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文忠病逝後,朱元璋下令太醫全部被殺,是爲何?

李文忠病逝後,朱元璋下令太醫全部被殺,是爲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

其中,地位最爲顯赫的,莫過於“六公”。大多數人認爲,明朝開國“六公”指的是6個人,即:徐達、李善長、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開國“六公”並不是6個人,而是7個人。

“六公”中,李善長是文臣,徐達、鄧愈、馮勝是武將,常茂是襲承父親常遇春(已故)的爵位。最爲特殊的,就是李文忠,他是明朝初年的悍將,而且他還是朱元璋的親外甥。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時候,李文忠被封爲曹國公,但是,被封爲曹國公的人,並不只有李文忠一個。因爲李文忠的父親、朱元璋的姐夫李貞也被封爲曹國公。用朱元璋的話說,這叫“父子同爵”。也就是說,明朝初年的“六公”中,“曹國公”這個爵位,其實是李貞、李文忠父子兩人。只不過,李文忠的功績遠遠大於乃父,以至於後人很少提及李貞。

明朝初年,李貞、李文忠、李景隆三代人曾紅極一時,李文忠生前被封曹國公,死後被追封爲岐陽王。本文,筆者將和大家介紹李文忠,希望通過史料來還原朱元璋這位赫赫有名的外甥。

一、保兒入滁陽,太祖視己出

李文忠病逝後,朱元璋下令太醫全部被殺,是爲何?

《明史·李文忠傳》記載: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

李文忠,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他的母親是朱元璋的二姐。後來朱元璋爲李文忠取字爲“思本”,更是意味深長。

衆所周知,朱元璋出生於窮苦家庭,其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佃戶。朱元璋有三兄二姊,在父母去世後,他們兄弟姐妹6人,或去世、或失散,朱元璋童年時便無依無靠,不得不靠乞討和入寺填飽肚子。

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爆發,朱元璋在濠州參加了紅巾軍,因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成爲了郭子興的女婿。元順帝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脫離郭子興,南下定遠,開始自立門戶。在此過程中,朱元璋多次派人去尋找自己失散的親人,但都沒有結果。次年,朱元璋攻克了滁州,名聲大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陸續前來投奔。

根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貞本是泗州盱眙人。李貞性格敦厚,家中略有幾畝薄田。當年,朱元璋父母因爲生計艱難,才把女兒朱氏嫁給比她大14歲的李貞。李貞因此對朱元璋一家也非常照顧。元朝末年,亂兵入境,“貞因挈家避地淮東”,李貞帶着一家人到淮東避難,從此和朱元璋一家失去聯繫。在李文忠12歲那年,朱氏病逝,3年後,李貞打聽到小舅子朱元璋在滁州,才前去投奔。《明太祖實錄·李貞》記載:

久之,聞上在滁陽,乃攜其幼子文忠西奔,出入亂兵中,草食露宿,幾不能存活,日夜籲天,冀保完父子。逾一月,始達滁陽見上,時甲午冬十有二月也。

當時,正值淮西動亂,李貞帶着兒子躲在草叢之中,晝伏夜出,走了一個月的路,九死一生纔到達滁州,十分不易。朱元璋見到李貞父子後,方知道二姐已死,朱元璋傷心之餘,對外甥李文忠更加珍視。《明史》記載:

太祖見保兒,喜甚,撫以爲子,令從己姓。

朱元璋對外甥視如己出,不僅親自撫養,還讓外甥隨自己姓,從“文”字輩,取名朱文忠,字思本。爲了便於大家閱讀,接下來筆者仍會用“李文忠”這個名字。

當時,朱元璋身邊有十多位養子,例如朱文英(沐英)、朱文輝(何文輝)等,但朱元璋最爲重視的孩子,還是朱文正和李文忠(此時應稱“朱文忠”,下同)。朱文正比李文忠大3歲,最先投入戰場,後來因叛變,被朱元璋幽禁而死。李文忠則一直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戰,成爲明朝開國六公之一。

二、少年臨戰陣,驍勇冠諸將

李文忠15歲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延請名師教李文忠學文習武,4年後,也就是李文忠19歲那年,他第一次奔赴戰場,在池州之戰中,李文忠一鳴驚人。

根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太祖平漢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冬十月,常遇春、廖永安、吳禎等,自銅陵進取池州。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在佔領南京之後,持續向皖南和浙東擴張,當年十月,朱元璋派常遇春、廖永安、吳禎等人從銅陵出發,打算攻取池州。而不久前,徐壽輝剛剛派陳友諒、趙普勝從元朝手中奪走了池州。朱元璋和徐壽輝雖然都是義軍,但爲了搶奪地盤,在池州大打出手。只是,常遇春最初兵力不足,並沒有佔到便宜,只得向朱元璋求救。

由於當時徐達正在攻打常州、胡大海在攻打徽州,朱元璋身邊沒有大將可派,便派外甥李文忠領兵支援常遇春。李文忠當時擔任朱元璋的舍人,此前沒有獨立領兵的經驗,可謂“初生牛犢”。

初生牛犢不怕虎,李文忠到達池州後的表現,讓常遇春等猛人刮目相看,《明史·李文忠傳》記載:

李文忠病逝後,朱元璋下令太醫全部被殺,是爲何? 第2張

年十九,以舍人將親軍,從援池州,破天完軍,驍勇冠諸將。

一句“驍勇冠諸將”可以看出李文忠當時的表現,尤其是在常遇春跟前,更能顯示出李文忠的彪悍。

朱元璋本打算在池州之戰後就把李文忠召回南京,不曾想李文忠如此勇猛,朱元璋大喜,立即派李文忠攻打青陽、石埭、太平、旌德,李文忠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把上述四城攻入囊中。隨後,李文忠掉頭向東,進入浙江地界,夜襲淳安,一路如犁庭掃穴,直接和鄧愈揮師聯合攻下建德,然後又協助胡大海從張士誠手裏奪走諸暨。

李文忠此次出征,從安徽打到浙江,歷時半年,共攻克十餘座州縣,招降敵將三萬多人。對於一個初入戰場的“新人”來說,這樣的戰績,實在是太驕人了。朱元璋喜不自勝,晉升李文忠爲“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

李文忠在投奔朱元璋之前,不過是一位飽經患難的少年郎,在朱元璋的親自培養下,李文忠已經不僅僅是驍將這麼簡單,因爲他同時還是一位“智將”,有兩件事可以說明李文忠的聰明之處:

第一件事,張士誠派10萬大軍攻打嚴州,結果李文忠想到了裏應外合的策略,《明史》雲:

御之東門,使別將出小北門,間道襲其後,夾擊大破之。

張士誠兵敗,內心極其憤怒,一個月後,張士誠第二次派兵來犯,李文忠現在大浪灘“又破之”,張士誠休整後再戰,李文忠“復擊敗之,斬陸元帥”,從此,張士誠的大軍終於知道李文忠並非是乳臭未乾的青蔥少年,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將。《明史·李文忠傳》記載,從此後“士誠自是不敢窺嚴州”。

第二件事,《明史》雲:

吳兵十萬方急攻諸全……再興復請益兵,文忠兵少無以應。會太祖使邵榮討處州亂卒,文忠乃揚言徐右丞、邵平章將大軍刻日進。吳軍聞之懼,謀夜遁。

意思是,張士誠派10萬大軍攻打諸暨,當時諸暨守將謝再興(徐達的岳父)向李文忠求援,李文忠兵少將寡,便對外散佈假消息,說徐右丞(徐達)、邵平章(邵榮)的大軍馬上就來了,張士誠的大軍聽聞後,連夜逃跑。徐達和邵榮是朱元璋早期最勇猛的兩位戰將,李文忠借二人的名頭,不戰而勝,可謂大智。

李文忠在軍旅生涯的早期,立下最大的功勞其實是處理接下來“處州兵變”。

朱元璋在創業初期,對胡大海非常器重。胡大海是文武全才,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把朱元璋的勢力擴展到了浙東。若胡大海能活到明朝開國時,他必定能躋身於公爵之列。可惜,在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胡大海被刺殺身亡了,而殺他的人,名叫蔣英,是一名叛徒。

當初,胡大海降服了苗將蔣英,不曾想,蔣英被張士誠策反,降而復叛,在金華殺掉了胡大海,並指使部下在處州殺胡大海的副將掉耿再成,然後投奔張士誠,史稱“處州兵變”。處州兵變,導致朱元璋在浙東的局面瞬間失控,朱元璋在浙東的多年經營眼看就要毀於一旦。這個時候,李文忠及時出現,挽救了局勢。史載:

苗將蔣英、劉震殺大海,以金華叛。文忠遣將擊走之,親撫定其衆。處州苗軍亦殺耿再成叛。文忠遣將屯縉雲以圖之。拜浙東行省左丞,總制嚴、衢、信、處、諸全軍事。

李文忠當時身在嚴州,和處州毗鄰,他得知胡大海被殺後,來不及請示朱元璋,就帶着所有的部下傾巢而出,李文忠以雷霆之勢殺掉叛軍主將,平定金華、處州。而後,李文忠恩威並施,很快穩住了那些立場不穩的將領。而這一年,李文忠年僅23歲。

朱元璋驟聞胡大海去世,浙東大亂,一時間心亂如麻。後來聽聞李文忠已經平定浙東,大喜過望。立即下令任命李文忠爲“拜浙東行省左丞”,接替胡大海。李文忠從初出茅廬,到憑藉自己的能力,幫朱元璋主宰一方,成爲封疆大吏,僅僅用了4年的時間。

李文忠病逝後,朱元璋下令太醫全部被殺,是爲何? 第3張

很多人認爲,李文忠之所以能年少成名,並且能成爲開國六公之一,得益於他是朱元璋的外甥的緣故。筆者認爲,這樣的結論並不全面。不可否認,若無朱元璋的關係,李文忠很難出人頭地。但朱元璋只是給李文忠提供了方便,真正讓李文忠有一番作爲的,還是他本人。若沒有他在前線的浴血拼殺,他也不可能得到“曹國公”的爵位,更不能被追封爲岐陽王。

三、少帥爲貴勳,義子變外甥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當時陳友諒已死,張士誠知道他和朱元璋之間必有一戰,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於是,張士誠派元帥李伯升率領20萬大軍攻打新城(浙江諸暨南),而駐守此處的,正是李文忠。當時,李文忠的兵馬遠不及李伯升,部將胡德濟勸李文忠說:“現在敵軍勢頭太猛,我軍應該死守待援。”李文忠聽完不悅,他召集衆將說:

“兵在謀不在衆,彼衆而驕,我少而銳,以銳遇驕,必克之矣!”(出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六》,下同)

將士們聽完,信心倍增,次日凌晨,李文忠趁着大霧與李伯升決戰,李文忠調兵遣將,傾巢而出,史載:

霧稍開,文忠橫槊引鐵騎數十,乘高馳下,衝其中堅。敵以精騎圍文忠數重。文忠手所格殺甚衆,縱騎馳突,所向皆披靡。大軍乘之,城中兵亦鼓譟出,敵遂大潰。

意思是,大霧中,大家看不清彼此的廝殺情況,待到大霧逐漸退去,大家看到李文忠縱馬橫槊,帶着數十名親兵和敵人肉搏,他左衝右突,親手格殺敵軍甚多。將士們深受鼓舞,喊聲震天,一舉擊潰李伯升。戰爭的結局是——“逐北數十里,斬首數萬級,溪水盡赤”。

李文忠這一戰,徹底打出了自己的氣勢,張士誠從此再不敢主動出擊。朱元璋當時在武昌,他特地將李文忠召到駐地,設宴慰勞李文忠,並賜御衣名馬,欣慰不已。

次年,朱元璋定下滅吳大計,命徐達、常遇春等人討伐張士誠。朱元璋給李文忠的任務是在杭州一帶牽制敵軍。李文忠不辱使命,陸續攻克桐廬、新城、富陽,最後殺入餘杭,直趨杭州。在攻下杭州之後,發生了一件事,《明史》記載:

一卒借民釜,斬以徇,城中帖然。

意思是,李文忠麾下一名士兵拿走了百姓的鐵鍋,李文忠二話不說,立即將這位士兵斬首示衆。這件事影響極大,李文忠麾下將士入城後秋毫無犯,杭州百姓對朱元璋的軍隊,也有了新的認識。

這件事足以說明,李文忠打仗雖猛,但他治軍甚嚴。

當年底,張士誠被徐達、常遇春圍困在蘇州,朱元璋見大局已定,下令給李文忠:

就加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氏。

朱元璋的這道命令,有三層意思,第一是給李文忠官職(加榮祿大夫);第二是給李文忠權力,讓他主管浙江一省事務;第三是讓李文忠改姓李(此前被朱元璋改爲朱文忠)。

筆者認爲,朱元璋之所以讓李文忠迴歸本姓,有兩點考慮:

第一,朱元璋的二姐就李文忠這一顆獨苗,現在李文忠功成名就,讓他迴歸本姓,也算對二姐一個交代。

第二,朱元璋已經籌劃稱帝,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已經12歲,如果李文忠仍姓朱,必定會佔着朱元璋“義子”的名分,到時候將會導致皇位傳承長幼不分,引發蕭牆之禍。所以,讓李文忠去掉朱姓標籤,非常有必要。

就這樣,李文忠從朱元璋的義子,再次成爲他的外甥。“李文忠”這個名字,纔開始出現在史書上。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稱帝,李文忠親往南京朝賀,不久後,朱元璋派李文忠北上,協助徐達、常遇春北伐。李文忠在常遇春麾下立功甚多,常遇春對他讚不絕口。洪武二年,李文忠隨常遇春攻破北元的上都,元順帝被迫逃亡。不幸的是,在班師回朝的路上,常遇春病逝於柳河川。李文忠臨危受命,接替常遇春,帶着大部隊返回南京。

李文忠病逝後,朱元璋下令太醫全部被殺,是爲何? 第4張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派徐達北伐,李文忠被任命爲副元帥,和徐達兵分兩路北進。當時元順帝已死,他的兒子元昭宗新立,李文忠勢如破竹,一路打到應昌,元昭宗倉皇北逃,李文忠一舉降服了近4萬蒙古兵,並且俘虜了元昭宗的嫡長子買的立八剌,這是朱元璋北伐以來,首次俘虜北元王朝的王位繼承人。消息傳到南京,朱元璋振奮不已,待大軍返朝,朱元璋親到奉天門迎接。

當時,有人甚至認爲李文忠此次北伐的功勞最大,遠遠超出了元帥徐達。不過朱元璋仍尊徐達爲首功,但也沒有打壓李文忠。在大封功臣時,李文忠一躍成爲開國“六公”之一,被封爲曹國公,《明史·李文忠傳》記載:

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國公,同知軍國事,食祿三千石,予世券。

朱元璋對李文忠的這個封賞,有一點非常特殊,那就是“同知軍國事”。

也就是說,朱元璋除了給李文忠爵位、俸祿、免死鐵券外,還給了李文忠繼續掌控軍隊的權力。這個待遇,除了徐達等少數人外,其他人的封賞裏並沒有。

四、追贈岐陽王,死亡顯蹊蹺

李文忠被封爲曹國公後,仍然活躍在朝堂之上。洪武五年,徐達第三次北伐,李文忠繼續擔任副帥。洪武六年,李文忠在北平擊敗蒙古軍。洪武七年,李文忠出塞,一次性俘虜20多名北元官員。

在此後幾年裏,明朝的重大軍事行動,總有李文忠的參與。按照朱元璋的培養方向,李文忠極有可能接替徐達,成爲明朝抵禦外敵的柱石。然而,朱元璋失算了,因爲在徐達去世的前一年,李文忠就病死了,朱元璋追贈他爲岐陽王。

關於李文忠之死,史書記載得較爲含糊,但李文忠去世後,朱元璋的表現卻讓人費解,《明史·李文忠傳》記載:

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諸醫並妻子皆斬。

意思是,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天,李文忠就生病了,朱元璋親臨李文忠家中探望,並且讓淮安侯華中(淮安侯華雲龍之子)親自調理李文忠的醫藥。第二年(1384年)三月,李文忠便去世了,終年46歲。

李文忠去世後,朱元璋懷疑是有人下毒,不僅將華中貶謫,還把給李文忠看病的各位太醫及其家人全部誅殺。

縱觀李文忠生病及去世的過程,有三個疑點:

第一,李文忠生病時年僅45歲,他的長子李景隆早已成年,身邊並不缺侍疾之人,朱元璋爲何要讓一位外姓侯爺(淮安侯華中)親自調理李文忠的醫藥。華中畢竟有爵位,朱元璋這麼安排,極其不合理。難道華中借調理之名,行監視之實?

第二,文中已經提到李文忠在洪武十六年冬天生病,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十七年三月病逝。既然明確提到李文忠是生病,爲什麼朱元璋還懷疑李文忠是被毒死的呢?難道李文忠最初就沒有生病?

第三,退一步來說,就算朱元璋有懷疑,也應該審理太醫。就算一怒之下殺掉幾位太醫,也不應該把太醫的家人全部殺光吧?朱元璋的做法,是不是在掩飾什麼呢?

筆者先不急着下結論,然後給大家看另一段史料。《國初事蹟》記載:

文忠守嚴州,取娼婦韓氏在家留宿。太祖知之,差人將韓氏誅之,召文忠問罪。皇后勸諫,復令還嚴州。既至,儒士趙伯宗、宋汝章乘機說文忠,曰:“此去得回,若再取不得回也。當早圖之。”

這件事大概發生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左右,也就是李文忠平定“處州兵變”不久。

李文忠病逝後,朱元璋下令太醫全部被殺,是爲何? 第5張

上文的意思是,李文忠守嚴州時,曾經和一個姓韓的娼妓有染。這件事嚴重違反軍紀,朱元璋因此大怒。爲了解決此事,朱元璋不僅殺掉了韓氏,還打算召李文忠回南京問罪。但是,李文忠剛離開嚴州,因朱元璋之妻馬氏勸阻,朱元璋最終心疼外甥,又打消了問罪李文忠的想法,讓李文忠返回嚴州。

李文忠接到命令只好返回嚴州,他不知道朱元璋已經消氣,內心非常惶恐。這時,他的兩位謀士趙伯宗、宋汝章就對李文忠說:“這次你幸好回來了,若是有下次,你肯定回不來,不如你早做打算。”

趙伯宗、宋汝章的意思是,讓李文忠不要把寶全部押在朱元璋身上,要給自己留條後路。

其實,趙、宋二人也不是危言聳聽,朱元璋軍紀嚴明,李文忠雖然是他的外甥,但並不代表他不會殺李文忠。在一年前,胡大海沒有死之前,胡大海的獨子胡三舍違反軍規,偷偷在軍中偷偷飲酒,衆人以爲朱元璋會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饒了胡三舍,畢竟胡大海只有這一個兒子,不曾想朱元璋二話不說就把胡三舍殺了。

所以當趙伯宗、宋汝章二人給李文忠出主意時,李文忠因畏懼朱元璋,覺得這個主意可行。接下來,李文忠怎麼做的呢?《國初事蹟》記載,李文忠立即派謀士趙伯宗祕密前往杭州,找到張士誠麾下大將張肆,商量“通好”。換而言之,李文忠打算投降張士誠。

正當李文忠打算投奔張士誠的時候,朱元璋這邊有消息了。朱元璋派人持親筆信給李文忠,安撫了李文忠一番,然後又賞賜李文忠駿馬和銀兩。讓李文忠安心守嚴州。李文忠這才知道,原來朱元璋早就不生他的氣了。畢竟朱元璋是他的親舅舅,他肯定是想繼續跟着朱元璋的。但他已經派人聯繫張士誠了,如果這件事一旦被朱元璋知道,李文忠必然沒有好果子。糾結之下,李文忠決定殺掉給他出主意的那兩位謀士。《國初事蹟》雲:

文忠悟之,乃以書付伯宗等,以筵宴餞之。使其醉……將伯宗、汝章等縛投於水。

由於兩位謀士被李文忠派人祕密殺害,這件事可能被暫時掩蓋過去。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明朝建立後,這件事會不會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裏呢?

再看另外一則史料,根據《明史·李景隆傳》記載:

景隆,小字九江……太祖數目屬之,十九年襲爵。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長子,李文忠死後,他繼承了曹國公的爵位。因爲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實在太“窩囊”,因此臭名昭著。其實,在洪武時期,朱元璋對李景隆還是不錯的。但是,朱元璋給李景隆的襲爵詔書是這樣寫的:

非智非謙,幾累社稷,身不免而自終……而其鑑前人之失,保爾富貴!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讓你襲爵,並不是因爲你“智”,也不是因爲你“謙”,而是因爲你一家幾代人都曾爲大明立下大功。只要你吸取前人的過錯,我必然保你家族富貴。

這裏的“前人”,意有所指。因爲這句話出自李景隆的受封詔書,所以,所謂的“前人”,極有可能指的是李景隆之父李文忠。

通過以上材料,筆者推測,是否存在一種可能性:在李文忠生命的最後兩年,朱元璋知曉了他當年曾和張士誠暗通款曲,勃然大怒。但朱元璋爲了保全李氏一族,暗中命淮安侯華中將李文忠監視起來,對外聲稱李文忠病重。後來李文忠或許真的因驚懼而生病,醫治無效而亡。朱元璋爲了掩蓋事情真相,將太醫及其家眷全部滅口。但殺了太醫,重要有所交代,於是對外聲稱是太醫下毒。

李文忠病逝後,朱元璋下令太醫全部被殺,是爲何? 第6張

這種推論並非謬論,而是有前車之鑑的,當年,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也曾出現二心,朱元璋將朱文正幽禁而死,卻善待了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封朱守謙爲靖江王,給朱守謙的封爵詔書中,也有“爾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艱難”這類的話,和李景隆的封爵詔書中的字眼非常相似。

所以,筆者認爲,上述關於李文忠結局的推論雖然沒有最直接的證據,但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五、器量沉而宏,人莫測其際

《明史》曾評價李文忠:

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測其際。

意思是李文忠器量宏大,旁人不清楚他的邊際。可見,李文忠此人,在明朝初年,絕對是人中龍鳳。

縱觀李文忠的一生,他12歲喪母,15歲隨父投奔舅舅朱元璋,被朱元璋視如己出。在朱元璋的培養下,李文忠成爲了一代名將,爲明朝立下不世之功。李文忠和他舅舅朱元璋一樣,童年不幸,但最終成了大器。朱元璋曾描述自己和李文忠的關係:

“以分則君臣也,以親則舅甥也,以恩則父子也。”

正是因爲朱元璋和李文忠有君臣、舅甥、父子等多種關係,所以朱元璋一直很重視李文忠。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李文忠呢?

筆者認爲,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不能脫離他所在的文化環境和歷史背景。

因此,筆者認爲,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封建社會講究“忠乃天下至德”,朱元璋對李文忠有大恩,如果李文忠真的曾有背叛朱元璋之意,這不僅僅是“以臣叛君”這麼簡單,更多的是“忘恩負義”,如若如此,李文忠很明顯要被歷史所鄙視。但如果李文忠沒有背叛過朱元璋,朱元璋對李文忠的追封以及對李景隆的恩賞,也對得起李文忠了。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不管李文忠是否曾有背叛朱元璋之意,李文忠爲朱元璋南征北戰,他所立下的赫赫戰功都應該被明朝所銘記。換句話說,就算李文忠真的曾有二心,但他的功勞也不應該被忘記。

歷史是探究的,更是辯證的,明朝岐陽王李文忠,是一位可歌可泣,又可憐可惜之人。大封諸將爲公侯,部份追封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