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匡衡從早年的勵志少年到後來變成貪官,他經歷了什麼?

匡衡從早年的勵志少年到後來變成貪官,他經歷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匡衡。

“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提起“鑿壁借光”的這個成語典故,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主人公匡衡清貧又刻苦學習的精神堪稱古代讀書人之楷模,其勵志故事在兩千年來也是盛傳不衰,成爲勤學苦讀的典範,鼓舞了無數人。好學的匡衡最後終於學有所成,官至高位。然而,他做官時的行爲卻令人一言難盡,不但再沒有值得歌頌的地方,還以慘淡收場,死都沒人過問。

還有現代人評價匡衡:“小時借光,長大盜田,尸位素餐,草菅人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少年匡衡:好學而勵志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是西漢東海郡承縣人。原本匡衡家世代務農,家境貧寒,是沒錢上學沒書讀的。機緣巧合下,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學會了看書。可他也沒錢買書,只好借書來讀。但由於當時有書的人一般都是比較富裕的人家,於是匡衡就在農忙時節,給那些有錢的人家打工,不要工錢,只求能借書看。

匡衡從早年的勵志少年到後來變成貪官,他經歷了什麼?

可是白天干活,沒時間看書;等幹完活再看,時間也太短了,想要在晚上多看會兒,又買不起點燈的油。但只要有心,辦法總比困難多。某天晚上,匡衡在黑暗中默背白天讀過的書。突然看到牆壁的裂縫中有一線亮光透過來。原來鄰家有燈。匡衡偷偷把牆縫鑿大了一些,就着透進來的光讀起書來。就這樣年復一年刻苦勤讀,匡衡竟通讀了《詩經》《孝經》等明經書目。由此可見,匡衡確實是能吃苦能堅持,這爲以後的入仕打下了基礎。

二、成年匡衡:以說《經》而受寵

匡衡爲了投身官場改變命運而先後9次參加當時的國考“博士科”,但最後卻得了一個丙等成績,被補授了"文學卒史"這個最低等的職務。

然而,老天很眷顧匡衡。由於多年刻苦鑽研,匡衡對《詩經》有着獨到而透徹的見解:"即說詩,匡衡來,匡說詩,解人頤。"匡衡能把《詩經》通俗易懂的講解出來,不但讓人茅塞頓開,還有助於放鬆心情。由此,匡衡的名聲越來越響,慢慢成爲了讀書人公認的學經大家,這也讓他在"六經"考試中獲益匪淺,甚至得到了當時的太子劉奭垂青。

劉奭繼位後是爲漢元帝,他崇尚儒學,因此十分看重精通經學的匡衡,便一路破例遷任匡衡爲博士、加官"給事中"之職,從此匡衡可以自由入朝堂,與漢元帝相互討論國家大事,直至最後拜相封侯。從無錢買書的寒門學子到學富五車的經學大師,從芝麻小官又逐步做到太子少傅、御史大夫直至丞相、樂安侯,匡衡可謂一路高升,青雲直上。

匡衡從早年的勵志少年到後來變成貪官,他經歷了什麼? 第2張

單單這樣看,這個寒門逆襲的經典案例簡直讓人感覺爽到酣暢淋漓:一個窮小子,完全靠自我努力一步步走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確實很難得了。這樣的故事夠勵志,然而,官場是個大染缸,匡衡爲了追名逐利,着實做了不少令人不齒之事。

三、變質的匡衡:是鉅貪的弄臣

其實,最初匡衡的官位低時,他確實也有堅持自己的初心,勸諫皇帝以經學來治國。如:"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然而,匡衡並沒有守住初心,隨着職務的升遷,他也漸漸變質,追名逐利中不惜害將臣,愚弄百姓。

尤其是漢元帝三年(前36)丞相韋玄成在病故,漢元帝令匡衡代行丞相之職並封其爲樂安侯之後,匡衡便與中書令宦官石顯常常勾結在一起,聯手整治看不順眼的大臣。最可恥的一件就是迫害大將軍陳湯。

衆所周知,漢朝深受匈奴之害,而陳湯是漢朝非常有名的大將,打了很多勝仗。那句千古名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出自他。

匡衡從早年的勵志少年到後來變成貪官,他經歷了什麼? 第3張

當陳湯斬殺郅支凱旋歸來,匡衡與石顯齷齪心起便聯名彈劾陳湯:"父喪不歸;打了勝仗目中無人,假傳聖者,貪功冒進,擊殺的郅支單于是假的"等各種不忠不孝不義的莫須有情節,致使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陳湯,失去皇帝信任。最後偏信匡、石二人的漢元帝只給功勳卓著的陳湯封了關內侯,食邑僅三百戶。漢成帝即位後,陳湯再次被匡衡污衊,直至被罷免官職爵位。

別看迫害陳湯,匡衡和石顯很親密,回頭確實背後插刀。當時漢元帝的寵幸石顯,所以匡衡明知石顯私自加重賦稅,魚肉百姓卻裝看不到還稱讚石顯有魄力,是當朝第一能臣;等漢元帝逝世、漢成帝繼位後,匡衡一看漢成帝不喜歡石顯,便落井下石,又聯合御史大夫張潭參奏石顯,把一起幹的壞事都甩鍋石顯。導致石顯被貶爲庶人,在貶途中絕食而死。

石顯死後不久,張潭也獲罪免職,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告發匡衡私吞田土,拉匡衡下水。至此,匡衡做過的又一件可恥的事被曝出。

被封樂安侯的匡衡,封地在臨淮郡僮縣樂安鄉,共有田地三千一百頃。結果剛開始的時候,由於地圖畫錯了,導致匡衡多佔了四百頃田地,這一佔就是十幾年,年年多貪佔一千多石糧食。到了漢成帝繼位後,相關人員準備重新勘界繪地圖,重新計田畝數。於是,匡衡多佔的田地就被划走了。

第二年,匡衡知道後,就問下屬:這事該怎麼辦?下屬建議跟皇帝如實相告。然而,匡衡不同意,他說:“這個事,你們想想該不該要這些地。”於是,下屬們理解爲“想辦法給我把這個地弄到手”,一番操作後,使臨淮郡把四百頃地又劃了回來。此時,匡衡的貪婪終於徹底暴露:他居然趕緊派人去收那四百頃地被划走時的田租。不過,這次投機取巧並沒有讓匡衡得瑟多久就被告發,而且禍不單行。匡衡一直小心逢迎皇帝,汲汲營營,但他養的兒子們卻囂張跋扈。

匡衡從早年的勵志少年到後來變成貪官,他經歷了什麼? 第4張

匡衡長子酒後和人爭執,光天化日竟然殺人,被抓捕之後,匡衡原本想好對策可以救長子,但不知天高地厚的二兒子竟然想帶人去劫獄,結果計劃泄露,被人揭發。“事發覺,衡免冠徒跣待罪。”匡衡脫掉官服官帽,連鞋都沒穿就趕到皇宮請罪。但他想到的只是如何開脫如何保命。如此草菅人命,簡直枉稱讀書人典範。

自此後,匡衡的下坡路走得迅速,很多之前做過的壞事被一一揭發,越發失寵,直至最後被貶爲庶民,哪來回哪去,在老家孤獨終老,一代大儒落了個生卒皆不詳的悲涼結局。

匡衡的經歷充分體現了“學而優則仕”的時代特徵,他能經歷西漢三朝,成爲天子老師,拜丞相,封樂安侯,使匡氏整個宗族都一躍而起,自他以後,匡氏一門在漢代以“經學興家”、博士人才輩出聞名,跟當時的寒門學子比起來成就也算是非凡。只可惜,迷失了本心。《詩經》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作爲經學大儒的匡衡竟然沒做到,也是遺憾和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