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鐵木真能戰勝中原政權,也先和噶爾丹爲何會做不到?

鐵木真能戰勝中原政權,也先和噶爾丹爲何會做不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也先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之後,憑藉蒙古鐵騎強大的戰鬥力,東征西討堪稱無敵於天下,若不是最終命喪征途,相信入主中原也不是難事。然而,自從元朝滅亡之後,也先和噶爾丹也曾整合整個蒙古草原,卻在與中原王朝的交戰中頻頻失利,始終無法入主中原,這又是爲何呢?

鐵木真能戰勝中原政權,也先和噶爾丹爲何會做不到?

鐵木真:對內統一蒙古草原,外部西夏和金國均已衰落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成就,其實與當時的內部和外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分別來看。

1、內部因素:統一蒙古草原。在蒙古崛起之前,北方草原也曾誕生過匈奴、鮮卑、突厥等遊牧民族,這些民族一度也曾極爲強大,甚至一度統一整個北方草原,但他們卻始終沒能徹底消滅其他草原民族。而蒙古人不同,由於蒙古人打仗極爲兇殘,所過之處幾乎雞犬不留,其他草原部落要麼被徹底滅族,要麼遠遠遷徙到他地,要麼只能選擇歸順蒙古,最終被同化爲了蒙古人。因此,當成吉思汗統一北方草原後,草原上便再也沒有了其他遊牧民族,這樣就沒有人能夠威脅到蒙古人的後方了,他們可以放心的四處征戰。

2、外部因素:西夏和金國均已衰落。對於蒙古來說,他們南下中原當時只有西夏和金國兩個攔路虎。彼時,西夏由於母黨樑太后專權而引發內亂,再加上與宋朝決裂之後經濟衰退,屢屢征戰國力損耗嚴重,以及內部腐敗等因素,開始迅速衰弱。而金國在入主中原地區之後,從海陵王完顏亮開始進行全面漢化,但這也標誌着金國腐化墮落的開始,再加上金國持續的內亂,以及南征的失敗,金國的國力也開始迅速衰退。

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草原後,由於沒有了後顧之憂,再加上西夏和金國的國力衰退,蒙古南下中原已經沒有了太大的阻力,雖然成吉思汗最終因病去世而沒能入主中原,卻也攻滅了西夏,重創了金國,從而使得窩闊臺繼位之後很順利便攻滅了金國,得以入主中原。

鐵木真能戰勝中原政權,也先和噶爾丹爲何會做不到? 第2張

也先:內部統治不夠穩固,明朝國力依然強盛

元朝滅亡之後,北元又在明軍的北伐之下迅速崩潰,最終分裂爲了韃靼和瓦剌兩部。起初韃靼勢大,但在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之後,韃靼迅速衰落,脫歡殺死韃靼大汗孛兒只斤·阿岱和太師阿魯臺,又統一瓦剌各部,之後奉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爲汗,自爲丞相,瓦剌開始趁勢崛起。脫歡死後,其子也先繼承其位。

1、內部因素:瓦剌內部統治並不穩固。瓦剌崛起之後,雖然也曾一統北方蒙古草原,但由於瓦剌在蒙元時期不過是黃金家族的世代姻親,並沒有顯赫的歷史,因而對於蒙古各部並沒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更多隻是通過武力征服。雖然之後通過擊敗並強娶東察合臺汗國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從而一定程度解決了血統問題,但瓦剌的這種統治方式無疑極爲脆弱,從而使得瓦剌內部存在着嚴重的隱患,也先雖然雄才大略,但由於蒙古各部凝聚力極爲有限,因而始終無法調動整個蒙古草原的力量。此外,脫脫不花雖然是可汗,但大權卻掌握在也先手中,這使兩人之間存在着很深的矛盾。而這一系列問題,都爲後來瓦剌的分裂埋下了嚴重隱患。

2、外部因素:明朝國力依然極爲強盛。也先雖然在“土木堡之變”中擊敗了大明,但要知道此時距離明朝建國不過八十餘年,距離明成祖朱棣五徵漠北更是僅過去了二十多年,明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之後,不僅國力正處於鼎盛時期,軍隊戰鬥力同樣不弱。雖然瓦剌在“土木堡之變”中取勝,但這並不是瓦剌和明朝國力的真實體現,更多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導致的結果,具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事實也正是如此,由於明廷應對及時、策略得當,也先不僅沒有在後續的行動中佔到一點便宜,反而在北京保衛戰中吃了大虧。

鐵木真能戰勝中原政權,也先和噶爾丹爲何會做不到? 第3張

北京保衛戰之後,瓦剌內部迅速分裂,脫脫不花與也先之間矛盾爆發,也先雖然殺死脫脫不花自立爲汗,但爲了穩固統治卻也不得不向明朝尋求支持,結果自己不久便被麾下阿剌知院刺殺。也先死後,其子綽羅斯·阿馬桑繼位,但瓦剌卻也就此迅速衰弱,被迫退回漠西,最終分裂爲了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

噶爾丹:無力整合蒙古各部,外部形勢太過複雜

噶爾丹其實就是也先的後代,瓦剌分裂之後,土爾扈特部舉族遷徙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瓦剌(清朝稱衛拉特蒙古)便主要由和碩特部、準噶爾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組成,盟主則是和碩特部首領。後來,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擊敗盟主鄂齊爾圖汗,重新將衛拉特蒙古整合,並於1678年正式建立汗國。

1、內部因素:無力整合蒙古各部。噶爾丹在繼承準噶爾部琿臺吉位置後,便奉行對外擴張政策,其先後擊敗和碩特部,征服哈薩克、滅葉爾羌汗國,平定杜爾伯特、輝特等漠西衛拉特各部,形成比較統一的政權,並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稱汗,建立準噶爾汗國。之後,噶爾丹仍然不斷擴張,最終建立了統轄北抵鄂木河,沿額爾齊斯河溯流而上,抵阿爾泰山,西抵巴爾喀什湖以南哈薩克人的遊牧地,東達鄂畢河廣闊地域的汗國。然而,在向東擴張的過程中,由於漠南和漠北蒙古此時已經臣服於清朝,噶爾丹根本無力整合整個蒙古草原的蒙古各部。

鐵木真能戰勝中原政權,也先和噶爾丹爲何會做不到? 第4張

2、外部因素:俄羅斯東擴後的複雜形勢。俄羅斯的東擴,毫無疑問徹底攪亂了北方草原的局勢,此後蒙古各部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向北發展,以前受到威脅蒙古各部尚且可以向北逃竄,至此退路卻已經被徹底堵死。準噶爾崛起之後,先是與沙俄沆瀣一氣,意圖從北部和西北部對大清施壓,在分裂西域的基礎上壓縮清廷的影響範圍,結果當清朝和沙俄先後簽訂《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後,準噶爾所統轄的地區反而成爲了沙俄和清朝爭奪的焦點,簡直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此外,清朝此時正處於早期盛世,以準噶爾部的實力,還不足以對抗。

可以說,噶爾丹面臨的形勢比自己的祖先也先還要惡劣,不僅沒有辦法順利統一蒙古草原,而且還要面臨清朝和沙俄的雙方壓力。結果,當噶爾丹去世之後,由於內部權力之爭,再加上準噶爾汗國內部爆發天災、民不聊生,結果被乾隆迅速出兵消滅。

而除了以上幾點因素之外,還有時代的原因,隨着時代的進步,蒙古這種遊牧部落式的政治體制、經濟形態、科技發展已經遠遠落後於時代,遊牧部落戰勝農耕民族、落後野蠻戰勝先進文明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像阿提拉狂掃羅馬帝國、成吉思汗征服歐亞大陸的故事,自然再也難以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