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侯君集被殺真的是咎由自取?實力與品德追不上野心

侯君集被殺真的是咎由自取?實力與品德追不上野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侯君集被殺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唐太宗李世民以善待功臣聞名,但實際上,先後有兩位凌煙閣功臣因涉嫌謀反被殺,一個是張亮,另一個是侯君集。

相對於默默無聞的張亮,侯君集相當有存在感。《資治通鑑·唐紀十三》中稱,侯君集被抄家後,官方機構發現了兩個奇特的美人:“籍沒其家,得二美人,自幼飲人乳而不食。”從小到大都以人奶爲食物。

姑且不研究這一養成方式的難度,單從這一惡趣味本身來看,已經透露出侯君集走向人生悲劇的原因:過於驕奢、違背常理,把自己引向了絕路。

要知道,當初的侯君集,可是個通過奮鬥而改變人生的勵志模範。但就像《周易》裏說的那樣,“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當一個人的實力與品德追不上自己的野心時,很容易把自己逼向絕境。

上升期間的侯君集:一位趕上了“好”時代的冒險家

侯君集出身於上谷侯氏,祖父是北周王朝的平州刺史侯植。這種家世,雖比上不足,比下還是有餘的。但這種出身,卻沒讓侯君集成爲傳統意義上的好少年。

《舊唐書》對侯君集的評價不怎麼地:“性矯飾,好矜誇,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用我們今天的概念來理解,他爲人浮誇、愛慕虛榮、喜歡自吹自擂,在那個尚武的年代,他跟其他人一樣學習騎射,最終卻是個半吊子;沒辦法,他只好以自己膽子大等這種很難以量化的“優點”往自己臉上貼金。

不過攤上這種條件,倒也不用過於灰心,想當年的劉邦,不就是到了大幾十歲還一事無成嗎?關鍵是得趕上“好”時代:亂世出英雄,讓一般人聞之色變的戰亂年代,對一些適應這種環境的梟雄而言,反而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侯君集被殺真的是咎由自取?實力與品德追不上野心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淵父子太原起兵、佔據關中後,儼然成了逐鹿天下羣雄中最大的潛力股。同時,爲了在白熱化的競爭中佔據優勢,李氏父子的人才政策相當開明:無論何種出身、來自哪個陣營,只要有本事、聽指揮、人品沒特別嚴重的問題,都能在這裏找到一席之地。並且,這裏的待遇跟表現掛鉤,只要爲李家立功出力,榮華富貴都不是事兒。

侯君集就在這個時候加入了人才濟濟的秦王府,成了李世民麾下的一員。在這裏,這位半吊子終於發現了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打仗。他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出生入死,不斷建立軍功,逐漸被升爲左虞侯、車騎將軍,還獲封全椒縣子的爵位。後來,因爲優異的表現,他逐漸進入了秦王李世民的核心圈子,獲准“參預謀議”。

而侯君集真正成爲李世民的腹心,是由於在玄武門事變中的表現。事件爆發前,侯君集跟着高士廉、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世民誅建成、元吉”,出了不少主意。要知道,當時李世民跑去問李靖、李世勣的意見時,這倆人的表現可只有一個字:“辭”,就是不摻和、明哲保身。畢竟參與宮鬥,那等於把腦袋掛在腰帶上,若不是親信,誰願意冒這個險?

其後,侯君集跟隨李世民進入玄武門。事成之後,他被封爲左衛將軍,進封潞國公,賜邑千戶;沒過多久,又官拜右衛大將軍,跟秦叔寶等人幾乎一個規格。到了公元630年,侯君集官拜兵部尚書,得以參與朝政。此時的他,已經接近了初唐領導核心。

上文提到過,侯君集小時候不學無術,出身行伍的他,憑藉軍功,日漸功名顯赫。如今在朝廷肩負重任後,纔開始了系統的學習。他不僅學習文化知識,還在李世民的親自安排下,跟隨當時的頭號名將李靖學習兵法,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李世勣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極大提升,史書稱他“出爲將領,入參朝政,並有時譽”,兩方面都表現極佳。

公元635年,李靖率領侯君集、薛萬均、薛萬徹、李大亮、李道宗等一衆名將討伐吐谷渾。對方探得消息後不敢硬碰硬,燒掉野草、堅壁清野,其後率領全部人馬遠遠逃進沙漠。

這時,大部分將領都認爲:“馬無草、疲瘦,未可深入”,只有侯君集認爲宜當趁勇追窮寇,不然敵人喘過氣後必定後患無窮。他的這一思路,與李靖不謀而合(不愧是徒弟),於是唐軍分兵南北兩道,深入兩千餘里、跨沙漠、越雪山,對吐谷渾進行窮追猛打。

在唐軍令人窒息的壓迫下,吐谷渾損失慘重、分崩離析,可汗慕容伏允被殺、餘部舉國投降。襲擾中原上百年的吐谷渾從此一蹶不振。

侯君集被殺真的是咎由自取?實力與品德追不上野心 第2張

到了公元640年,侯君集掛帥,率領大唐騎兵長途奔襲數千裏,一舉將高昌國滅亡,除掉了西域道路上的刺兒頭。

此時的侯君集,連續滅了兩國,戰功、聲譽達到了頂峯,但也因爲一件意外,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侯君集的悲劇:實力與品德,追不上自己的野心

侯君集在攻破高昌國後,連續犯了兩個錯誤:

其一,沒經請示朝廷,就擅自把一些無辜百姓發配爲罪人;

其二,被高昌國宮內的財寶勾起了貪慾,私自掠奪大量的珍奇寶物。

上樑不正下樑歪,唐軍將士見到統帥這副德行,也紛紛在當地大肆掠奪。而侯君集自知理虧,目睹這一局面卻不敢制止。

唐軍回師後,侯君集等人因爲這事被有關部門彈劾,太宗下詔把這些帶頭的將領都關進大牢、等待審判。最終,多虧岑文本仗義執言“功臣大將不可輕加屈辱”,這些軍人才被免除了牢獄之災,甚至還受到了封賞。

雖然被放出大牢,但侯君集卻憤憤不平:我有平定西域之功,竟然因這點小事遭受牢獄羞辱?此後他與以往判若兩人,平日裏經常一副沒精打采的模樣,甚至還多次口出怨言。

公元643年初,擔任太子詹事的張亮被外派爲洛州都督,侯君集刻意刺激這位老夥計說:“呦,你怎麼被排擠出朝廷啦?”

張亮自然不上當,反而出口相譏:“除了閣下,還有誰會排擠我啊?”

侯君集卻聽不出話裏有話,反而氣憤(認真)地說:“我剛剛平定一國歸來,就遭到了聖上鋪天蓋地一般的責怪,哪裏有機會排擠你呢?”說到激動處,他甚至挽起袖子大聲嚷嚷:“這一天到晚的如此鬱悶,簡直讓人過不下去了!你敢不敢造反?我陪你一起!”

面對這種智障行爲,張亮幾乎吐出一口老血,他轉頭就向李世民彙報。

侯君集被殺真的是咎由自取?實力與品德追不上野心 第3張

李世民不愧一代英主:“你與侯君集都是功臣,說話時身旁沒有別人,如果僅憑你一句話就審訊他,到時候這事不但扯不清楚,反而會讓大家心懷芥蒂。這事就這樣吧,你不要再聲張”。

隨後,李世民仍像平日裏那樣對待侯君集。不久後他設立凌煙閣功臣錄,侯君集也位列其中,排名第17位。

此外,宗室名將李道宗也感覺侯君集有問題。他曾對李世民說:“侯君集志大而智小,不甘位居房玄齡、李靖之下,日後一定生亂。”

李世民卻不信:“憑藉侯君集的才能,他所希望的高位也並非觸不可及,只是按照順序還排不到他而已,怎麼可能因此有想法呢?你不要亂加揣測。”

李世民對侯君集,可謂仁至義盡,但後者的心裏,自己遭受的卻只有委屈。即使躋身凌煙閣功臣錄,也沒能安撫他受傷的脆弱心臟。

此後不久,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爭寵之鬥日漸白熱化,他知道侯君集心懷不滿,於是主動與其聯絡。

侯君集欣然同意,畢竟李承乾黃口小兒,比李世民好應付多了。他甚至舉起手對李承乾說:"此好手,當爲用之。"

但這些小計倆,在身經百戰、以宮鬥奪權的李世民面前都是小兒科,不久後,太子一黨東窗事發,侯君集等人出師未捷先被抓。

史書記載,對於侯君集這位跟隨自己成長的來的功臣,李世民曾考慮繞其一命,然在羣臣的堅持下,最終他與侯君集揮淚話別,將其斬首於東市。

臨刑前,侯君集對監刑的將軍說:“我侯君集怎麼敢造反?只是一時糊塗,才走到如今這個地步!想當初陛下還是秦王時,我就跟隨他;這些年又有攻取吐谷渾、高昌二國的功績,請轉告陛下,恩准留下我一個兒子的性命,以延續家族的香火。”

侯君集被殺真的是咎由自取?實力與品德追不上野心 第4張

按理說,這種謀反大罪,全家人都難逃一死。但鑑於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李世民得知後,心生惻隱之心,饒其妻子、兒子一命,只是發配到嶺南。

在古時,將領立下大功後卻遭受責問,並不是什麼稀罕事。畢竟打了勝仗,並不意味着你就可以爲所欲爲。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正是因爲你立下滅國之功,皇帝往往纔要打壓下囂張氣焰。何況侯君集犯的事證據確鑿,沒有一絲冤枉。

其實當初滅東突厥後,李靖也曾因縱容將士掠奪被大加訓斥;不過其後他認罪態度誠懇,最終雖未獲得軍功,卻也獲得了賞賜。實際上,李靖此事,極有可能是他爲了避免功高震主而故意爲之,最終他一生戰功赫赫,卻盡享榮華富貴,不愧爲一代神人。

只可惜,侯君集雖曾跟隨李靖學習兵法,卻沒有學到這一爲人處事之道,他眼裏只有自己的功勞,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更瞧不見同僚們的過人之處,自以爲老子天下第一,就應該享受頂級待遇。無限的野心,遇上了有限的才能,那結果自然只有一個字: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