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武關會盟楚懷王被囚禁致死,真相是什麼?

武關會盟楚懷王被囚禁致死,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武關會盟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299年,一支楚軍打出了象徵着楚王身份的旗幟,護衛着他們的王從國都郢城出發,向着西北的秦國境內進發,這支楚軍的目的地是秦楚邊境的武關。

經過了月餘的跋涉,這支楚軍來到了有着秦國“四塞”之稱的武關,亮明身份後,他們被迎入了武關。隨即,秦軍大將下令關閉城門,並且繳了這隊楚軍的械,又將他們的王押送到了咸陽。

到達咸陽之後,秦昭襄王君臣對楚王軟硬兼施,就是希望迫使楚王割讓土地,卻遭到了老楚王的嚴詞拒絕。秦昭襄王君臣無法從楚王手中拿到割地的命令,只能選擇將老楚王一直囚禁。

三年之後,老楚王在咸陽抑鬱成疾,隨後病死……

這位楚王便就是在歷史上譭譽參半的楚懷王。

因楚懷王在被囚禁期間誓死不割地,受到了楚人的尊崇,在楚懷王的遺體被秦國禮送回國之時,無數楚人痛哭流涕,舉國戴孝爲其送葬。

很多人覺得楚懷王不聽屈原等人的勸諫,執意前往武關會盟,導致自己身死異國,這是他無能的表現,也是他咎由自取。也有很多人認爲楚國在兵挫地削之後,面對秦昭襄王的“邀請”,楚懷王不敢不去,這是弱國面對強國時的無奈!

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楚懷王前往武關,參與秦昭襄王發起的會盟,這是無能還是無奈?

首先,筆者先亮明觀點:這是楚懷王的無能,使得楚國盛極而衰,從而有了面對秦國時的無奈,最終導致了楚懷王客死異國的悲劇!

爲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從楚懷王在位時期的兩場大敗說起了。

第一場大敗:藍田之戰

公元前313年,秦魏韓三國達成協議,共同對抗關係日益緊密的齊楚聯盟,同年,齊楚聯軍攻佔了秦國重鎮曲沃,扼住了秦國東出爭霸的咽喉。在張儀的建議之下,秦惠文王開始對楚懷王進行外交欺詐,企圖破壞齊楚聯盟,這就有了“張儀欺楚”這一典故的發生。

武關會盟楚懷王被囚禁致死,真相是什麼?

楚懷王得知自己被騙後,怒不可遏,不顧屈原、昭雎等人的勸諫,執意向秦國發起進攻,卻被早已做好準備的秦軍圍殲,包括楚國大將屈丐在內的七十餘名將領在丹陽被俘殺,八萬大軍全軍覆沒。

而後,因秦惠文王君臣誤判形勢,加上齊軍大舉進攻韓魏兩國,使得秦惠文王做出了移師北上的錯誤決策,這就給了楚懷王又一次復仇的機會。

在藍田之戰的前一階段結束後,楚懷王不甘失敗,調集舉國精銳孤注一擲,再度進攻秦國。因此時秦軍主力被齊軍牽制,秦國國內空虛,楚軍一度攻擊到了秦國咸陽的門戶——重鎮藍田,秦惠文王發動百姓協助守城。不久,樗裏疾擊敗齊軍,率軍星夜回援咸陽,再加上韓魏兩國攻入楚國境內,使得楚懷王被迫撤兵。

第二場大敗:垂沙之戰

武關會盟楚懷王被囚禁致死,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在藍田之戰後,楚國丟失了漢中之地,秦國因而得以加強本土與巴蜀的聯繫,並且對楚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之勢,這就使得楚國開始在三國爭霸之中徹底落入下風。

隨着楚國在藍田之戰的戰敗,整個楚國從上到下彷彿精氣神都被抽空了,楚國再也不能如同此前一般,率領三晉壓制秦、齊兩國,反而在外交上陷入了一種投機的狀態,這樣的外交政策在秦昭襄王即位,秦宣太后臨朝聽政後發展到了極致。

在秦宣太后掌握秦國朝政大權之後,爲了緩和秦楚關係,秦宣太后主動向楚懷王拋出了橄欖枝,並且送出了厚禮,又迎娶了楚懷王之女,作爲秦昭襄王王后,使得秦楚關係得以改善。楚懷王開始在秦楚兩國之間搖擺不定——時而與齊國合作,時而又與秦國眉來眼去。

武關會盟楚懷王被囚禁致死,真相是什麼? 第3張

此舉引起了齊宣王的不滿,公元前303年,齊宣王聯合韓魏兩國向楚國發難,楚軍屢戰屢敗,楚懷王以太子橫質秦爲代價,使得秦國介入這場戰爭,齊宣王不願與秦國死磕,便下令撤兵。從此秦楚兩國關係日益緊密,可是好景不長,公元前302年,楚太子橫失手殺死秦國大夫,隨後逃回楚國。

秦昭襄王遣使質問楚懷王,要求嚴懲太子橫,楚懷王卻舉棋不定,使得秦昭襄王勃然大怒,遂與齊國聯合,從東西兩個方向發起了對楚國的進攻,史稱“垂沙之戰”。

秦國方面因爲顧及秦宣太后的感受,對楚國的用兵也不過是做個樣子,給點教訓就算了,可是齊國就不一樣了,齊將匡章指揮齊魏韓三國聯軍全殲楚軍主力,使得楚相、大將唐眜戰死,楚國國內因此爆發了民衆暴亂,幾近亡國。

楚懷王向秦國割地求和,而後又向齊國稱臣,這才換來了兩國退兵,可是,在此戰之後,楚國國力大損,元氣大傷,已經不復強國之勢,跌出了強國之列。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派兵攻佔楚國數座城池,同時向楚懷王發出了“會盟”的邀請,在這一情況之下,楚懷王也只能奔赴武關參與會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