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秦始皇做了什麼被稱爲是“暴君”?真相是什麼

歷史上秦始皇做了什麼被稱爲是“暴君”?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歷史上秦始皇做了什麼被稱爲是“暴君”?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一共出現了400多位皇帝。若只比較“殘暴”,秦始皇估計連前100名都排不進去。如後世常見的大肆屠殺前朝皇室、殘殺手足兄弟、大肆清除功臣、無視處於無盡的戰火與災害中的老百姓……這些“暴君”的標配元素,秦始皇表現的都相當不突出,有些方面甚壓根不沾邊。

而後世之所以將秦始皇視爲暴君的“代言人”,主要是因爲他充當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角色。

歷史上秦始皇做了什麼被稱爲是“暴君”?真相是什麼

改革者向來沒有好下場,而秦始皇可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改革者

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後,將天下分割成幾十、上百個小王國,以求在當時的生產、交通條件下最大化開發疆域。這些諸侯國雖然名爲周天子麾下之臣,但隨着長期的各自爲政,逐漸產生了文化、文字、乃至語言上的差異(邯鄲學步:走路的方式都會有區別)。若放任這種局面發展,最終各諸侯國很大可能會愈走愈遠,進而產生永久的分裂、連綿不斷的戰亂。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如果將搶來的各諸侯國領土分給自己的子弟、功勳,繼續沿用過去近千年來的舊秩序,那他就僅僅是一個征服者而已;

但他在其後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車同軌、書同文,統一文字、度量衡,還有最重要的:當一些大臣建議廣封子弟、以爲藩蔽時,他感嘆道:“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因此將全國分爲36郡,設置守、尉、監等公務人員進行管理。

這些政策,成了其後兩千年中國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基礎。歷朝歷代都沒有跳出這個思路,正是由於這一創舉,秦始皇才被譽爲千古一帝。

站在我們今天回看這一變革,彷彿是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但我們要明白,他終結的是之前持續近1000年的“先王”秩序,給那時社會各階層帶來了何等衝擊:

歷史上秦始皇做了什麼被稱爲是“暴君”?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無論在任何時候,讓人們改變舊習慣總是最困難的,更別說這套習慣已經沿用了近千年。在廢除分封制後,六國貴族的遺老遺少失去了以往的特權與既得利益,其內心的憤怒、不安、仇視可想而知;原本依附於他們的士大夫再也不能靠着服務權貴飛黃騰達,必須像老百姓一樣建功立業才能獲得富貴,他們的抱怨、不滿也可以想象;而各國百姓雖然脫離了貴族的壓榨,但要適應嚴密的法網,客觀上也需要一定的過程。

因此,在各階級的不滿下,推進這一制度的改革者秦始皇自然落不下什麼好名聲。

由於政治路線以權力分配的分歧,秦始皇得罪了士大夫階層

指的是後世熟知的“焚書坑儒”。

在落實郡縣制後,朝野對這一政策的反對聲也一直不絕於耳。在公元前213年,甚至有儒生在朝廷上聲稱:“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即若不實行分封制,秦朝命不久矣。

爲了避免儒生們這種一味復古、非議當下的行爲導致思想混亂,秦始皇聽取李斯的意見,禁止民間私自收藏《詩》、《書》以及其他流派的經典書籍。

“坑儒”是另一件事。在戰國時期,大量儒生開始從事研習使人長命百歲的“仙術”。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安排燕人盧生等人替他研究這方面的問題,但這些人不僅收了錢不辦事,反而背地裏大肆嘲諷秦始皇剛愎自用、貪戀權勢,不信任儒生,其後攜款潛逃。

歷史上秦始皇做了什麼被稱爲是“暴君”?真相是什麼 第3張

秦始皇一怒之下,下令抓捕咸陽城內與盧生等人有往來的儒生、方士,嚴加審問;這些讀書人互相供認,一共牽涉了460多人,“皆阬之咸陽”,然後昭告天下,以殺雞儆猴。

但焚書坑儒是所謂的“殘暴”嗎?顯然並不是,這更像是秦始皇所支持的法家與意圖分享權力的儒家之間的博弈而已。

但不幸的是,後世的儒家掌握了封建時代的話語權,因此當初打壓他們的秦始皇,就免不了得背上“暴君”的黑鍋。

這正應了那句話: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改革者秦始皇的代價,不僅僅是暴君的名聲,還有二世而亡的政權。但他的嘗試,則成了漢朝的積極經驗,所謂漢隨秦制,從這個角度來說,秦始皇的改革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