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綽羅斯·噶爾丹:準噶爾汗國大汗,最後爲何服毒而死?

綽羅斯·噶爾丹:準噶爾汗國大汗,最後爲何服毒而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綽羅斯·噶爾丹的故事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大清帝國與沙俄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簽訂後,清廷與沙俄的戰爭狀態告一段落。康熙皇帝開始把目光投向蒙古諸部,此時的喀爾喀蒙古諸部正在遭受準噶爾部大汗噶爾丹的進攻,在相繼佔領南疆大部,攻滅葉爾羌汗國,稱雄西域後,噶爾丹開始向蒙古諸部發起進攻,他的宏圖大志是要恢復成吉思汗曾經的霸業。

綽羅斯·噶爾丹:準噶爾汗國大汗,最後爲何服毒而死?

綽羅斯·噶爾丹,源自藏語“甘丹”,意爲兜率天,也先的後裔(非黃金家族後代),巴圖爾琿臺吉第六子。康熙九年(1670年),噶爾丹奪得準噶爾統治權,承襲爲準噶爾部大汗。執掌最高統治權後,噶爾丹即召集謀臣,商議鞏固權力,擴大勢力的方略。噶爾丹的謀臣對他說道:‘立國有根本,攻取有先後,不可紊也。李克用之先世,發跡金山,根本不立,遂不能成大事,我太祖(指元太祖成吉思汗)初興,滅國四十,奄有四萬,然後促夏執金,混爲一尊’。噶爾丹善其言,乃爲‘近攻計’(即遠交近攻)”。所謂“近攻計”的具體步驟是先統一天山北路之衛拉特蒙古諸部,進而出兵天山南路,統治回疆,以確立準噶爾在天山南北廣大地區的有效統治,與此同時拉攏蒙古諸部,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以便今後各個擊破。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之下,噶爾丹先是擊敗和碩特部首領兼衛拉特盟主的鄂齊爾圖汗,把衛拉特聯盟變爲事實上的準噶爾汗國,達賴喇嘛五世應噶爾丹之求,贈其“博碩克圖汗”號,噶爾丹成爲自也先稱汗後,兩個多世紀以來綽羅斯家族自已稱汗的唯一封建主。之後噶爾丹又率領十萬準噶爾騎兵征服哈薩克汗國、攻滅葉爾羌汗國,稱雄西域。

噶爾丹在天山南路的統治確立前,即着手加強軍事集權統治體制,要求所屬官員不得延誤稅賦徵收,並採取一系列保證兵源,改善作戰裝備的措施。史載:“作小連環鎖甲,輕便如衣。射可穿,則殺工匠,又使回教火器,教戰,先鳥炮,次射,次擊刺。令甲士持鳥炮短槍,腰弓矢佩刀。用駱駝馱大炮以加強機動性,出師則三分國中人相更番,遠近聞之鹹懾服”,使準噶爾騎兵的戰鬥力大大增強。與此同時,還採取一些發展生產的措施,噶爾丹“招徠歸附,禮謀臣,相土宜,課耕牧,修明法令,信賞罰,治戰攻器械”,一時準噶爾“資用報備,不取給遠方”。但其在南疆窮兵黷武的統治卻令南疆地區各民族部衆苦不堪言,又恣意索取牛馬婦女人丁,回衆不堪其擾,如居水火。

爲了實現其稱霸西北的方略,他“試圖採取吸引俄國人的政策”。在噶爾丹看來,“和俄國結盟纔有可能征服蒙古”,因而採取了“北通好於俄羅斯”的方針,以爭取沙俄的支持。隨着其勢力的日益增大,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清王朝的統治和國家領土之完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兩年之後,噶爾丹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漠北的土謝圖汗部,他要統一蒙古諸部,實現祖先成吉思汗的霸業。喀爾喀諸部首領都無法抵擋,於是聯名向康熙皇帝求救,康熙帝認爲噶爾丹其勢日盛,如不徹底將其擊敗,則後患無窮。於是,康熙帝決議親征。

綽羅斯·噶爾丹:準噶爾汗國大汗,最後爲何服毒而死? 第2張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初二日,清廷發兵10萬,採取分進合擊的方略,康熙帝自率中路軍,命福全爲撫遠大將軍率左路、常寧爲安北大將軍率右路,分別由古北口、喜峯口出擊;又令盛京、吉林將軍出兵西進,協同主力作戰。七月二十九日,兩軍相遇於烏蘭布通,準噶爾軍列營于山坡上,因東西兩翼無屏蔽,噶爾丹命將萬餘頭駱駝縛足臥地,背上加箱籠,蒙以溼氈,構成"駝城",士兵依託箱垛,發射弓矢、火器,進行阻擊。清軍及時調整部署,以火器兵爲前列,步兵繼後,騎兵爲兩翼。八月初一,清軍集中火炮轟擊,自晡至暮,向駝城中段轟擊,猛烈的炮火將駱駝炸得血肉橫飛,駝陣被撕開一個很大的口子,正面的清軍步騎兵隨後發起勇猛的衝鋒,另一支清軍則從駝城背後夾攻。噶爾丹的叛軍被打得丟盔棄甲,橫屍遍野,大敗的噶爾丹僅率少數殘兵逃循。但不甘心失敗的他在烏蘭布通之戰之後退據科布多招集舊部,並求援沙俄,圖謀再舉。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噶爾丹率全部騎兵3萬人,東掠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次年二月,得知噶爾丹行動的清廷發兵約10萬人,分三路出擊,康熙帝親率中路軍3萬人出獨石口。五月十三日,清軍西路進抵昭莫多,清將費揚古以逸待勞,將東陣兵陳于山上,居高臨下,依險俯擊,弩銃迭發,又用騎兵迂迴於準噶爾軍後部,另一部襲擊其陣後家屬、輜重,噶爾丹大敗,其妻阿努可敦等被擊斃,衆皆潰散,最後,噶爾丹只帶了幾十名騎兵脫逃。烏蘭布通之戰使噶爾丹喪失了進攻的銳氣,而昭莫多之戰使噶爾丹徹底喪失了有生力量,噶爾丹的“東進政策”終以徹底失敗而告終。經過兩次大戰,噶爾丹的勢力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爾丹投降,但是噶爾丹負隅頑抗,他不願意做一個投降的大汗。隔了一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爲了斬草除根永絕後患,康熙帝又帶兵渡過黃河親征。這時候,噶爾丹原來的根據地伊犁地區已經被他侄兒策妄阿拉布坦佔領,他的左右親信聽說清軍來到,也紛紛投降,願意做清軍的嚮導,南疆諸部臺吉也紛紛率部降清,連他的女兒和女婿也率部投降清廷。走投無路,衆叛親離的噶爾丹在絕望之中服毒自殺而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