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一生寫詩2首,爲何能流傳千古?

劉邦一生寫詩2首,爲何能流傳千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南唐後主李煜雖然在處理國家大事,挽救人民於水火這件事上不擅長,但在作詞一事上卻極爲出色。

其千古詞帝的名號,也足以證明無數人對於李煜詞作能力的認可。但李煜畢竟還是一個帝王,因爲其在做帝王一事上的表現,最後其在年僅41歲的時候就死於東京。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雖然受了一定的教育,且在爲人上贏得了很多仁人志士的心,但其最終還是敗給了劉邦。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劉邦一生寫詩2首,爲何能流傳千古?

在分析這一點的時候,主席曾表示,劉邦取勝的最重要原因,在於其雄厚的羣衆基礎。和這一點一樣,劉邦創作的詩歌,也具有詞句簡單,但情感雄厚,能引起共鳴的特點。

被稱爲“文盲皇帝”的劉邦,一生雖然只寫了2首詩,但卻能夠被認爲力壓乾隆4萬首的原因,一來是劉邦2首詩都是在其情感最爲充沛時寫就,能夠撼動人心,二來則是乾隆在詩詞上的造詣確實並不如其治理國家的能力。

貧苦出身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劉邦的祖父曾經做到過豐邑邑令,但後來因爲天下動盪,風雲幾朝變換,等到了劉邦父親這一代時,劉邦一家已經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家庭。

劉邦在小時候也是讀過書的,性格大方,十分自信,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有很高的的志向了。

當看到秦皇時,劉邦曾表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在古代,大多數人賴以生存的就是家門口的一畝三分地。當劉邦年齡稍長之後,本來應該下田幫助家裏,但其卻因爲不喜歡下地勞動而常常被父親訓斥。

在周圍人都因爲劉邦的所作所爲而指指點點的時候,“劉邦依然我行我素。”隨着年歲漸長,劉邦做了沛縣的泗水亭長。因爲劉邦性格豪爽大氣,所以上任沒多久就和工作夥伴們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並且在當地也有了一定的名氣。

雖然當時劉邦也許並沒有真的想要造反的意圖,但至少其已經擁有了一定的造反力量——羣衆基礎。

一次,劉邦因爲自己泗水亭長的身份,押送徒役們去驪山的時候,因爲意識到估計到了驪山,這些徒役早就跑光了,所以乾脆半路停下來,喝着酒等到天色暗沉的時候表示,“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秦朝的農民賦役太過繁重,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秦末纔會不斷有規模或大或小的農民起義爆發。在劉邦的感染之下,這些徒役們當中,有部分聽懂了劉邦言下之意的直接表示自己願意跟隨。在陳勝、吳廣已經起義的情況下,劉邦所在的沛縣縣令也想跟着起義。

當時是沛縣吏的蕭何等人表示,可以將縣裏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是能夠增強起義資本,二是爲了杜絕後患。在這種情況下,樊噲便前去邀請劉邦。

劉邦一生寫詩2首,爲何能流傳千古? 第2張

不斷壯大

“蕭、曹恐,逾城保劉季(劉邦)。”身爲一個統治者,朝令夕改可以說是最爲忌諱的。本來大家都冒着掉頭的風險給沛縣縣令出主意,但沛縣縣令一個後悔,不僅不造反了,還要把幫其出主意的蕭何等人給殺了。

得知此事後的劉邦抓住了機會,直接一封信射到城裏,鼓動城中人民一同起來保衛家鄉,將出爾反爾的縣令殺掉。

縣令平時行事就不得人心,因此在劉邦的鼓動下,百姓們真的就一擁而上殺了縣令。“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百姓的擁戴之下,自稱爲赤帝子的劉邦就成爲了新的沛縣縣令。

在劉邦帶領其不斷擴大的隊伍們南征北戰當中,打過許許多多的勝仗。在一次平定英布叛亂之後,劉邦凱旋的路上經過自己的家鄉沛縣(現江蘇徐州),於是就順道去了沛縣,將昔日的親朋好友都叫來慶祝歡飲。在酒酣之際,劉邦一邊擊築一邊創作出了《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詩歌的前部分表達了自己遠大的志向,自己統一天下的不可阻擋,後半部分則表達了對於“守四方”所需要的能人志士的需求。

當時劉邦新建立的漢帝國,已經接連遭遇了包括燕王臧荼在內的多次判斷,對於英布的叛亂,劉邦之前是從未想過的,畢竟劉邦自認爲自己對英布很好。

雖然叛亂先後被平,但各地的叛亂是很容易讓人心動盪的。劉邦此時唱出的這首大風歌,不僅能夠鼓舞人心,同時還能夠激起許多人的愛國之心,穩固住那些因爲各大叛亂而準備冒頭的尖刺。

《大風歌》的全詩雖然只有三句,但是情感充沛。質樸的語言更加能夠激起廣大百姓的感情,而雄勁大氣的風格,則能夠讓更多人願意追隨其身後。“(整首詩)表達了劉邦既能創業又能守業的豪邁氣慨。”

彌留之際

“竊聞太子爲人仁孝,恭敬愛士。”劉邦在晚年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難題。皇后呂雉所生的劉盈性格偏怯弱,不利於執掌朝政治理天下,而戚夫人所生的趙王劉如意則很像自己。

相對來說,比較適合繼承大統,然而,當時劉盈已經被立爲了太子,且並沒有大,而呂雉又是曾和自己共患難的妻子,實在是難以找到理由更換太子。在這種兩相爲難的情況下,劉邦只得一次次地問朝臣,詢問關於廢嫡立庶的事情。

曾經和劉邦共同打天下,意味着那些和劉邦關係交好的大臣們,對呂雉也是有幾分情面的。在劉盈確實並沒有犯什麼錯誤的情況下,大臣們在隸屬尊卑的傳統思想,和過往與呂雉的良好關係影響之下,紛紛“擁戴劉盈。”

雖然大臣們都有了明確的表示,但深知統治者絕不能怯懦的劉邦,還是沒有打消自己廢嫡立庶的念頭。行事果決性格堅毅的呂雉,對於古代封建體系當中的母憑子貴有着清晰的認知。

在大形勢下,其始終沒有放棄,先是暗中聯絡朝臣,在這之後又費盡艱辛,找來了當時非常有名的“商山四皓”。

當劉邦看到四大名士“商山四皓”與劉盈一同出現的時候,大驚不已。自己當初曾因爲這四位名聲在外而邀請其入朝爲官,但這四位全都拒絕了,如今卻都願意爲了劉盈出席。在這之後,劉邦便知在這種大形勢之下,自己不再可能廢嫡立庶了。

當戚夫人對自己哭訴的時候,劉邦飽含深情的創作了《鴻鵠歌》。“橫絕四海,又可奈何?”太子如今羽翼豐滿,即使自己有心改變,但大限將至,面對當下這種情況,已是無可奈何。這樣一首字字深情的詩歌,讓戚夫人潸然淚下。

劉邦兩次創作詩歌,都是在自己情感充沛之際。有了雍正勵精圖治豐盈國庫在先,乾隆的生活相對平穩,作詩作詞大多隨性而出。數量雖多,但情感不及劉邦濃厚,遣詞造句又不及詩詞大家精妙,因此自然落了下風。

小結:

“豁達大度,從諫如流。”劉邦雖然在文學造詣上,也許不如李煜等詩詞大家,但對於統治者的身份來說,其創作的詩歌,更加容易引起廣大百姓的情感共鳴。

因爲文學造詣不夠高深而被評爲“文盲皇帝”的劉邦,一生當中僅僅創作了2首詩歌,和創作了4萬餘首的乾隆皇帝相比,雖然數量不佔優勢,但情感卻是更勝一籌。因爲少而精,劉邦的這兩首詩成了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