是這樣。我位居三公卻蓋布被,確實是巧行欺詐,妄圖釣取美名。汲黯是我的好朋友,也是個大忠臣,確實說中了我的毛病。要是沒有汲黯對皇帝的忠誠,陛下您哪能聽到這樣的真話呢?”這樣一說,皇帝認爲他謙恭禮讓,對他就更爲優厚了。

公孫弘爲人,表面十分寬厚,他的故舊,賓客,親友,有生活困難的,他會全力幫助,世人因此誇他賢明。但他內心並非如此,他城府很深,猜忌心很重,表面和人相處得很好,卻在暗中報復那些和他有嫌隙的人。

有一回,公孫弘和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產生了分歧,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意見,這讓公孫弘很不高興。還有,主父偃常常在皇帝面前和公孫弘爭論,有時候爭得面紅耳赤,讓公孫弘覺得下不了臺。於是,公孫弘表面上照常和主父偃往來,暗地裏卻找機會報復。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擔任齊相,有人上書告發他收受了諸侯的重金,因此,諸侯子弟大多受封。後來,齊王劉次昌自殺,漢武帝認爲是主父偃索要金錢所逼,非常生氣,抓住主父偃嚴加審訊。主父偃承認受過諸侯的賄賂,但不承認齊王自殺和自己有關。公孫弘乘機進言,說齊王自殺的首惡就是主父偃,如不處死,將無以服天下。漢武帝本來不想殺死主父偃,但聽了公孫弘的話,信以爲真,就下令滅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孫弘一直忌妒博士董仲舒。董仲舒爲人廉直,是當時著名的大學問家,曾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且,在公孫弘引以爲傲的研治《春秋》方面,董仲舒的成就也遠遠高於他。

還有,公孫弘爲人兩面三刀,見風使舵,董仲舒對這樣的行爲深惡痛疾。公孫弘知道董仲舒的想法,對董仲舒深恨在心。

後來,膠西王劉端矯縱無賴,屢行不法之事。公孫弘就向皇帝進言說:“只有董仲舒可以輔佐膠西王。”漢武帝就把董仲舒遷徙到了膠西,公孫弘終於把自己忌恨之人趕出了朝廷。

這兩件事情,都可以看出公孫弘的僞善陰險。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