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爲什麼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爲什麼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朱元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如果朱元璋具備神之視角的話,不用問,他肯定會這麼做。但是,朱元璋也只不過是一個比普通人稍微優秀一點的凡人而已,所以,他選擇了他認爲最好的繼承方法。只不過,結局卻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呀。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爲什麼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

太子朱標的早逝

1364年,朱元璋剛稱吳王之時,就立刻將年僅9歲的長子朱標立爲了世子,並聘請當時的大儒宋濂教導朱標。四年後的1368年,朱元璋稱帝,立刻就立了世子朱標爲皇太子,並設立東宮,選拔功勳耆老者入東宮輔導太子。

朱元璋此時的目的非常明確,打天下可以用武力、暴力,但是守天下必須使用儒家的仁政,所以,才請了很多大儒教導太子朱標。朱標也不負所望,爲人和善仁慈,並且還堅持原則,這讓朱元璋非常的滿意。

可惜,天不遂人願,1392年5月,年僅37歲的朱標竟然突然因病去世。費了那麼大的力氣,培養出來的接班人,竟然先自己而去了,這讓朱元璋悲傷不已。可是事已至此,還是要向前看呀,冊立新儲君之事,就擺在了朱元璋面前。

原本有機會成爲儲君的朱棣

最初,朱元璋是想過在自己還在世的諸多兒子之中,挑選一位新的接班人的,而且朱棣被冊立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爲什麼這麼說呢?

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度,立嗣立嫡不立長,如果嫡長子去世了,可以選擇嫡次子,依次順延;如果沒有嫡子了,就是立長不立賢,選擇年長的兒子,而不是比較有才能的兒子。之所以這麼規定,主要就是爲了避免皇帝擇愛而立,選擇寵妃的兒子,或者喜愛的兒子爲嗣,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宮廷爭鬥。

當然,實際上包括朱元璋在內,也並沒有遵循這一原則,都是託詞藉口而已。繼承製度並不完美,所以,不管怎麼做,都可能會產生問題,也不完全是朱元璋的問題。

如果朱元璋嚴格的按照這一制度執行,那麼朱標去世之後,就應該立次子朱樉爲皇太子。朱樉死於1395年,朱元璋此時還在世,那就接着立三子朱棡爲皇太子。朱棡在1398年3月去世,此時的朱元璋還在。那麼,四子燕王朱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當上大明太子了。

如果劇情按照這個節奏發展的話,朱元璋的皇位交接問題,雖然看似一波三折,一連立了三個太子,結果都死了,但最後還是完美解決了呀。可是,天就是不隨人願,朱棣的兩個哥哥自身都有點小問題,這讓朱元璋猶豫了。

朱棣的兩個讓人不省心的哥哥

朱元璋次子朱樉,1370年受封秦王,1378年就藩,1391年因其在藩國“多過失,召還京師”。朱樉犯錯較多,被朱元璋召回京師責罰,後來還是太子朱標勸解,纔在第二年被放回了藩國。可見,朱樉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因此不被朱元璋所喜歡。

朱元璋三子朱棡,正所謂是“修目美髯,顧盻有威”,完全是大帥哥一枚,這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非常加分的。可惜,朱棡殘暴,曾因一些小事鞭打他的廚師,嚇得朱元璋趕緊派人告誡他,廚師掌管飲食,不可隨意處罰,以免被下毒。朱棡聽了,倒是不處罰廚師了,改用奔馬裂人玩了,這差點讓暴怒的朱元璋給廢了王位。最後,還是在太子朱標的調解下,才得免。老三朱棡同樣不被朱元璋所喜愛。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爲什麼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 第2張

朱棣的兩個哥哥,頗多劣跡,這的確讓朱棣佔了先機,一度成爲了朱元璋考慮的對象。可是,按照規矩,應該是立長不立賢呀,即使是要廢了次子、三子的繼承權,也需要在太子位上犯錯纔可。國家之事非兒戲,早已經看出來不合適了,還勉強立爲太子,鬧出大麻煩怎麼辦。這不免讓朱元璋又陷入了沉思,朱棣的機會在一點點逝去。

朱元璋決定立皇太孫

正是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他就是後來被捲入了科舉考試“南北榜”案的劉三吾。朱標去世了,朱元璋“召對羣臣,慟哭”。朱元璋哭着諮詢大臣們對於立嗣的意見,頗有名望地位的大儒劉三吾見狀,說了一句很關鍵的話:“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太祖正是由這句話,下定了立朱標之子爲嗣的決心。

朱標共有五子,其中朱標正妃常氏生有兩子,嫡長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熥,朱標側妃呂氏生有三子,庶長子朱允炆,嫡三子朱允熞、嫡四子朱允熙(原字左邊有個火字旁)。

這麼一看就奇怪了,同樣都是一個媽生的,爲什麼只有朱允炆是庶長子。要說呀,朱允炆被立爲皇太孫也是不合禮法的,其實是非法繼承。因爲朱允炆出生的時候,太子妃常氏還健在,所以,朱允炆是以庶子的身份出生的。而朱允炆的兩個弟弟出生時,太子妃常氏已經去世,呂氏成了繼太子妃,雖然地位還是沒有常氏高,但是她此後生的兒子都是嫡子。因此,朱標五子中,按照嚴格禮法而言,只有朱允炆一個庶子。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爲什麼不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 第3張

朱標嫡長子朱雄英早夭,此時,就應該立嫡次子朱允熥爲皇太孫,畢竟朱允熥當時也已經14歲了,僅比朱允炆小1歲而已。可是,朱元璋卻立了庶長子朱允炆爲皇太孫。爲什麼會這樣呢?

朱元璋自己打破了平衡

從朱元璋後來製造的“藍玉案”來看,朱元璋是怕外戚把控朝政,擾亂朝綱。朱元璋給朱標安排了文武兩套班子,文臣大儒朱元璋並不懼怕,但是他懼怕武將。朱允熥的母親是常遇春的女兒,他有一個掌握兵權的舅舅常升。同時,朱允熥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外舅公,就是他母親常氏的舅舅、他外祖母的弟弟藍玉。藍玉手握重兵,恃功驕縱,多有不法,讓朱元璋非常頭疼。

在朱元璋看來,如果立朱允熥爲皇太孫,在朱允熥繼位之後,藍玉必然把持朝政,禍亂朝綱。朱元璋既然可以預見到,就一定不可以讓此事出現,於是纔將朱允炆庶長子的身份,給強行扶正爲了嫡子,並立朱允炆爲皇太孫。畢竟朱允炆的母親家族勢力較弱。

其實,朱元璋這一步還真算計錯了。如果朱元璋立朱允熥爲皇太孫,並且在世時適當打壓藍玉,留着朱允熥繼位後再施恩,藍玉應該會收斂很多。按照藍玉的個性,被起用之後,還會囂張跋扈,但是,帶來的禍亂一定比“靖難之役”小。

爲什麼這麼說呢?制衡呀。

朱允炆爲什麼最終制衡不了朱棣,除了朱允炆自身的原因之外,朱允炆手下沒有能夠進攻取勝的將領也是最大的原因。如果立朱允熥爲皇太孫,則不用考慮這些因素了。朱標的很大一部分班底,都可以讓朱允熥繼承下來,而且,這部分人應該都不敢輕易惹事。

爲什麼把藍玉這批人交給了朱允熥,照樣不敢惹事生非呢?因爲藩王呀,外戚制衡藩王,同時,藩王也制衡外戚!

明朝初期共有26個藩王,其中九大邊塞王都擁有明朝最精銳的邊防野戰軍,實力雄厚。藍玉要造反,也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正是由於這種微妙的平衡,可以讓朱允熥有足夠的時間,慢慢的熟悉掌控朝政,逐步削奪藍玉等將領,以及藩王的兵權。特別是宋濂之類的人就不用死了,比方孝孺之流可高明多了,朱允熥就不會出朱允炆一樣的昏招了。這種情況下,也是極有可能避免靖難之役的。

可惜呀,朱元璋自以爲事事都算到了,過於相信宗族團結,卻沒有預料到同姓宗親也是可以相殘的,最終還是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